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堂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200241)
人性的理性回歸
——論學校奧林匹克教育的轉向
楊偉堂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200241)
現代奧運匹克運動潛伏著危機,人們把矛頭指向奧林匹克本身:龐大的競賽體系、過度的商業(yè)化、嚴重的功利主義等,卻忽視了最本源的問題——人的欲望無限度膨脹而導致人性的失落。教育是奧運匹克運動的生命線,重新審視學校奧林匹克教育的缺失,提出真正的奧林匹克教育應該是為現代學校體育重植人性根基。
奧運匹克運動的危機;人性的回歸;奧林匹克教育;學校使命
“人猿相揖別”,二三百萬年來人類一直生生不息地發(fā)展?!绑w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fā)展而出現和演進的?!盵1]競技體育作為體育的一個分支,產生于原始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從千年古奧運走向衰亡,到現代百年奧運再逢挑戰(zhàn),在這個風雨里程中,有輝煌與歡喜,也有苦澀與悲哀,有發(fā)展的希望,也有“異化”的苦悶……這一切都令人感慨、沉思和期盼。”[2]
當今的奧運匹克運動以一幅無與倫比的完美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人們在憧憬、向往著它更美好的前景。物極必衰,空前繁榮的背后必是危機,政治化、商業(yè)化、腐敗、暴力事件、拜金主義、興奮劑丑聞在吞噬著奧林匹克的崇尚目標,威脅著奧林匹克的將來。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缺失或競技體育異化現象的起因,追根朔源實乃人性的失落。競技體育需要理性的回歸——以教育和文化的結合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
現代工業(yè)文明與傳統農業(yè)文明在人的精神領域存在迥然不同的地方。悠久的農業(yè)文明始終對欲望之魔保持高度戒備,哺育著美好的人性。現代工業(yè)文明帶給人們豐富的物質享受空間,卻將人的心儀之路拉回世俗生活之中,欲望和貪婪的人性弱點在現代工業(yè)文明物質利益原則的催化下滋生蔓延,從而引發(fā)了文化更迭和社會躍遷。
現代工業(yè)文明發(fā)展觀基本的追求是物質方面的,“在物質的追求中,最終無非是兩個:一是追求盡量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天然器官的功能,以便使勞動更輕松,生活更舒適;二是追求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以便從自然界攝取、占有和揮霍更多的物質財富,使人類身體“健康”,生活“幸福”。這些追求的后果,就是人同自然的全面沖突。”[3]現代化首先是世俗化,世俗文化把人的注意力轉移到世俗的物質享受上,精神空間被擠壓在金錢利益至上的狹小空間里。“人們習慣于把學校教育視為社會道德的中流砥柱,當社會頹風四起,人們還在仰望著學校教育,期待它能力挽狂瀾,成為‘衛(wèi)道士’。”[4]然而,現代學校教育不僅不能“力挽狂瀾”,而且加劇了時代的“物欲癥”。
為了加快現代化進程,提升國家的國際地位,許多國家把學校教育當作騰飛的支點,學校教育被賦予神圣化的使命。發(fā)達國家將教育看作是保持其領先地位的工具,發(fā)展中國家將其看作與發(fā)達國家縮小差距的工具,學校教育的經濟功能日漸突出。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言:“在大多數國家中,為了經濟的目的而對教育提出的需求不斷增多。”[5]
1.1.1 教育產業(yè)化 隨著我國教育產業(yè)化理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學校教育已被深深地打上經濟烙印。教育產業(yè)化是把學校教育企業(yè)化、市場化、商品化、大眾化,以期達到教育投資利潤的最大化。高等教育擴招立足于通過教育消費拉動經濟的發(fā)展,教育擔負起振興經濟的任務。學校教育可以作為龐大的產業(yè)運作。面對旺盛的教育需求,許多高校大力發(fā)展網絡教育、職業(yè)教育、職后培訓、碩士課程班等,以滿足社會發(fā)展需要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霸诂F代技術文明的社會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實利的下賤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盵6]學校幾乎成了金錢的附庸品。
教育的使命是育人,它不僅肩負著為經濟發(fā)展提供高質量勞動能力的功利性責任,而且還承載著為社會全面進步而履行涵養(yǎng)人文素質的非功利性使命。教育產業(yè)化正在陷入將基礎教育異化為實用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異化為謀職求生教育的誤區(qū)。教育的崇高使命全面提升人的素質,全面推動社會進步,教育始終堅守著以育人性和公平性為原則,教育的這種特殊性無法將教育視為一般產業(yè)。推行教育產業(yè)化導向學校以贏利為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則必將加劇我國教育發(fā)展的不均衡。
