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之后的“偷減”了加工流程的“不正宗”鵝肝,比遵循傳統(tǒng)的“正宗”做法要更加美味
鵝肝被當作世界美食中的經(jīng)典之一,法國人也把它當作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過千百年的演變,鵝肝的制作也有了一套相對“正宗”的流程。其中的一點,是殺鵝取肝后不能馬上烹飪,要放置冷卻幾個小時。不清楚這個流程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卻一直被當作“正宗”的做法被廣為遵循。
后來,法國政府要求動物的宰殺集中進行,取出的鵝肝必須立刻進行加工處理。這種規(guī)定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慮——集中宰殺和立刻處理減少了食品被致病細菌污染的機會。但這樣一來,鵝肝的“正宗”加工流程就不得不改變了。是與時俱進放棄歷史傳承,還是要求法律網(wǎng)開一面?
法國人首先考慮的是:這種變革會讓的鵝肝變得難吃嗎?
要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并不容易。首先,人們對于“好吃”還是“不好吃”的評價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面對“正宗”和“不正宗”的鵝肝,很多人會傾向于給“不正宗”的更負面的評價。其次,不同鵝的肝相差很大,可能有的肝怎么加工都“好吃”,而有的肝怎么加工都“不好吃”。
如何評估呢?
為了排除個喜好的干擾,首先要對人進行訓練,或者說,把人訓練成“品嘗儀器”。通常,需要招募很多人的一個小組,人數(shù)越多最后的結果也就越有代表性,當然成本就越高。對于鵝肝,項目主持人列出了外觀、氣味、質(zhì)地、味道、香味等五類共18個指標,比如松軟、光滑、黏、酸味、苦味、雞肝味、腐化味等等。訓練的過程枯燥而繁瑣,拿同樣的鵝肝給大家嘗,然后給每一項指標在0到20之間打一個分數(shù)。評分之后對每一個鵝肝進行討論,形成一個比較一致的分數(shù),每個人根據(jù)這個分數(shù)來修正自己的評分標準。
如此往復,直到大家對同一個鵝肝作出評分比較接近。如此,人就被訓練成了一臺臺檢測儀器,能夠做出比較一致的評價來。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之后,這些人對鵝肝的評價會更加敏感,所以他們得出的結論對于普通人來說就顯得相當精確了。
檢測“儀器”的問題解決了,還要排除不同的鵝肝帶來的影響。在評估鵝肝變革的實驗中,使用了30只鵝,用同樣的標準填養(yǎng)方式喂養(yǎng)。長大之后,把每只鵝中最大的那葉肝取出來做樣品,分成兩半。一半直接烹飪,另一半按照“正宗”的流程放置幾個小時后再按照相同的方式烹飪。這樣,有60份鵝肝給訓練好的評估人員來品嘗。當然,他們品嘗的時候不知道是采取哪種方式加工的。他們要做的事情是:品嘗每份樣品,然后對那18個指標分別評分。
最后,這些評估結果被收集起來進行統(tǒng)計分析。按照這些品嘗結果,有些指標所有樣品都差不多,說明兩種加工方式對那些指標的影響不大。而有一些指標就有明顯不同,而按照這些指標的評分所有的樣品可以被分成兩組。一組有一定顆粒感、易碎、有一點雞肝味并且還有一點點食物腐化的味道,另一組則更軟、更滑、更有入口即化的口感。
對于鵝肝來說,顆粒感、易碎、雞肝味和腐化的味道都是不好的體驗,而軟、滑、入口即化則是受人歡迎的特色。有趣的是,前一組主要是“正宗”的烹飪過程,而后一組主要是宰殺之后直接烹飪的樣品。也就是說,變革之后的“偷減”了加工流程的“不正宗”鵝肝,比遵循傳統(tǒng)的“正宗”做法要更加美味!
科學家們從理論上做出了解釋。比如,在鵝肝放置變涼的過程中,肝中的脂肪細胞破裂了一些,而長時間放置也會導致脂肪的氧化:物理化學的儀器分析也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放置的鵝肝在烹飪過程中失去的脂肪明顯多于直接加工的。而對于鵝肝來說,其中的脂肪是鵝肝之所以成為鵝肝的基礎。損失得少,自然也就使最后的成品更加美味。
作為藝術的烹飪是經(jīng)驗的結晶。很多經(jīng)驗蘊藏著科學道理,但也有很多經(jīng)驗以訛傳訛。如果我們打破對“經(jīng)驗”的執(zhí)著固守,在經(jīng)驗中加入科學元素,或許能讓烹飪的藝術更加“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