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 笑
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
文寒 笑
最近,媒體不斷討論是什么推手拉大了貧富差距。筆者認為:這真是件大好事,終于引起各方面關注了。但討論的目的,是用什么辦法斬斷推手,防止貧富差距愈拉愈大,逐步縮小貧富差距,最終達到公平、公正,根據《憲法》按勞分配的原則“切蛋糕”。筆者還認為,應打開輿論所有通道,讓廣大人民參予討論,這樣一定會抓住主要矛盾,其它矛盾迎刃而解,以防止一些既得利益的專家、學者,屁股指揮腦袋,再出臺一些邪論,帶來很多后遺癥。
筆者認為:貧富差距愈拉愈大的主要推手是:把權力轉化為資本。請看看以下幾組驚人的數字。2006年3月底之前,中國內地私人擁有資產超過一億元的3220人,其中高干子女占去2932人,占去億元以上富豪總人數的91%(《燕趙都市報》)。高管及壟斷行業(yè)的員工只占全國企業(yè)員工總人數的8%,但他們卻拿走全國員工工資總額的55%,而一般企業(yè)的員工人數占全國員工總人數的92%,只拿走全國員工工資總額的45%(《人民日報》)。政府財富積累1999年是1785億元,到2008年底猛增到16963.84億元,九年上升9.5倍,促使政府儲蓄率大幅度上升,而居民儲蓄率占的比重愈來愈萎縮,促成政府大預算收入占到了國民總收入的30%。中國1%的家庭掌控全國41.1%的財富,而美國是5%的人口掌控全國60%的財富(據《經濟參考報》)。上述幾組數字,足以說明改革開放30年,使“蛋糕”變得很大了,也說明經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被有權力分蛋糕的人切得不公平了。而有些既得利益的人還說:富人不是剝奪窮人富起來的,是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是戶籍問題,是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企業(yè)身份等等。這些都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權力轉化為資本。請再看看下邊一些具體例證。
之所以出現上述那么多不公平的驚人數據,就是每逢遇到大的改革措施出臺,有權力的官員家庭往往先富起來。例如改革開放初期物價采取雙軌制,為全國推行市場經濟搞試點。計劃內調撥是平價,結果是計劃內調撥的物資落實不了,幾乎都被有權力的人一個電話、一張紙條或一聲招呼拿走了,生產廠家或經營單位多少也得到些好處,因為比計劃內調撥價高一些,但絕大多數被有人事背景的人拿走了。如當時的尿素調到農業(yè)上每噸400元左右,搗到工業(yè)上是800元到1000元,每噸至少能撈到400元至600元好處,搗幾百噸尿素一下子就變成了富豪。這樣富起來的例子很多,都同與權力掛勾有關。如果加上一條,凡平價落實不了的,搗出去賣高價就是投機倒把,誰還敢干呢?改革后,“投機倒把”一詞幾乎消失了,筆者認為,恐怕消失不了,還會出現的。如前段時間社會上出現的“搗蒜爺”、“逗你玩”是什么行為呢?
再如企業(yè)承包改革。企業(yè)承包是在利改稅的基礎上搞承包的,主要針對工業(yè)企業(yè),并組織人到工業(yè)企業(yè)調查,要徹底摸清一個工業(yè)企業(yè)的承包基數。但一開始搞承包試點,就發(fā)現有些小波折,有些企業(yè)的黨委書記為了達到“寧當雞頭,不當馬尾”的目的,就到處活動拉關系,什么動作都有,因為承包后的企業(yè)是廠長說了算,書記也要看廠長的眼色行事。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忽略了黨委領導下的廠長分工負責制。承包重視了承包人的酬薪,但忽略了廣大職工的酬薪,結果出現多年不給職工調工資,而高管酬薪年年上升,到2008年底一個縣級企業(yè)的高管年薪一般上升到20萬元左右,是企業(yè)職工平均年薪的20倍。這時又提出“減員增效”,使一些年滿40、50人員在熟練工種上就業(yè)的職工家庭徹底破產,給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引起了企業(yè)職工的不滿。這時提出“高薪養(yǎng)廉”,結果廉也沒養(yǎng)住,還使企業(yè)承包人利用企業(yè)全體員工的資源理直氣壯地剝奪。造成企業(yè)職工“一個蘿卜”兩頭都被承包人切走了,承包人肯定會富得流油。而年滿40、50人員被剝奪了勞動的權利,成了社會流浪人員了。這時又把此承包制不做認真分析地推廣到金融及壟斷行業(yè)上。金融、壟斷行業(yè)的經營性質和經營目的與一般工業(yè)企業(yè)是完全不同的。如銀行是做人民幣生意的,用人民上交的稅金做為資本和人民存貸款的利息差養(yǎng)活自己的,是個標準的為社會服務的事業(yè)單位,用人民的資本在經濟發(fā)展中起到很大的杠桿作用,所以世界所有國家都很重視銀行這個平臺。它是個壟斷行業(yè),不允許亂競爭,盈虧都是由國家負擔(人民稅收負擔)。改革后把金融行業(yè)變成企業(yè),又和工業(yè)企業(yè)一樣的承包,就很值得商榷了。因按市場經濟劃道道,誰投資誰收益,銀行所有人民幣資源都是人民的,他的利稅除了保證銀行員工及辦公的正常運轉外,應全部上交財政,參與全國分配。但在“權力下放”的名義下,金融行業(yè)的承包人說了算,一下子就可以取走幾百萬、幾千萬、上億元逃之夭夭。承包人都不是通過民主選出來的,都是上面派出的。這種承包方式,實質是權力、資本的勾結,剝奪了廣大人民的資產權。一個沒有背景的老百姓,想創(chuàng)業(yè)從銀行貸款是很難的,于是就集資或通過熟人出高息積資,而這些都是違法的。