1.1.2 教育功利化 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yè)形勢變得異常嚴峻,人們把關注焦點再次投向了我國的現行教育。從國家宏觀面來看,為了實現“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懷揣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相繼實施了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高等學校的“211工程”和以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985工程”,為此,中央財政投入大量財力。為了力爭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高校大規(guī)模合并,新校區(qū)建設成風,硬件條件幾乎可與國外一流大學相媲美,而卻忽略了大學精神的真諦。梅貽琦校長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010年4月12日,做客華中科技大學“科學精神與實踐”講座的北京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認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完成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體現在學生質量的提升、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和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方面。
基礎教育是具有公共屬性和公益性的教育,在整個社會都在倡導素質教育、推行新課改、炮轟應試教育的今天,學校櫥窗里張貼的卻是學校近幾年的升學率,學校的大門口密密麻麻懸掛著學校的各種榮譽。家長在孩子入學前便處心積慮為他們擇校,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目的是能考上重點大學,將來擁有一份穩(wěn)定而收入不菲的工作。于是學生成為整個教育功利化的一種犧牲品,一種工具。
1.1.3 教育物性化 學校作為一個生產特殊產品即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與優(yōu)質的生產者的特殊工廠,“產品”本應富有獨特的思想、活躍的思維、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目前,學校教育幾乎變成了物化人性的加工廠。對國家而言,學校教育就要擔負起振興經濟的任務;對個人而言,學校教育這一投資行為可以換來相當不錯的利益回報。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反映了當今世界競爭的現實性。學校教育是這一主題的主動參與者,孩子們接受到的不是人性升華的精神目的,而是競爭的價值觀,將受教育的多寡與將來獲取實利的多寡掛鉤,求學的過程變成了激烈競爭以獲取最大利益的過程。人們抱著實利的目的接受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傳遞的是物質主義的、客觀化的世界觀。學校教育幫助受教育者怎樣認識、把握客觀世界,即幫助人們增強從客觀世界中如何獲取更多利益的本領,這樣的教育實際在激發(fā)人們的物質欲望。不難看出,現代學校教育的本身正在進行物化人性的再生產。
1.2.1 競技體育的追求與身心健康的退守 學校體育肩負著奧林匹克教育傳承的重任。學校體育在“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價值理念指引下,以優(yōu)秀運動員為榜樣,激勵著無數青少年不斷追求卓越,充分地挖掘和發(fā)揮人的潛能,追求自我完善。其實這種理念本身與奧林匹克教育思想相吻合,但卻混淆了競技體育與健康體育的概念。進行體育鍛煉的主旨是強化體能、促進身心健康這一前提條件,結果造成人們無限制地追求超越人類自身極限,而身心健康退守其后?!凹ち业捏w育活動必然會加速機體新陳代謝,而運行太快的機體功能肯定不會維持久長。越是高水平的運動員就越是會折損生命年限。”[7]競技體育是那些具有一定運動天賦并愿意為之努力的小部分人舞臺,他們以犧牲健康為代價,不斷超越自我,戰(zhàn)勝自我,以獲得比賽優(yōu)勝為目標。過分渲染競技體育的追求,勢必造成身心健康的退守。
1.2.2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文關懷的迷失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正以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速度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推動著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帶動著社會各個領域的巨大變革和文明的進步,以至于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推崇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競技體育更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把競技賽場變成了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展示的窗口。學校體育在宣揚體育建筑的宏偉、場地設施的完備、訓練手段的先進的同時,其實在強化著科學技術的力量,強化著高科技能帶給人們越來越多的視覺和精神享受,學生卻渾然不知現代科技正悄無聲息地控制和主宰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走向。在現代高科技炫目的光芒之下,許多令人擔憂的陰影隱約浮現,生物制藥技術的應用,運動員可以借助藥物的力量輕而易舉地突破自身極限;因為高尖端的體育裝備,運動員把戰(zhàn)勝自我的挑戰(zhàn)很快變成了現實?,F代奧林匹克的競爭幾乎成了高科技的競爭,運動員幾乎淪為高科技的奴隸。
