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亮,熊大和
(1.江西理工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2.贛州金環(huán)磁選設備有限公司,江西 贛州 341000)
我國盡管白鎢礦已探明儲量376萬t,占全國鎢礦總儲量的71%[1],但由于一些大型、超大型鎢多金屬礦床的礦石物質成分復雜,嵌布粒度細,選冶技術尚未徹底解決,因而現(xiàn)階段開采仍以石英脈型黑鎢礦為主,占全國采出礦量的90%[2-3]。目前直接影響鎢總回收率提高的關鍵是鎢細泥的回收率[4]。細泥粒度細,<74μm的含量為70%~80%,部分鎢礦山<10μm的細泥超過20%,細泥礦物組成復雜,因而各鎢選廠細泥回收率均不高[5]。因此加強鎢礦選礦工藝研究,尋找新的選礦工藝和方法,努力提高鎢精礦品位和回收率、提高經(jīng)濟效益、降低生產(chǎn)成本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鎢礦山鎢細泥的回收一直是選礦技術工作的難點,經(jīng)過幾十年的研究探索,選礦工藝不斷完善,選礦回收水平也不斷提高。但由于物料粒度微細、泥化程度高,礦石性質復雜,鎢細泥回收率波動較大,總體回收水平較低[6-7]。調查研究表明,各鎢礦選廠鎢細泥大多采取集中、濃縮分級搖床-粗選-掃選,搖床尾礦絨毯溜槽回收、絨毯溜槽精礦采用搖床精選回收工藝[8]?;厥展に嚈C械化程度低,自動化控制水平更低。
該試驗鎢礦為細脈型黑、白鎢共生的大型鎢礦床,賦存于礦體淺部位的風化礦石及下部的原生礦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先后作了風化礦石和原生礦石的選礦試驗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可供設計的選礦流程試驗研究報告。
本次試驗采用SLon?1600mm離心機在現(xiàn)場,經(jīng)過一個月的選礦試驗,獲得離心機給礦品位WO35.087%~15.01%、精礦品位WO312.94%~20.33%、精礦回收率79.58%~95.2%、富集比1.35~2.54的較好選礦試驗結果。
離心機處理的是細泥浮選粗精礦,原礦多元素分析見表1。
表1 原礦多元素分析 w/%
礦石礦物組成:金屬礦物主要為黑鎢礦和白鎢礦,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長石、白云母。原礦礦物組成見表2。
表2 原礦礦物組成 %
在現(xiàn)場多次分選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確定了工業(yè)試驗流程(見圖1),微細粒尾礦先經(jīng)浮選,浮選精礦再由SLon?1 600mm×900mm間斷式離心機進行精選成為最終精礦。
圖1 離心機工業(yè)試驗流程
試驗主要的目的是調整離心機的各項最佳工作參數(shù),使浮選精礦品位提高2倍以上,回收率在80%以上。SLon間斷式離心機條件試驗在給礦濃度、給礦體積一定的條件下,分別進行了給礦時間試驗、漂洗水壓試驗、離心機轉鼓轉速試驗。
試驗主要針對細泥車間浮選精礦用離心機選別,詳細的操作條件和選礦試驗結果如下。
漂洗水壓對選別指標的影響如表3。
表3 漂洗水壓對選別指標的影響
表3中離心機給礦時間和轉速都是一定的,由表3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漂洗水對離心機選礦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漂洗水水壓為0.5~1.0MPa時,離心機選礦性能明顯好于其他兩個漂洗水壓的選礦性能。由此可以確定,在漂洗水壓為0.5~1.0MPa左右的可調范圍內,離心機選礦的性能最佳。
給礦時間對離心機選別指標的影響見表4。
表4 給礦時間對選別指標的影響
表4中離心機的漂洗水壓和轉速都是一定的,由表4可以看出,給礦時間在150s,離心機選礦的富集比明顯高于其他兩個,而且回收率也達到了80%以上,綜合可以看出給礦時間控制在150s時,離心機選礦性能最佳。
離心機轉速對選別指標的影響如表5。
表5 離心機轉速對選別指標的影響
表5中離心機的給礦時間和漂洗水壓力都是一定的,由表5可以看出,轉速對離心機的分選指標有明顯的影響,當轉速在250r/min的時候,很明顯精礦品位提高最多,但是不能保證回收率;而轉速在210r/min的時候,回收率很高,而富集比2倍都沒有達到。由此綜合對比,可以看出離心機轉速為230r/min時,離心機選礦性能最佳。
(1)離心選礦機在我國鎢礦山、鎢細泥車間回收鎢已廣泛用于生產(chǎn)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技術指標和經(jīng)濟指標。對某鎢礦細泥車間完全可以采用,是有效的選礦設備。
(2)上述的現(xiàn)場離心機選礦試驗結果,在試驗中由于受生產(chǎn)條件的影響,離心機給礦濃度過稀,影響選礦試驗結果。在后期將濃度提高到12%時,富集比可達到3~4倍,說明離心選礦機是回收細粒級鎢尾礦的有效選礦設備。
(3)根據(jù)大量資料分析,對該鎢礦鎢細泥處理流程,推薦采用重-浮流程比較合理,具體是用離心機粗選,丟掉大量的尾礦和對浮選最有害的礦泥,給浮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操作條件,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選礦技術指標。
[1]曾益敏,徐貴云,李顯明,等.我國鎢礦山的現(xiàn)狀與出路[C]//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三屆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有色金屬學會,1997.
[2]楊召會.鎢市場報告[J].中國鎢業(yè),2004,19(4):11-15.
[3]余憲平,熊平根.我國國有鎢礦山現(xiàn)狀調查報告[C]//中國鎢工業(yè)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鎢業(yè)協(xié)會,1993.
[4]林培基.江西鐵山垅鎢礦鎢細泥選廠的生產(chǎn)實踐[C]//2008年全國金屬礦山難選礦及低品位礦選礦新技術學術研討與技術成果交流暨設備展示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冶金礦山企業(yè)協(xié)會,2008.
[5]許德清.鎢礦工藝礦物學研究回顧[J].中國鎢業(yè),1999,14(5/6):90-94.
[6]周曉彤.鎢細泥重-浮-重選礦新工藝的研究[J].材料研究與應用,2008,(3):231-233.
[7]李 平.某選廠鎢細泥回收工藝的研究[J].江西有色金屬,2001,15(1):24-26.
[8]鐘 能.大吉山鎢礦選廠細泥處理流程改造的生產(chǎn)實踐[J].中國鎢業(yè),2008,23(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