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阿里瑪》

    2010-11-08 04:30:38謝承華
    雪蓮 2010年5期
    關(guān)鍵詞:撒拉族土族阿里

    謝承華

    (序)阿里瑪(揪子果)——出來的花芽是綠綠的,阿里瑪——才開的花兒是紅紅的,阿里瑪——落去的花兒是白白的,阿里瑪——呀依,誰像個阿里瑪?呀嗅——

    (一)阿里瑪——打給是(打比方)阿里瑪韃子婆(比喻阿里瑪好像個蒙古族姑娘。韃子,史籍和民間過去對蒙古族的舊稱,無貶義),她頭上戴的是“圍拉拉”(尖頂帽),身上穿的是褐布袍(羊毛織的面料做的長袍),腳上蹬的是絨靴子(平絨布面牛皮底的靴子),呀依,誰像個韃子婆(阿里瑪像個蒙古族姑娘嗎)?

    (二)阿里瑪——打給是阿里瑪土乙婆(比喻阿里瑪像個土族姑娘),頭上戴的是毛藍(lán)帽(一種海昌藍(lán)色的土布做的帽子),身上穿的是紅裙子,腳上蹬的勾勾鞋(鞋尖彎曲上翹的牛角形鞋),呀依,誰像個土乙婆(阿里瑪像個土族姑娘嗎)?

    (三)阿里瑪——打給是阿里瑪西番婆(比喻阿里瑪像個藏族姑娘,“西番”史籍和民間對藏族的舊稱,無貶義),她頭上戴的是狐皮帽,身上穿的緞子袍,腳上蹬的是牛皮靴,呀依——誰像個西番婆(阿里瑪像個藏族姑娘嗎)?

    (四)阿里瑪——打給是阿里瑪中原婆(比喻阿里瑪像個漢族姑娘,“中原人”,過去部分少數(shù)民族對漢族的習(xí)慣稱謂,漢族有時也自稱,故“中原婆”即漢族姑娘),她頭上戴的是紗包頭(黑色麻絲首帕),身上穿的是藍(lán)布衫。腳上蹬的是尖尖鞋(小腳鞋),呀依,誰像個中原婆(阿里瑪像個漢族姑娘嗎)?

    (五)阿里瑪——打給是阿里瑪撒拉婆(比喻阿里瑪像個撒拉族姑娘)。她頭上戴的是綠蓋頭,身上穿的是紅布襖,腳上蹬的是阿娜鞋(繡花鞋),誰像個撒拉婆(阿里瑪像個撒拉族姑娘嗎)?

    尾:阿里瑪——出來的花芽是綠綠的,阿里瑪——才開的花兒是紅紅的,阿里瑪——落去的花兒是白白的,阿里瑪——呀依,誰像個阿里瑪?

    以上記錄的是青海撒拉族古老的民歌《阿里瑪》,這篇歌詞是五十年代記錄的,它的音調(diào)悠長動人,優(yōu)美嘹亮;詞意含蓄婉轉(zhuǎn),耐人尋味。爽朗地表達(dá)著歌者對撒拉族姑娘的贊美和深情。它屬于民歌中一首很特別的盤歌(也叫猜歌、謎歌、問答歌)。為什么這首歌有些特別的地方呢?因為一般盤歌具有的猜謎特點,有問有答,而這首歌妙在橫向?qū)Ρ龋粏柌淮?,聽者不言自明。你看,歌者開首就以阿里瑪(楸子果)——艷麗的果實,它的發(fā)芽、開花、落英的生長全過程的形象、顏色、神韻進(jìn)行了描述(包括音樂創(chuàng)造的形象),然后發(fā)出疑問“呀依,誰像個阿里瑪?呀噢一”,接著——描述蒙古族、土族、藏族、漢族、撒拉族姑娘的穿戴打扮,又發(fā)出“呀依,誰像個阿里瑪?”的疑問,以示聽者與其相比較,結(jié)尾時又以開首的疑問段為互應(yīng)來結(jié)束,使人對誰像個阿里瑪?shù)囊蓡栃念I(lǐng)神會,發(fā)出會心的微笑——當(dāng)然撒拉族姑娘最像阿里瑪!

