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樟文
突出六個重點提升政務信息服務水平
陳樟文
政務信息是各級領導準確吃透上情”、全面了解“下情”、及時把握內情”、有效借鑒“外情”,進而科學決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重要依據(jù)。政務信息工作不是中心卻圍繞中心,不是大局卻服務大局,不做決策卻影響決策。政務信息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大局。為此,在政務信息的采編、審核和報送過程中,我們要突出以下六個重點,著力提升政務信息的服務水平。
在政務信息采編過程中,就必須大力把好三個關口,以確保立意新穎。一是角度選擇關。在日常工作中,人們接觸到的信息,往往都是表面的、直觀的現(xiàn)象。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分析這些現(xiàn)象,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認識,得出不同的主題。政務信息的角度選擇準確與否,產(chǎn)生的價值大不一樣。因此,要堅持從事物本質屬性出發(fā),從領導決策需要出發(fā),把那些有新意、有特色、有借鑒、有啟發(fā)的情況展示出來,提高政務信息的“含金量”。二是觀點提煉關。編寫政務信息時,既要提出觀點,以觀點統(tǒng)率內容,用內容支撐觀點,做到觀點與內容相統(tǒng)一,防止只有事例羅列,沒有觀點,缺乏靈魂的現(xiàn)象,更要提煉觀點,著力去發(fā)現(xiàn)新的思想,提出新的見解,擺出新的觀點,使信息在思想和內容上始終與時俱進,永不僵化,為各級領導提供優(yōu)質服務。三是標題擬寫關。“題好一半文。”新穎、準確的政務信息標題是吸引各級領導的關鍵所在。很多情況下,領導往往通過看標題來決定是否看信息的正文。因此,我們在擬定政務信息的標題時要做到題文一致,一語破的,準確簡潔。比如,“某市一季度財政收入同比明顯好轉”這個標題中“明顯好轉”就不夠清晰,不如“某市一季度財政收入同比增加××億元”醒目、直觀。
信息員在政務信息的采編過程中應突出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以確保內容真實。一是反映情況要真實。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由表及里,去偽存真,掌握第一手資料,充分反映工作中發(fā)生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做到講成績不夸大,樹典型不溢美,擺問題不遮掩,找差距不隱惡。特別是對領導高度關注、急需掌握的信息,可以通過開展專項調研、工作座談等形式,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二是揭露問題要客觀。堅持講真話、說實話,客觀如實地反饋問題,杜絕只報喜不報憂的現(xiàn)象。既要積極反映成績和經(jīng)驗,又要大膽披露問題和不足,既要反映工作進展情況,又要擺出存在的困難和相應的建議,為各級領導建言獻策。比如,介紹某單位項目建設工作,在講該單位完善工作機構、加快項目報批、強化資金籌措、優(yōu)化人員配備等成績時,也可以將諸如工程用地、服務保障、工作協(xié)調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擺出來,便于上級領導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具體問題。三是引用數(shù)據(jù)要準確。采編政務信息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隨意,有關數(shù)據(jù)必須認真校對,防止出錯。要與相關單位加強溝通,對信息中涉及到的時間、地點、定量要素等進行核實,以確保信息真實可靠。
“文似看山不喜平”。結構是政務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和基本框架。政務信息雖然篇幅短小,但應精心謀篇布局,力求結構巧妙,引人入勝。目前,政務信息按題材分類,大致可分為動態(tài)型信息、問題型信息、建議型信息、反饋型信息、預測型信息、措施型信息、突發(fā)型信息、經(jīng)驗型信息八種。常用的信息結構大致有倒懸式、綜合式、羅列式、直敘式四種。一篇政務信息究竟采用何種結構方式,應根據(jù)其主題需要而定,既可采用固定的結構方式,也可幾種結構方式交叉使用。比如,對動態(tài)型信息,可采用倒懸式結構,先把信息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列出來,統(tǒng)領全篇,再逐步介紹信息背景、相關情況等內容;對突發(fā)型信息,可采用直敘式結構,按照原始信息提供的某一主題層層推進,或按活動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或按事件的發(fā)展進程依次展開,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在編寫幾個不同單位的經(jīng)驗型信息時,可運用“綜合式+羅列式”的組合結構。但在安排政務信息的結構時,關鍵是要使信息要素齊全完整,內容貫通自然,布局合理勻稱。不同類型的政務信息,其基本要素也各有側重。一般而言,動態(tài)型信息要寫清時間、地點、人物、采取的措施、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問題型信息要把相關問題的前因后果交待清楚,找出問題的根源和實質,點明造成問題的責任對象,并說明請求上級解決的問題;經(jīng)驗型信息要簡單交待背景和目的,具體介紹主要做法和成效。