1.2.3 功利主義的誘惑與道德素養(yǎng)的失范 伴隨著現代奧運會商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加劇,現代競技運動中的“拜金主義”思想也在迅速蔓延,金錢至上、競技優(yōu)勝至上已成為競技場上真理性原則。因為奧運會存在巨大的商業(yè)價值,商家把奧運會視為掘金的手段,而主辦國由于巨額財富的誘惑,對其進行市場化運作,這種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yè)行為與奧林匹克精神發(fā)生沖突,也使得世俗戰(zhàn)勝了理想。面對高額獎金和成名后潛在著巨大商業(yè)價值,運動員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把參加競技比賽獲取勝利作為賺錢的一種最有效的途徑,甚至不擇手段。腐敗、興奮劑、球場暴力、假哨和黑哨等異化現象的發(fā)生,嚴重違背了體育道德,玷污了體育精神。學校教育和輿論導向往往把奧運會以及各種國際大賽看成“升國旗,奏國歌,揚國威”的場所,把比賽的勝負直接與國家利益相聯系,把冠軍運動員視為國家英雄,勝利成為凌駕于道德之上的唯一追求。“當代道德教育要塑造與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就不能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割裂開來,而必須重視兩者的協調發(fā)展。沒有植根于人文精神這塊沃土上的人類關懷,人只會淪為純粹的經濟動物,喪失了人所應具有的一切生存意蘊?!盵8]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主義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yōu)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基本原則的推崇為基礎的。”[9]由此可見,教育乃奧林匹克運動生命線。奧林匹克的危機實乃教育導向的失敗,重新對奧林匹克學校教育進行理性的審視,使奧林匹克教育真正回歸本意。
縱觀百年現代奧運征程,永恒不變的是人文精神,人文內涵是奧林匹克精神不朽的底蘊。人本性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精神,奧林匹克教育的本質內涵就在于此,促進人的身、心、智的統一與和諧全面發(fā)展,體現對人類自身的尊重,這是奧林匹克的必然歸宿。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無限度的開發(fā)總有一天會枯竭;那么人的潛能肯定是有度的,無限度的挖掘必將以犧牲人的健康乃至生命為代價。人的需要和滿足是人的本性,無限制的索取和向往終會被欲望之魔引向墮落罪惡的危途。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遵循人的生理特性,樹立正確的人性觀,把每個人的心儀物質轉向幸福觀?!靶腋2粌H僅是占有物質,而是個人創(chuàng)造力、公正誠實、愛和友情、在茫茫人世中特立獨行、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問心無愧地為自己、社會以及全人類盡最大的努力?!盵10]將競技體育的重心由“物”轉向“人”,提倡關注人,熱愛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質力量的自由實現,用一顆平常心去參與體育、關注體育、享受體育,用一種人文情懷追求身心的和諧發(fā)展,這才是奧林匹克學校教育進步的階梯。
奧林匹克運動的政治化、商業(yè)化、超大化等現象給這一運動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競技體育的本意是游戲、娛樂活動,競技體育本質上就是為快樂而存在的,理應讓奧運回歸到快樂運動的體育本源之上?!案偧甲鳛樘厥庥螒蛐问?是發(fā)展個體和物種身體運動能力的“玩具”,它能給人類帶來刺激、興奮和快樂?!盵11]當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的運動員相聚在五環(huán)旗下,就意味超越自我的夢想曲奏響。用激情點燃夢想,他們享受著參賽的樂趣,把汗水和青春揮灑在奧運賽場上,或許他們靠頑強拼搏的毅力獲得了優(yōu)勝,收獲了這份興奮與喜悅;或許他們竭盡全力但與獎牌無緣,卻體會到挑戰(zhàn)極限的快樂。奧運賽場上從來沒有失敗者,每一位參賽者同樣受到尊重,因為每個人都體驗、見證和傳播了奧林匹克精神,這種精神與價值的超越比什么都珍貴?!皡⑴c競爭比取勝更重要”,讓每一位學生快樂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展現運動之美,體驗由體育獲得的身心健康,享受生命的樂趣,讓體育成為追尋的快樂生活理念,這是奧林匹克學校教育的本真,是奧運圣火光輝所在。