三是:房地產開發(fā)改革,一開始就出現權力把人民的生存資源轉化為資本。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過去參加工作后住房是用人單位免費提供的,房改后,參加工作早的老人享受房改,購買了低價房,但年輕人沒有享受到,全進入市場購買。加上城市不斷擴展,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長,這給房地產開發(fā)商和各級政府帶來了機遇。政府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在金融、土地等行業(yè)采取了很多優(yōu)惠措施。結果出現政府為了多撈錢就多賣地,而且還拿到建筑業(yè)產值的增長,真是名利雙收;開發(fā)商利用政府的權力,大量貸款搞土地囤積倒賣,而且還影響到其它一些行業(yè)不務正業(yè),都出來倒地皮、倒房致富。媒體報道,四川有一名女大學生,畢業(yè)后好幾年找不到工作,在別人的提議下,她憑著她叔叔在某大企業(yè)的掌門權,借用該企業(yè)的房地產證到銀行抵押貸款上千萬,倒賣地皮,一周時間賺幾百萬元,后來被人舉報,法院審判下不了結論,因她借用的證明和銀行貸款都還了,結果給他叔叔一個行政處分了事,而她已變成200多萬元的富豪了。有的開發(fā)商怕土地被收回,大蓋特蓋住房,結果賣不出去,出現“空城”、“鬼城(依靠公務員地下錢莊建起來的居住區(qū))”、“破爛城(長期不賣拾破爛的人住了)”,給人民的資源造成多少浪費誰也說不清。土地是人民的生存之本,土地被政府征購了,僅靠一些征購費生存,怎么行呢,子孫后代怎么辦?筆者認為:如果真心站到缺房人的立場上,根據規(guī)劃劃出一些地皮,讓缺房人集資建住所,是很好處理的事,如今把房地產開發(fā)推到壟斷行業(yè)上,真令人費解。
蛋糕就是那么大,權力、資本勾結起來,剝奪廣大人民的資源,導致了窮的愈窮,富的更富。根據已出現的事實,筆者認為,改革開放是絕對正確的,要害是怎么樣端正指導思想,發(fā)展為了誰,發(fā)展依靠誰,發(fā)展的目的是什么?再也不要用人均收入達到多少就是小康水平來蒙混老百姓了。因人均后面有欺騙性,正如老百姓所說的,我們十個人,在銀行存款1000萬,人均存款100萬,但真實情況是十個人中,只有1個人存款1000萬,其他九個人都沒有存款,能說這已達到小康水平了嗎?針對存在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首先要站到有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和給90%以上人民帶來實惠的基點上來制定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凡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即社會效益很大的資源開發(fā),應納入國家計劃,其余可做為市場經濟調節(jié)。
二、通過改革,清查富人的第一桶金。凡是鉆改革漏洞空子的高管(政府及企業(yè)),臺下臺上的一律清查,并使其陽光化,讓人民評議,以掃除公正、公平分配改革的障礙。清查不是要追查責任,因那時有那時的政策;而是要總結教訓,端正下步改革的指導思想。
三、用聽證會的辦法評議每次改革的思路及細節(jié)。聽證人員可用民主的辦法推選,應相信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有些所謂的專家、學者,他們并不懂得中國國情,往往運用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和中國比對,如說:“貧富差距拉大了,說明社會進步了”,“征收房產稅會使整個經濟滑坡”,“經濟轉型必然會出現貧富差距”等等。他們忘記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四、決策層微服到民間暗訪,聽聽90%以上人民的呼聲,再說話、再決策,做到根據《憲法》中規(guī)定的“按勞分配”,合理“切蛋糕”。
如果有人堅持以權力“切蛋糕”,那就暴露了有些人要徹底改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徹底實現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模式,把全民企業(yè)(含壟斷企業(yè))推向私營,結果是財團指揮一切。這應引起全黨全國人民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