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再豐 編譯
地球上曾有個“姆大陸”
文│吳再豐 編譯
喬治伍德對姆大陸是這樣描述的:遠古時期在太平洋中曾經存在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名叫姆大陸。古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只有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豐收連年,植物終年繁茂,四季花果飄香。
原英國陸軍退役大校詹姆斯·喬治伍德于1931年出版了《失去的姆大陸》一書以來,姆大陸才一躍而為世人所知。那么,喬治伍德是怎么知道姆大陸的存在呢?按他的話說,事情要追溯到19世紀中葉的印度。1868年印度中部遭遇空前的大饑荒,很多人掙扎在饑餓的死亡線上。因此,當時統(tǒng)治印度的英國政府派遣以喬治伍德為隊長的救援隊前往現場,賑濟災民和維持治安。
喬治伍德的出色工作得到了當地印度教僧人的認可。一天,喬治伍德在觀看印度教寺院墻上浮雕的圖案時,結識了寺廟中的一位高僧。日子一長,高僧就教他如何譯解圖案的方法。自那以后,喬治伍德被東洋的神秘吸引住了,一有空就頻繁到寺院求教,并從高僧處學到了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早文字——一種原始的刻畫符號。此后的一天,高僧向喬治伍德吐露了一個重大秘密。
“這個寺院有個秘密的地窖。那里存放了幾塊也許誰也未曾見過的納卡爾粘土板。當然我也沒見過。但是,據傳上面刻著世界上最早的人類語言?!?/p>
高僧的話使喬治伍德大吃一驚,他想如果是人類最早的記錄,肯定記載著不一般的事情。喬治伍德提出想看看那塊粘土板,但高僧以不能破壞規(guī)矩為由沒讓看。后經喬治伍德耐心地做了不少工作,高僧才將粘土板拿出來讓他看。幾塊粘土板上刻著從未見過的刻畫符號,連高僧都不知道其含義。為此兩人合作從事詳解工作,經過兩年努力才破解成功。敢情是粘土板來自古代“姆帝國”人記錄的歷史書,歷史從下面的講述開始:
“宇宙起始于精神(靈魂),生命也無、聲音也無,僅有空虛與黑暗靜靜地反復。在那黑暗的深淵,作為創(chuàng)造神至上的七頭蛇具有無比的力量正在蠢動著……”
喬治伍德一邊譯解粘土板,同時注意到內容與“舊約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多少有些不同,即不是圣經上所說的國家最早是從尼羅河或幼發(fā)拉底河沿岸的居民中誕生,而是從現今已消失的姆大陸居民中誕生。他由此推斷“姆”歷史從印度經過埃及傳到西奈半島,然后就是舊約圣經上所記載的內容……
這個推理驅使喬治伍德畢生從事幻想的姆大陸的研究。除了印度各地的寺廟外,喬治伍德還將足跡延伸到西藏、泰國、中南美以及太平洋諸島,尋找姆大陸的存在。他發(fā)現,納卡爾粘土板上的這種刻畫符號在世界許多古老的石建筑上都可以看到,其中有些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紀念姆大陸消逝的碑銘。由此,喬治伍德認為姆大陸消逝后遺留下來的城市遺跡在太平洋諸島比比皆是。當時,屬于姆大陸一部分的復活節(jié)島幸免于這場災難,沒有沉入海底?,F在,島上的眾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陸的遺物。另外,以波納佩島附近的南馬特爾小島上的建筑遺址和王陵所在的“神廟島”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島,每座島上均有高約10米的玄武巖石城墻,島上有一些類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陸的遺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互不相關的遺跡、遺址和遺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陸居民創(chuàng)造的嗎?