競爭是社會和自然界永恒的法則,公平競爭是現代社會道德的基本準則,符合人類倫理的價值觀念。優(yōu)勝劣汰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發(fā)展潮流,不管這樣的競爭結果多么殘酷,公平競爭依然是每個人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奧林匹克運動以各種嚴格的章程、競賽規(guī)則和莊嚴的儀式來保證其公正準確的結果,由于自身所具有這種普遍的人性特征,體育的這種公平競爭精神帶給人類社會的價值已遠遠超出了體育比賽結果本身,它向人類社會表明了在社會各領域競爭中應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促進一個和諧、美好社會的形成。體育比賽因競爭而精彩,體育比賽因公平競爭而魅力無限,體育教育是實現公平競爭的窗口,弘揚和維護這一準則應貫穿于整個學校奧林匹克教育的全過程。
在人類文明史上,奧林匹克精神作為一股偉大的社會力量,寄托著人類對美好世界的渴望,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奧林匹克學校教育決不僅僅局限在體育比賽中需要尊重對手、公平競爭,更應該把它看作培養(yǎng)完善人格和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的本身正是奧林匹克學校教育價值的體現。
[1]高等學校教材.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宋繼新.競技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劉福森.價值迷失:現代工業(yè)文明發(fā)展觀的“走火入魔”[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4-36.
[4]魯 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A.J.湯因比.展望21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7]張洪潭.體育的追求與健康的退守[J].體育與科學,2006(1):5-8.
[8]王 勤 謝 佳.“和諧”視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論道德教育的人性回歸[J].教學與研究,2006(3):67-69.
[9]體育院校通用教材.奧林匹克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10]歐文·拉茲洛.人類的內在限度:對當今價值、文化和政治的異端的反思[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1]胡小明.競技運動文化屬性的皈依——從工具到玩具[J].體育文化導刊,2002(4):32-35.
責任編輯:郭長壽
Rational Return of Human ity:Change of SchoolO lympic Education
YANG W eitang
(School of Sports and fitness,East China N orm al U 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Being besetw ith crisis in the m odern O lympic Gam es,people sternly criticized the O lympics itself,ow ing to the huge competition system,the intemperate comm ercialization,the serious utilitarianism,and the like.However,people ignored the root of the m atter that unlim ited expansion of desires led to the partial loss of hum an nature.As is w ell known,education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O lympic Gam es.People should re-exam ine the loss of O lympics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put forw ard the real O lympic education,and let the foundation of hum an nature to be constructed in everyone’s m ind.
Crisis of O lympic Gam es;return of hum anity;O lympic education;scholastic m ission
G80-05
A
1004-0560(2010)06-0030-03
2010-10-23;
2010-11-07
楊偉堂(1974-),男,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隊管理與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