前不久,一個名為“蔬菜博物館”的藝術個展吸引了北京798創(chuàng)意區(qū)很多人的眼光,這個展覽的主角就是桔多淇,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了西方大師們的杰作,其中包括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畢加索的《夢》、安迪·沃霍爾的《瑪麗蓮·夢露》等。中國人日常餐桌上常見的食物,如豆腐、白菜、姜、胡椒、白薯等,被組合拼繪成一幅幅世界名畫,再用攝影手法將其呈現(xiàn)。借助這種生活化的創(chuàng)意,桔多淇不僅打響了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名聲,還將一幅幅蔬菜畫賣出了不菲的價錢。
創(chuàng)意女孩,餐桌上發(fā)現(xiàn)精彩事業(yè)
桔多淇身上有重慶妹子的果敢和熱辣,從四川美院造型系畢業(yè)后,她一直從事網(wǎng)絡游戲設計。但在工作中她做得并不是很愉快,因為她的設計中個人跳躍式的想象色彩過濃,竟被人說成沒前途。郁悶之下,桔多淇索性辭職,到北京開了一家攝影工作室。她的內(nèi)心其實不太喜歡做廣告設計類的東西,她覺得攝影是自己更喜歡的一種媒介,藝術性強,可以充分表現(xiàn)個人想法。
用蔬菜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自桔多淇的一次發(fā)呆。那天,她看著自家桌上的一堆土豆和茄子等蔬菜,思維出竅,眼前的東西突然變動起來,土豆有了眼睛和鼻子像人的臉,茄子是手,海帶絲是美女頭上飄逸的長發(fā)。就這樣,桔多淇回過神來后,決定用蔬菜去創(chuàng)作一幅畫。她買了十幾斤豌豆,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那兒剝了兩天的殼,用鐵絲把新鮮豌豆穿成串做了一條裙子,一圈項鏈,一個頭飾,一個魔術棒,“全副武裝”后她拿相機自拍了一張照片,起名為《豌豆選美》。那時的一個無心之舉,成就了桔多淇的第一幅蔬菜作品。
作品做出來后,桔多淇發(fā)給圈子里的幾個朋友看,大家都覺得很有新意。覺得桔多淇的作品,讓很多被工作和生活壓得焦頭爛額的女人了解到,瑣碎的生活里也可以有閃光的樂趣,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也可以通過想象變得好玩起來。其實這也是桔多淇創(chuàng)作蔬菜畫系列的初衷。
準備工作做好后,桔多淇開始思考創(chuàng)作一個系列。從自己家人以及周遭朋友的生活中,她越來越認識到:無論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對生活和對生命的基本需求都是一樣的——需要關心,需要自己的自由空間,需要舒適感,需要健康,需要朋友,也需要新鮮好玩的娛樂。
這些需求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的,只不過在不同時期會有區(qū)別。對桔多淇來說,如果作品中只有自己,那太寂寞了,如果作品大多數(shù)人看不懂,那也太無趣了。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大家都能看懂,能觸動觀眾的心弦,得到會心一笑。于是她去逛大書店,看出現(xiàn)率最高的藝術普及讀物:《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凡·高自畫像》、《維納斯的誕生》、《馬拉之死》……她發(fā)現(xiàn),用大師名畫來承載蔬菜的夢想再好不過了。
第一幅被她盯上的作品是德拉克洛瓦德《自由領導人民》,無論是構思還是角色,都堪稱大師經(jīng)典。進入構思階段,桔多淇當起了“宅女”。一圈子的蔬菜成了她“調(diào)侃”的對象:半塊冬瓜放在地上,被她形容為士兵的尸體;一地爛西紅柿,是“血流一片”;成堆的爛菜葉用視覺效果營造出一片狼藉的戰(zhàn)場……參考著原畫,桔多淇挑選出一個小巧的土豆作為畫中主角、象征自由女神的婦女的臉,接著切下冬瓜和兩個洋蔥頭,拼成婦女的身體。至于戰(zhàn)火中飄揚的裙子,可以用豆腐皮來達到褶皺的效果。最后用牙簽把這些部位連接起來,一個人物的造型就成功了。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這幅創(chuàng)意畫,桔多淇整整折騰了一個月。由于蔬菜保鮮時間有限,蔬菜畫做出來后,桔多淇立即用相機拍下現(xiàn)場效果,然后錄入電腦,打印成畫冊。效果出來后,桔多淇心中溢滿了成就感,原來蔬菜的質(zhì)感能夠完美地展現(xiàn)油畫的色彩效果。拿起菜刀就能夠創(chuàng)作出一幅名畫來,桔多淇找到了無限的樂趣,并一發(fā)不可收,她說:“我為愛居家的女性找到一種生活方式而感到開心,環(huán)保地實現(xiàn)了工作與生活的完美相融。在一個人的工作室,一把菜刀、一盒牙簽、幾棵菜,我就能做小雕塑,拼接大場景,以女性最省力省錢的方式去幻想宏大的世界?!?/p>
菜市場“淘金”,在生活中尋找樂趣
