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璟
微書,被譽為書法界一朵奇葩。用專業(yè)毛筆,憑借肉眼,卻要寫出筆劃比頭發(fā)絲還細、肉眼難以分辨的字體,更為神奇的是,在放大鏡下,還要顯現出柔美的筆勢和規(guī)范生動的章法,實屬一種罕見的書法絕活。在光滑的平面載體上書寫已經很有難度,如果在布滿紋理的石頭上書寫,更是常人所不及的。然而,關柏春卻憑借著他對奇石的喜愛,對微書的癡迷,獨創(chuàng)了“奇石微書”這一新興的觀賞藝術品,將傳統(tǒng)的中國書法和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奇石相結合。石之奇,天下絕無僅有;書之微,肉眼難觀其妙。美文美石巧妙融合,相得益彰,美侖美奐難以言表。
關柏春自幼喜歡讀書,閱覽史詩詞賦不計其數,特別對錫伯族的歷史有著深入的研究;酷愛書法,并勤學苦練數年;迷戀奇石,收藏數量難以計算。這些積累,為他日后成就微書佳作打下堅實基礎。因為他一直認為,“微書不能借助任何設備,全靠肉眼書寫,其字形、字意要依石形的變化而變化,詩為小中裝大,若‘窗含西嶺千秋雪;文為大中含小,若‘桃花源里美繽紛。要體現一種自然與人的融合。作品既要追求典雅精微,又要追求磅礴大氣。石頭也是有生命有靈性的,人的心靈之歌寄托于奇石之上,本身就是大自然與人文的一種交流和融合?!?/p>
觀賞關柏春的每一件杰作,從選石、讀石到書寫,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謂是心血滴瀝。“什么樣的石頭,配什么樣的詩文詞賦”?!笆裁礃拥奈鴥热?,能體現出石頭的神韻靈氣”;“微書內容放在奇石上什么位置最美觀,不能影響奇石的美,還要為奇石配上點睛一筆,起到‘點石成金之效”……這些問題都要在選石、讀石中反復思索。那一塊塊石料,或突兀嶙峋,或晶瑩剔透,或潤如軟玉,或文華似錦,關柏春總要上手把玩琢磨或三五日或一二載,詩與石心靈相通,達成默契時,方下筆著文。書寫時,端己正容,屏住呼吸,盯住毫尖,一字一字寫下去。筆勢柔和,章法嚴謹,筆風道勁力求和諧統(tǒng)一。
說到奇石微書的創(chuàng)作體會,關柏春這樣告訴記者,“由于這些經過千難萬險覓得的石頭都采自史詩發(fā)生地,每找到一塊‘象形的石頭,我總是特別激動和感慨。要經常和石頭對話,領會石頭的神韻。著文時,那石面凹凸不平,石質亦多變化,要熟悉石性,全憑深厚的功力及敏銳的感覺,下筆時最好一氣呵成,不可停頓。另外,書寫時,氣溫、濕度、光線、墨色以及作者的心境都會明顯影響到作品的‘成色?!?/p>
奇石上的《西遷之歌》
在關柏春“奇石微書”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不得不提及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所收藏的《西遷之歌》。56枚代表著56個民族的奇石,書寫了長達4萬多字的《西遷之歌》。重溫了錫伯族西遷的宏大歷史。
關柏春早在擔任黑龍江省錫伯族文史研究會秘書長時,便萌生奇想:為什么不以奇石為紙,用自己的書法根基向人們展示錫伯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呢?在思索寫什么內容的時候,他想到了在錫伯族中膾炙人口的《西遷之歌》。
時光追溯到250多年前,錫伯族官民奉詔從沈陽穿越外蒙古來到西北邊陲伊犁河畔一個叫做察布查爾的地方,以保衛(wèi)邊疆。西遷歷經一年半,徒步行程一萬公里。這些錫伯族官民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統(tǒng)一,在錫伯族的歷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1948年,錫伯族藝人管興才創(chuàng)作了反映錫伯族“西遷”史實的詩歌《西遷之歌》,共計500行、40000余字。
1991年,關柏春決定沿著祖先當年的遷徙路線,重走“西遷路”。從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直至新疆,歷時8年,行程萬里,越過了風沙撲面的蒼茫大漠,走過了悠長神秘的額爾古納河畔,昔日的“西遷路”上到處都灑下了這位錫伯族漢子不畏艱辛、負重前行的身影。他在路上尋覓到了2000多塊留著祖先信息的奇石。
