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視本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已成為近年來國際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縱觀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本土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一開始就長期徘徊于西方音樂文明的強大殖民陰影里,失去了許多自身優(yōu)秀的傳承價值。同樣,我國的音樂教育也一直受到西方音樂的較大影響,本土音樂文化的觀念一直未能在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中得到基礎性和系統(tǒng)性的體現(xiàn)。因此,我們應將學校作為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在地方高校中加強本土音樂教育的傳承和發(fā)展。
唐山文化底蘊豐厚,人杰地靈。評劇被譽為“冀東三枝花”之首,在國內(nèi)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它也是唐山地區(qū)的代表劇種。評劇形成于河北唐山,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到現(xiàn)在已有一百余年的歷史了。它從一種簡單的民間說唱藝術發(fā)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大劇種,這其中凝結(jié)著幾代評劇藝人的的辛勤勞動。然而,作為唐山地方高校,我們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并不樂觀,很多在唐山學習的外地大學生乃至本地學生都不了解評劇藝術。唐山要建設文化名城,弘揚地方文化是重要內(nèi)容,而培養(yǎng)出更多熱愛評劇的青年人將對唐山本地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當前,流行音樂作為世界性的潮流在我國迅速風靡各地,通俗歌曲、搖滾、爵士樂等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青睞。流暢自然的旋律,強烈鮮明的節(jié)奏,貼近生活的曲詞,都使流行音樂以其大眾化、通俗化的優(yōu)勢在青年人中廣泛流傳。
而評劇作為唐山地區(qū)的代表劇種,因其節(jié)奏緩慢、缺乏創(chuàng)新、觀眾接觸少等因素,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冷遇”。盡管文化部門多次采取措施舉辦各種形式的評劇藝術節(jié)、評劇演唱會等,但其宣傳和推廣效果一直不盡人意,尤其是在唐山本地大學生中的影響還不夠明顯。因此,在唐山高校推廣地方評劇藝術、培養(yǎng)新一代的評劇觀眾和評劇愛好者任務艱巨。
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活躍大學生課余生活,在國家教育部、文化部的共同推動之下,我國目前開設地方戲曲類選修課程的高校也在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和欣賞地方戲曲。然而唐山作為評劇的發(fā)源地,目前專門開設評劇選修科目的高校卻少之又少,其教學現(xiàn)狀也不容樂觀。以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為例,目前該校開設的涉及評劇內(nèi)容的課程只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冀東民歌與地方戲曲》兩門,由于課時所限,學生也只能從課上簡單了解一下評劇的歷史,欣賞一兩首評劇選段而已,這并沒有突顯評劇藝術在唐山地區(qū)的優(yōu)勢。而且許多課程存在著教學內(nèi)容淺顯、教材選擇不當、教學過程與學生實際不符、全程欣賞多、講解少、學生沒有親身演唱體會等諸多弊端。這些都直接影響著評劇藝術在唐山地方高校的普及和推廣。
在唐山,地方高校的評劇課程大多都是由所在院校的音樂專業(yè)的教師來擔任的,他們大多畢業(yè)于高等師范院?;蛞魳穼W院,而這些學校對評劇藝術的教學涉及甚微或根本就是空白,因此很難培養(yǎng)出這方面的合格師資。此外,教師們也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評劇訓練,自身對評劇的認識和表演水平都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面上,因此也很難帶動學生真正體會到評劇的獨特藝術魅力。由此可見,在唐山地方高校中培養(yǎng)評劇師資迫在眉睫,它也是引領大學生喜愛評劇藝術的必備條件之一。
在唐山高校開設評劇選修課程是推廣本地音樂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聽戲、看戲、聊戲、學戲來加深對唐山本土音樂的認識和喜愛,從而達到在年輕人中逐步普及評劇的目的。地方高校評劇選修課應本著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jié)合的原則,教師最初可以先帶領學生從理論上認識和了解有關評劇的一些基本常識,并通過隨課欣賞、邊聽邊講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評劇代表劇目和唱段的理解。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可以慢慢品位評劇的韻味和內(nèi)涵,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評劇欣賞水平。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那么要品味評劇的韻味也一定要親口唱一唱,因此,在評劇選修課程中加強演唱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必不可少。