政務信息篇幅短小,一般不分段落,一段成篇。這就要求我們做到語言精煉、用詞規(guī)范、簡明扼要、表述清楚。一是忌大話套話。政務信息要結合本單位實際,杜絕惟上惟文件、高屋建瓴、放之四海皆為真理、言不及義、揚長護短等現(xiàn)象。諸如“認真貫徹××指示精神,在××的大好形勢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礎上”等套話都應避免。二是忌言之無物。政務信息要說明一個問題,原則是必要的,但必須有生動活潑、說服力強的事實或數(shù)據(jù),這樣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為領導決策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在講工作措施時,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舉措,切忌語言空洞,華而不實。三是忌用詞不當。遣詞要規(guī)范準確、恰如其分。例如,描述時間時,應采用“目前”、“當前”等詞,不用“眼下”、“剛剛”等口語;表示成績時,是用“顯著”、“優(yōu)異”、“良好”,還是用“較大”、“一定”,應根據(jù)內容認真推敲。四是忌語句繁冗。多用短句子,善于把復句變?yōu)閱尉?,把長句子縮短,減少語句中的修飾成分,砍掉多余的“枝葉”,盡可能合并“同類項”。
“言當其時,一字千金;言背其時,一文不值”。政務信息一旦失去時效性,精品也會成為廢品。為此,我們要堅持“四快”,切實增強政務信息的時效性。一是發(fā)現(xiàn)問題快。在全面熟悉本單位中心工作,了解各級領導關注的重點任務以及信息需求的基礎上,不斷增強信息的敏感性,主動“找米下鍋”,善于見微知著,及早察覺工作中的規(guī)律性、普遍性、前瞻性和預見性問題。二是采編撰寫快。信息員要加強政務信息業(yè)務學習和實踐鍛煉,具備良好的文字功底和采編能力,熟悉不同類型的政務信息的基本寫法和要求,一旦掌握原始材料或接到工作任務,要快速總結、加工、提煉材料,形成信息含量大、涉及面廣、有一定深度的信息。三是送閱審批快。創(chuàng)新報送載體,充分運用信息刊物、政務信息網(wǎng)站、電子郵件等手段及時報送政務信息,確保需要領導掌握的緊急信息不遲報、不漏報、不瞞報;加強與各級領導的溝通協(xié)調,重點抓好需要領導作指示的政務信息的催閱、催批等工作,盡快獲得其處理意見和工作要求。四是反饋落實快。著眼于培養(yǎng)立說立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風,打造具有較強執(zhí)行力的隊伍,建立信息跟蹤反饋機制,落實責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建立工作督查考核制度,對領導批示的政務信息工作開展情況全程督查、定期通報、強化考核,確保各級領導的批示要求盡快得到落實,有效推進工作。
對政務信息進行嚴格審核,是主管信息工作的領導對信息員采編的信息進行再加工的過程,也是保證信息質量和水平,為各級領導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審核內容來看,一要嚴把政策關。主要是看政務信息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否符合上級單位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是否符合本地區(qū)、本單位、本部門的相關制度。特別是對新形勢下出現(xiàn)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經(jīng)驗等,要嚴格按照有關要求予以把關,確保政務信息不出政治和政策上的差錯。二要嚴把事實關。信息員在采編政務信息時,由于任務繁重而時間緊迫、對工作情況不熟悉等原因,往往不能對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調查核實,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編輯錯誤的現(xiàn)象。因此,判斷事實是否無中生有、真實準確,是審核政務信息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充分運用自己具備的知識、常識和經(jīng)驗對事實的可信程度做出初步判斷,確保提供準確的依據(jù)。三要嚴把文字關。建立逐級把關制,采取信息員初把關、部門負責人核改、分管領導審核的方式,各負其責,分級把關,逐級上報;建立聯(lián)合把關制,一般對綜合型信息和問題型信息,特別是對一些政策性強、牽涉面廣、內容復雜的政務信息,要采取部門和單位聯(lián)合審核的方式進行把關,保證信息質量。重點審核政務信息層次是否清晰、結構是否合理、表述是否準確、語句是否通順、語法是否正確、標點符號是否準確、是否有錯別字等。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巴陵石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