8年后,關柏春利用半年的時間,從他采得的無數奇石中,精選出56枚象征著我國56個民族的奇石,用細如粟米的微書將4萬多字的《西遷之歌》寫在56枚奇石上,用微書記載著錫伯族的西遷壯舉。他把詩歌分為“別了故鄉(xiāng)”、“艱難歷程”、“開拓新土地”、“西陲風云”等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文字都分別雋寫在一塊塊與文字具有某種呼應關系的象形石上。例如他將“西遷序幕”一段文字寫在西遷路上覓到的一塊古人打制的“石斧”上,這塊蒼涼悠遠的“石器”賦予了《西遷之歌》更深厚的內涵,顯然,這是任何紙張也替代不了的。更加具有深意的是,關柏春把《西遷之歌》的詩歌再分成若干部分,分別書寫到在史實發(fā)生地尋覓的奇石上。根據文字的意境,觀賞者可以看見錫伯士兵西遷路上跨躍的山川、大河、荒漠、古鎮(zhèn),嘶鳴的戰(zhàn)馬、浩蕩的隊伍以及寧死不屈、最終倒在西遷路上的錫伯族士兵,并以象形石惟妙惟肖地烘托了石面上的文字。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石為鏡,可以悟人生。業(yè)界有人這樣評價此杰作,“其石料和文字互相呼應的《西遷之歌》,如同一部記載民族奮斗史的‘石書。”
關柏春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在賞石和書法界引起了一場轟動,人們贊賞關柏春對藝術的投入和創(chuàng)造,也欣賞他精妙典雅的大型“奇石微書”作品。這一杰作,至今保留在中國民族博物館?!段鬟w之歌》的誕生也是關柏春的“奇石微書”成為一個兼有書法、賞石綜合功能藝術門類的開始。
為藝術傳承而不懈奔走
繼《西遷之歌》之后,關柏春的大型奇石微書《唐詩三百首》、《金剛經》、《道德經》等相繼問世了。除了這些大型微書作品,還有一些小型的奇石微書杰作《赤壁懷古》、《行路難》等等也贏得了業(yè)界的好評。
一塊塊在常人眼里再普通不過的石頭,在關柏春用心點睛之后,都成了會說話的奇石。奇石上的微書優(yōu)美而高雅,古樸且奔放。就拿《唐詩三百首》這部作品來說,關柏春將唐詩寫在320塊奇石上,其中大的近一平方米,小的如指甲蓋大小。那奇石有采自長江、黃河、嫩江的河流石;有采自泰山、黃山、云貴高原的瑪瑙石;有來自沙漠的木化石,它們呈赤,橙、藍、綠、紫、白各色,或圓潤光潔,或自然古樸,加上雋美微書,真是美文、美石相得益彰,渾然天成,無不給人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蛟S這就是關柏春在努力營造的一種意境,“使人看到這些奇石就感覺到了一座大山,一個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是真正的藝術大師,石頭的靈魂是詩歌的依托,微書的造詣是石頭的升華?!?/p>
除了在奇石上書寫微書,關柏春的手藝還出現在紫砂、陶瓷等制品上。他將《三十六計》分別書寫在36個小巧的紫砂壺上,手藝絕妙。很多宜興的紫砂壺生產商紛紛前來邀請關柏春為自己的產品添上“點睛之筆”。
石不嫌奇,書不厭小?!捌媸奔瘯?、賞石藝術為一體,是中華錦繡文化不可或缺的精髓。然而,關柏春卻為“奇石微書”后繼無人而一直苦惱著,“將此藝術繼承下去十分緊要。但是,‘奇石微書的手藝要求非常嚴格,寫微書固然需要眼力,但更需要平和心態(tài)、書法功底、美學修養(yǎng)、讀文功底,文史常識以及判斷、概括能力等必要的條件?!?/p>
最近,關柏春一直在忙著和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洽談,希望能在殘聯的協助下,挑選一批有潛力的、對“奇石微書”藝術有興趣的殘疾人朋友,傳授他們“奇石微書”的手藝,將這項藝術發(fā)揚光大,“既幫助了這些弱勢群體,又傳承了文化”。這或許也是關柏春今后一直要為之奔走的事業(yè),就像他始終在堅持的“愿與神州高士,同心同德,攜手前瞻。為我中華錦繡文化,為我中華書道書法,鞠躬盡瘁,留墨史上而造福國人并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