教師可以通過教唱不同難度的唱段,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評劇演唱的樂趣。需要注意的是,初級階段的學唱一定要容易上口,且不期待所有學生都學會,只要學生把評劇的行腔咬字在嘴里過一遍,就遠比他們只聽只看的體會要深得多。開設評劇選修課可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了解有關評劇的各種知識,并為當代大學生提高戲曲欣賞水平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高水平的師資是培養(yǎng)高質(zhì)量學生的必備前提,因此在唐山高校中建立一支熱愛評劇、了解評劇、能表演評劇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校方應投入資金把有潛質(zhì)的教師送出去培養(yǎng),讓他們接受更專業(yè)化的評劇訓練,從而不斷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應邀請地方評劇方面的專家編訂一套適合評劇選修課程使用的內(nèi)容寬泛、通俗易懂的教材,最好配上相應的音像資料,以便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要培養(yǎng)學生對評劇的興趣,還應幫助他們了解一定的歷史和古典文學知識,否則學生看戲會出現(xiàn)“看不懂”或“不知所云”的情況,這就很難讓他們真正喜愛上評劇藝術了。因此,引導學生加強文史知識的學習、不斷拓寬他們的視野也是評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學生藝術團是校園藝術環(huán)境建設的主力軍,在校內(nèi)外各種文化交流和藝術實踐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在唐山地方高校中推廣、普及評劇藝術,應該鼓勵學生開辦自己的評劇社團,通過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的努力達到弘揚地方傳統(tǒng)藝術的目的,進而培養(yǎng)更多的評劇觀眾和評劇愛好者。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為評劇社團提供必要的排練場地和演出場地,并購置一些評劇服裝、道具和樂器,組織他們外出參觀、學習和交流,并鼓勵他們排演新劇目,舉辦評劇專場演出等。另外,評劇社的同學還可以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到農(nóng)村、社區(qū)、廠礦、敬老院等去演出,弘揚地方評劇藝術。評劇社還可以發(fā)起組織“校園評劇比賽活動”,通過比賽使同學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相互取長補短、加強交流和學習,同時可以活躍他們的大學生活。
評劇作為一種舞臺藝術,看電視和看現(xiàn)場演出的差別是非常大的。要在唐山振興地方戲曲,首先應該讓大學生們到現(xiàn)場親身感受一下評劇的藝術魅力所在。然而相當一個時期內(nèi),學生幾乎很少能在校園內(nèi)觀看到評劇演出。評劇與大學生的脫節(jié),導致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對唐山本土藝術逐漸淡漠和遺忘,因此,讓評劇藝術走進大學校園成為弘揚地方藝術的一條重要通道。目前,由唐山市委宣傳部、唐山市文化局、唐山市建工中專和唐山市評劇團聯(lián)合舉辦的“評劇藝術進校園”活動在我市建工中專啟動,來自市評劇團的專業(yè)演職人員用精心的演出讓同學們體會到了傳統(tǒng)藝術的魅力,演員們以折子戲和清唱等形式為同學們表演了《秦香蓮》、《花為媒》、《劉玲醉酒》、《劉巧兒》等評劇選段,一個個精彩的表演,讓同學們進一步加深了對評劇藝術的認識和了解。有一名男生說“平時總聽流行音樂,今天來聽聽唐山的評劇,感覺真是不錯,看完今天這場演出,倒真讓我有點喜歡這種傳統(tǒng)藝術了?!痹谒磥?相比國粹京劇,由于評劇在咬字發(fā)音等方面更容易被人理解,所以相對也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
“評劇藝術進校園活動”通過展示評劇的藝術魅力,引導當代大學生了解和認識了評劇,幫助他們逐步走近地方傳統(tǒng)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讓青年一代接受了優(yōu)秀地方藝術的熏陶。這樣的活動應該更多、更廣的加以普及,讓所有的高校學生都有機會受益,讓評劇藝術首先在青年人中開花 。都說年輕人接受不了傳統(tǒng)曲藝,其實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只要多跟他們交流,多與他們零距離接觸,讓這些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真正理解傳統(tǒng)曲藝的精髓并不困難。
總之,弘揚評劇藝術作為唐山地方高等教育的一個必備環(huán)節(jié),對于拓展大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評劇與大學生親密接觸,使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評劇、喜愛評劇,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在評劇與大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評劇藝術貼近新一代的觀眾,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接受評劇的熏陶中走向新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