桔多淇創(chuàng)作“蔬菜世界名畫”往往要經(jīng)過這樣幾個步驟:首先腦海里有一幅世界藝術史上顯赫的貴族作品,然后從作品的造型上讀出某個部位的原型可用某種蔬菜來反映。其次,根據(jù)自己獨創(chuàng)的蔬菜造型到農(nóng)貿(mào)市場采購,一旦發(fā)現(xiàn)某種蔬菜的天然造型可以復活名畫的頭骨、發(fā)飾等部位,就毫不猶豫地收入囊中。再次,清洗、構思。第四步,借用數(shù)碼相機為蔬菜世界名畫寫真。最后,借用計算機乾坤大挪移,讓世界名畫別具新意。這樣的過程讓她沒有絲毫創(chuàng)作的艱澀枯燥感覺,反而在生活中尋找樂趣,是其化腐朽為神奇的靈感源泉。
接下來的兩年里,桔多淇經(jīng)常去菜市場,悠閑的神態(tài)讓人一點也看不出來她正在思考著很嚴肅的藝術主題。她常常在賣菜的攤位前徘徊,把菜拿起來看看,琢磨琢磨又放下去,考慮把它們移接偷換到哪個位置上更有趣。
賣菜人往往給桔多淇兜售光亮的、形狀很規(guī)則的菜,而她偏偏要找那些長相奇特、形狀不規(guī)則的,有時還要買一些別人不要的或是蔫了的蔬菜。品種繁多的菜形狀顏色各異,經(jīng)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就能得到形態(tài)各異的畫面效果,而新鮮的、蔫了的、爛了的、干枯的、腌過的、煮過的、炸過的、炒過的蔬菜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蔬菜給予桔多淇無限的靈感,比起找人當模特,顯然蔬菜更令桔多淇有完全自主的感覺。在她眼中,蔬菜全是最棒的演員兼道具,而桔多淇就是導演,將它們搬上舞臺重新演繹一出不一樣的戲劇。
桔多淇的創(chuàng)作并不拘泥于固定的蔬菜用料,在《蒙娜麗莎》中她使用了大白菜、海帶、芹菜、豆腐、花椒、土豆;而《最后的晚餐》中則采用了姜、蘿卜、西紅柿、粉絲、平菇、香菇、豆腐、紫菜、小油菜和茶樹菇。“心有多遠,世界就有多大?!边@句話可以用來形容桔多淇無邊的令人佩服的想象力。
模仿《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那幅作品,桔多淇當時就覺得纖夫們在烈日下出了很多汗,汗餿味就跟北京人愛吃的醬黃瓜感覺類似,玉米渣和沙灘感覺也很像。這樣主題用料就決定了下來。而菜都很脆弱,容易蔫,不好固定,以半個月才完成一張的進度,基本上這些作品都得局部拍攝,后期合成。而這些蔬菜絕不能修整,桔多淇要的就是它原本的面貌,這樣當她把蔬菜組合成一個人或者物的時候,才有那種距離感、沖擊力。
廚房中的一切都可能成為桔多淇創(chuàng)作的用料,她曾經(jīng)用過湘菜中盛飯的小木桶,也用過剪刀、菜板,買菜用的黑色、藍色塑料袋。
一年時間,桔多淇創(chuàng)作了19件作品,每幅一般用半個月時間創(chuàng)作。她從中體味著生活的樂趣,也通過作品,將這種樂趣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蔬菜博物館,個展打響名聲
2009年初巴黎·北京攝影藝術展開始,為期三個月。桔多淇的蔬菜畫一亮相,就吸引了策展人的眼光,決定給她開辟一個“蔬菜博物館”個展專區(qū)。最普通的蔬菜在創(chuàng)意的點撥下,搖身一變成為經(jīng)典藝術品,讓來參觀的人嘖嘖稱奇。桔多淇的攝影工作室由此打響名聲,一些要求創(chuàng)意攝影的人都特意找到她,設計與眾不同的造型照片。
大家對這組作品的熱情超出桔多淇的預計。在巴黎·北京攝影藝術展的第一天,她就賣出了兩幅蔬菜畫,《伏爾加河上的醬黃瓜》賣了1500美元,《卷心菜·夢露》賣了1000美元。這次藝術展結束后,邀請桔多淇參加其他創(chuàng)意展的人也絡繹不絕。桔多淇成為圈子里小有名氣的藝術家。
當然也有人質(zhì)疑桔多淇純粹是惡搞名畫。桔多淇并不在意,她認為,自己雖然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但其中也包含了很多自己對藝術和世界的理解。比如古斯達夫·克林姆的《吻》,她獨樹一幟地用心里美蘿卜雕成骷髏頭代替了。在桔多淇看來,愛是刻骨銘心的,骷髏頭就象征愛到骨子里。另外,桔多淇的蔬菜畫都融入了自己的幽默感,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笑意,因此有人認同,有人為這種畫作買單。在模仿《馬拉之死》的作品《青菜頭之死》中,躺在粉條浴缸中的青菜頭,一條擺在海菜上的胳膊連著扁豆手指,握著一張紙。仔細一看,紙上是一份菜單:尖椒土豆絲、紅燒土豆絲、炸土豆塊、烤紅薯……原來這不僅是一份菜單,更是一份“英雄的不同死法”的遺書。
通過蔬菜畫創(chuàng)作,桔多淇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過去工作上的缺點變成了長處。桔多淇說今后會繼續(xù)使用蔬菜這種材料,繼續(xù)做些有波普風格的作品,但畫面給人的視覺效果應該會有些新的變化。
創(chuàng)意就是尋找普通生活中的藝術,在桔多淇手下,普通蔬菜都煥發(fā)光彩了,并且身價倍增。其實,你只要用點心思,也可以成為桔多淇這樣的生活創(chuàng)意家,找到稱心如意的事情和職業(yè)。
編輯 / 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