另一方面,喬治伍德從美國工程師威廉·尼布恩在墨西哥發(fā)現的2500塊石板得到啟發(fā),認為這是以阿茲特克族為首的古代墨西哥人留下的遺物,他驚喜地看到石板上的象形文字與印度粘土板上的刻畫文字類似。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喬治伍德確信姆大陸在太平洋中是確實存在的。
喬治伍德對姆大陸是這樣描述的:遠古時期在太平洋中曾經存在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名叫姆大陸。據說,其面積占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北起現在的夏威夷群島,南起波納佩、斐濟、湯加、庫克島,東南端到復活節(jié)島,西至馬里亞納群島,東西長約為8000千米,南北寬約為5000千米,面積相當于南北美洲的總和。現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和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遺民的后裔。
姆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只有一望無際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豐收連年,植物終年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景象。
距今5萬多年前,最初的人類在這常夏的大地構筑超過現代文明的“姆文明”和世界最早的“姆帝國”。國王稱拉·姆,拉指太陽,姆指母親的意思。姆帝國也可謂是“做母親的太陽之國”。
拉姆在首都希拉尼普拉主持宗教和政治的一切。那時候,國王既是統(tǒng)治者又是最神圣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崇拜宇宙創(chuàng)造神七頭蛇“那拉耶加”。
帝國內以首都為首的七大城市最為繁華。那里都是筆直的石板與用棕櫚鑲邊的運河像網眼那樣不斷延伸,整座城市被井然有序地區(qū)劃,在熱帶樹木的掩映下,用石塊建成的巨大官署、宮殿和神廟鱗次櫛比,構成一道十分壯觀的風景線。特別是位于大陸中央、將陸地分叉成三個海峽的首都希拉尼普拉更為繁華、艷麗,到處是燦爛盛開的鮮花,市內洋溢著熟透果實的香味,加上垂映在運河上的樹木倒影,更顯出城市的悠閑、寧靜。蜿蜒在低緩丘陵間運河上航行的船只,滿載著糧食、香料和水果等農產品在海峽的港口卸下自亞特蘭蒂斯帝國為首的各地運來的貨物。
姆帝國鼎盛時期約有6400萬人,生活在這個大陸上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種膚色的10個民族。盡管統(tǒng)治帝國的是白人,但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由于姆大陸土地豐饒,人口顯著增加。當人口稍為過密時,擅長航海術的姆百姓向世界各地送去移民團。最初的移民團是10個民族中的“卡拉族”,他們的目標向東,從中美到南美,在那里建立“卡拉帝國”。另外,也有向西移的民族,被稱之為“那力族”的移民在印度周邊建起“那加帝國”,這樣姆人的殖民地開始遍及世界各地。
但是距今12000年前,諶稱繁盛的姆帝國末日降臨。有一天古大陸突然發(fā)生大地震,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fā),巖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與遼闊的國土在一夜之間便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幾處高地露出洋面,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離在一座座小島上,古大陸的輝煌瞬間灰飛煙滅。
在姆大陸沉沒時,世界各地也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地形變化。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自然殘酷脅迫與失去祖國的情況下漸漸走向衰亡。這就是喬治伍德譯解的姆大陸的繁榮與滅亡。
至今,人們對喬治伍德描繪的姆大陸真實性幾乎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姑且不說姆大陸在哪里,但是不能說文明沒有。事實上,早在喬治伍德談論姆大陸之前的1863年,法國神父夏布爾在馬德里皇家圖書館里,發(fā)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狄埃戈·德·蘭達神父撰寫的《尤卡坦記事》,其中有兩處提到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姆大陸位于大西洋中,姆大陸的名稱是由此而來的。
與此同時,另一位迷戀姆大陸的法國學者奧格斯特·普倫金依據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扎中的壁畫等材料,寫出了頗具羅曼蒂克的一本書《姆大陸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書中設想當時姆大陸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與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殺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從她手中攫取了對姆大陸的統(tǒng)治權。女王為此感到恥辱,于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則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chuàng)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主張姆大陸在中美洲東側的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的附近,并且認為姆與亞特蘭蒂斯是同一個大陸。如果是那樣的話,與許多專家考慮亞特蘭蒂斯在大西洋的意見相佐。但是按喬治伍德所說姆是東西長8000千米、南北寬5000千米的大陸,欲要存在這樣大陸的海惟有是大西洋2倍面積約1.65億平方千米的地球最大海洋太平洋了,所以考慮姆大陸與亞特蘭蒂斯是不同的大陸。
再者,在尤卡坦半島上烏什馬爾留下的化為廢墟的神廟里銘刻著紀念“我們的故鄉(xiāng)是西邊的國家”。另外,墨西哥市西南的金字塔上也同樣銘刻著為了不忘“西邊的國家”而建此塔。所謂西邊的國家,是否如喬治伍德譯解所指的姆帝國尚不清楚,但不能否定如他所說的那樣,這些遺跡在某些地方存在著共性。
對此,最近學院派學者回避了姆帝國這樣虛幻的想法,而提出過去在太平洋上存在著擔當海上交通的某種文化圈。這是因為如果不設想那樣的文明圈,則難以解釋留在太平洋上眾多遺跡或遺物具有的文化共性。
事實上,從世界各地看到的神話或傳說具有的共性也能夠說明,如美洲大陸或太平洋諸島共同信仰來自海上留著胡子的白人神祗“維拉科查”(意思是“大海的浪花”),再如世界共同由大洪水滅亡的傳說等,這些共性不通過世界之間的交流是不會誕生的。喬治伍德認為姆大陸實際上是論述這個問題的延伸線,無視這樣的考慮無非是受太平洋分隔各地的固定觀念束縛所致。
究竟這些共性是通過太平洋上的海上交通還是像喬治伍德所說的那樣存在巨大的姆大陸呢?答案也許只能沉睡于深邃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