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huán)鎖鎧”,通常由鐵絲環(huán)相互套扣綴合,形如網(wǎng)鎖而制成上衣狀。一般將其罩在貼身衣物外面,可以有效防護揮砍類利器的攻擊。
本文教你制作一款鎖子甲,品位古代武士征戰(zhàn)沙場的豪氣……
鎖子甲追溯
世界上最早使用鎖子甲的,一種說法是公元前6世紀的凱爾特人,另一種說法則是公元前3000年的波斯人。鎖子甲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于公元3世紀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稌x書·呂光載記》中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huán)鎖,射不可入?!辨i子甲在唐代已極為盛行,并被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清仍有沿用。
相比普通的金屬甲胄,鎖子甲主要具有以下兩大特點:一是鎖子甲的獨特結構使其像紡織物一樣可以扭曲活動,貼合人體,尤其適用于肩部關節(jié)部位的防護與活動,二是鎖子甲的制造工藝獨特,將鐵環(huán)串連成甲衣的過程比較費時,但是相對于鑄造其他金屬甲胄需要制造者掌握冶煉、鑄造技術來說,制造鎖子甲的技術要求低,主要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就可以很容易實現(xiàn)量產(chǎn)。
在漫長的人類戰(zhàn)爭史中,金屬鱗片甲與鎖子甲并存。到了羅馬帝國時代,雖然有了后世金屬板甲的雛形,但是部隊還是大量裝備鎖子甲,或者與板甲結合,這種搭配方式在中世紀被普遍使用。在前不久熱映的影片《畫皮》中,陳坤飾演的武將王生與其手下士兵都身穿鎖子甲,只不過王生作為部隊將領還擁有一身金屬盔甲套在鎖子甲之外。影片中的這一細節(jié)比較符合歷史真實。我國古代軍人的甲胄不僅是作戰(zhàn)防護裝備,也體現(xiàn)著封建社會軍隊森嚴的等級制度。普通士兵只配發(fā)便于大量生產(chǎn)的簡單甲衣,甚至沒有盔甲,而隨著級別與職務的升高,所配盔甲的復雜程度與防護水平也呈線性提高。
部隊將領的金屬盔甲質量較大,而且存在防護死角。如果貼身穿一件鎖子甲制成的坎肩或者上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金屬盔甲的防護缺陷,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盔甲對身體受力點的壓強,避免盔甲磨破身體。
鎖子甲最后一次應用是在一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當時英國坦克兵通常在鋼盔前沿下掛一塊鎖子甲充當防護面具,這樣能夠有效地保護面部不被坦克內部飛濺出的機槍彈殼燙傷。從那之后,鎖子甲逐步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它并沒有就此滅絕,防鯊手套、防割服等一些民用領域使用的防護裝備仍在沿用典型的鎖子甲結構,古老的鎖子甲還在默默地為人們服務。
鎖子甲的制作
筆者經(jīng)過對古代鎖子甲仔細研究之后,嘗試著自己制作了一件小比例的鎖子甲背心。鎖子甲的制作方法其實比較簡單,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制作。
方法之一
先制作出若干短鏈(短鏈的長度決定了鎖子甲的寬度,本文以7個小鐵環(huán)為寬度),然后將兩段短鏈并列放好,并將兩段短鏈相鄰的環(huán)用鐵環(huán)連接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小片段。再將多個小片段相互連接在一起,如此反復,就能編出整塊的鎖子甲。當然,根據(jù)需要也可以通過增減連接短鏈之間的鐵環(huán)數(shù)量,而制作出不同連接密度的鎖子甲。
方法之二
首先將鐵環(huán)3個一組連成短鏈,然后將每條鏈的第1、3環(huán)穿在竹簽上,并將每鏈的第2環(huán)連接在一起,然后依次將上一行相鄰的兩個環(huán)連接在一起,如此反復編出整塊的鎖子甲。同樣,鎖子甲的連接環(huán)密度也可以自己掌握。
依上述兩種方法編制出前后兩片,再把兩片連接起來,就制作成功一款鎖子甲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背心時,要在前、后片上端做出領口。領口隨個人意愿留出各種式樣,最好先畫出圖樣,以便在穿鐵環(huán)時計算出鐵環(huán)數(shù)。
制作鎖子甲是一種簡單的手工勞動,需要投入人力、投入時間來完成。不過,在人體防護材料取得突破發(fā)展的今天,制作一款古樸的鎖子甲,別有一番樂趣,幾分豪邁自在心頭。
編輯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