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萍輝
新聞報道要準確無誤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首要的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切忌浮光掠影,道聽途說。主觀臆測,粗枝大葉,往往易于為假象所蒙蔽。如有家報紙頭版頭條說該地區(qū)“生漆產(chǎn)量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達187萬斤?!边@一數(shù)字雖然是準確的,但卻是假象。因為實際情況是這些生漆是雇用外來勞動力割取的,外地人為多賺錢而又不懂割漆技術,進行了殺雞取卵式的破壞性割取。照理說,這種事不但不應該表揚,而且應該嚴厲批評。由于記者工作不深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終造成新聞失真。
新聞要求快,但不能為了搶時間就不深入,事實就不核對,寫作就不推敲,甚至發(fā)現(xiàn)了疪漏,仍然不愿重新調查,其結果不是失實,就是失真。新聞要講時效,唯此才能擴大影響,贏得受眾,提高威信。一般情況下,真實性與時效性并不矛盾,在發(fā)生矛盾沖突時,時效性要服從真實性。特別是對敏感問題、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如果一味圖快,不顧準確,往往會造成不良甚至嚴重的后果。但是又不能不講時效,否則新聞變成了舊聞。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快調研落實,做到既快又實,或者在立足真實的基礎上,先報后評、先簡后繁,陸續(xù)進行,逐步實現(xiàn)真實性與時效性的統(tǒng)一。
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是,大公無私,這是忠誠新聞事業(yè)的前提,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先決條件。一要有求實精神。忠于事實與忠于人民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是人民的希望和記者的天職。二是要有公正的態(tài)度和堅定的立場。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不以個別領導的意志為轉移,該揭露的決不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公正、堅定,意味著大無畏,意味著敢于堅持正義、堅持原則,敢于同歪風邪氣斗爭。有位資深主持人說得好,“一個記者講實話可能要在某種程度上得罪少數(shù)人,但我們經(jīng)常面對的是兩三億觀眾,為了兩三億人去得罪兩三個違紀的人,我們還是值得的。”只有無私才能無畏,才能正直,那種“只栽花,不栽刺”,那種“墻上一株草,風吹兩邊倒”的人,是同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相悖,對人民事業(yè)極其不利的。三是要有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記者在報喜或作批評報道時,要堅持實事求是,要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重,要以扎實的工作作風深入實際調查采訪,避免虛假新聞的發(fā)生,這樣寫出的新聞報道才能取信于民。如有的記者僅憑一些不可靠、不確切的“事實”去作判斷,寫報道,發(fā)議論,將某單位去年的成績寫到今年的帳上,兩年前的照片當作現(xiàn)在的發(fā)表,把將要發(fā)生或預計要做的事情,說成已經(jīng)發(fā)生或已經(jīng)做了,八分成績說成十分,集體的功勞記到一個人的帳上,如此等等,這樣的新聞怎能不失信于民,貽害于黨的事業(yè)。還有的記者為了上稿率,為了產(chǎn)生轟動效應,不惜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甚至弄虛作假。如有位著名京劇演員與劇團其他六位演員一道,二十年如一日地義務贍養(yǎng)一位因公死亡演員的母親。這本來是高尚的事情,值得提倡,但報道此事時,記者為了更高大、更典型,有意將其他六位做的好事全部記在一人名下,失實的報道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
要做到新聞真實,必須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加強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修養(yǎng)。只有如此,方能站得高、看得遠、看得深,才能鳥瞰于云霄之上,細察于青萍之末。
視角的“位移”,即由對此事物的觀察轉移到彼事物的觀察,實際上是思維能力的深化,它有賴于一個人的政策水平和理論功力。如針對近年來一直困擾我們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現(xiàn)象,獲全國好新聞的《新華日報》評論《對策也可以當鏡子》調整視角,擺脫了“順竿爬”的思路,把各種“對策”匯集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政策”“禁令”本身就有空可鉆,或相互間不配套。這樣就找到了上面和下面、政策和對策的交織點,看到了問題的另一面,把對策當作一面鏡子,從而使“政策”“禁令”更加完善,機制不斷健全。
全面、發(fā)展、辯證地看待事物,是體現(xiàn)新聞記者思想理論水平的關鍵。要真實就要全面,就要看到事物的兩面,不能絕對化,并且用發(fā)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
有人說:“記者的思想深度決定著稿件深度,而思想深度又離不開讀書的深度、理論研討的深度?!焙诟駹栒f過:“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比狈碚摵透鞣N新知識的武裝,滿足于陳舊的知識結構,那記者面對的也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在陌生的世界里采訪,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具有極大的盲目性;也會像霧里看花一樣,什么也看不真切,那又怎么將采訪和報道深入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