    這首歌結(jié)構(gòu)簡練明朗,層次清晰,開首和結(jié)尾以同樣的曲調(diào)、字句形式重復(fù)互應(yīng),每段每句都以“阿里瑪”的呼喚來一唱三嘆,強(qiáng)調(diào)疑問的主題,直到全歌結(jié)束不作正面回答,趣味橫生。這種藝術(shù)手法很耐人尋味,我們的創(chuàng)作足可借鑒。它的語言樸素?zé)o華。生動自然,完全來自生活的實感,說那紅艷艷的阿里瑪?shù)幕ǎ瑥纳康铰溆⑹恰熬G綠的”、“紅紅的”、“白白的”都非??谡Z化;在語言的運(yùn)用上,此歌是撒拉語、半譯漢浯夾雜使用,顯得有些稚拙,但是聽歌者并非不明其意,倒覺得頗風(fēng)趣和具有民族特色,使語言風(fēng)格反而淳厚親切,如:“阿里瑪打給是……”其中將“打個比方”半譯為“打給是”,將繡花鞋半譯為“阿娜鞋”(年輕婦女穿的鞋),稱漢族婦女為“中原婆”等等。當(dāng)然對漢語的這種用法是不規(guī)范的,但在少數(shù)民族方言加漢浯的一些民歌中卻別具特色(如“花兒”中的“風(fēng)攪雪”式句子等)。從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相互吸收融匯的痕跡和撒拉族弘揚(yáng)本民族文化的某種進(jìn)程;另外歌中描述的青海各民族婦女服飾如“毛藍(lán)布”、“絨靴子”、“紗包頭”(黑麻絲首帕)等等,均是清末民初的打扮,說明了此歌產(chǎn)生的時代,也使我們看到了撒拉族生活成長在一個色彩斑爛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歷史事實。聲聲反復(fù)詠唱的“誰像個……”的句子,不光是贊美撒拉族婦女之歌,也表達(dá)著撒拉族人民洋溢的熱情、青春的活力和對美好生活的感受,蘊(yùn)含著對本民族的深深摯愛;在廣義上也可以說它是一首歌頌青海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之歌。

    《阿里瑪》最初是青海的文藝家們挖掘于五十年代循化縣孟達(dá)鄉(xiāng)木場村,演唱者是撒拉族民間藝人馬二卜都,他曾在1964年9月參加過“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匯演”。由于這首歌動人的藝術(shù)魅力,被青海省民族歌舞團(tuán)的馬景福、柯芝珊等專業(yè)文藝家改編成一首同名獨唱歌曲,在1959年全省文藝創(chuàng)作評獎中獲獎,引起了廣泛的傳唱,后來又有民歌演唱家們將它再行加工為一首歌頌撒拉族婦女勤勞能干的新民歌,歌詞如:“……阿里瑪才十八,她一天割麥子一畝八,哎呀呀,全村的小伙子比不過她,她是撒拉人的一朵花……”等等,其中將阿里瑪完全改編為一個撒拉族姑娘的人名;之后又有撒拉族之鄉(xiāng)的循化文工團(tuán)將它改編為一出民族歌舞,曾去北京“烏蘭牧騎”歌舞隊匯演,得到了群眾的歡迎。這些改編都是將民間的創(chuàng)作或進(jìn)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以改編者自己的意圖拿出來,或以這個民間創(chuàng)作為題材,大幅度進(jìn)行了改造,以作者個人的創(chuàng)作形式(如歌舞)拿出來的,這說明《阿里瑪》給文藝工作者們一個“源泉”的啟示。但是屬于真正民間文藝的創(chuàng)作——按它的本來面目拿出來的《阿里瑪》,那動人的光輝卻是永恒的,它的科學(xué)研究價值與改編創(chuàng)作的文藝借鑒價值存在著源與流的差異和認(rèn)識。

    阿里瑪在撒拉族語中除了楸子果的物名外,又因《阿里瑪》民歌的巨大影響,在當(dāng)?shù)仄渌褡宓难劾铮鞍⒗铿敗睅缀醭闪巳隼骞媚锏拇~。其實“阿里瑪”一詞除了在我國撒拉族語言中運(yùn)用外。在東鄉(xiāng)族、土族、維吾爾等民族及國外中亞許多民族語言中也是一個常用詞語,大意都是“圓圓的果子”,可見這一詞語,出于同一語源。筆者曾在查找有關(guān)資料時,見到柳用能先生考古文章中提到了“阿里瑪”:阿里瑪是突厥語Almalik的音譯。由于詞尾“K”是弱喉音,一般在音澤時都被省略了,逐音記時,應(yīng)記為“阿里瑪里”。而且因為“K”的發(fā)音似“K”非“K”似“g”非“g”不好記譯音。據(jù)筆者所考察在青海撒拉族中這個詞的發(fā)音保存得還是比較原始,說“阿里瑪里”時,帶有弱喉音,實記音如“阿里瑪里喉”(“里喉”二字發(fā)音極輕)。這個詞在元代李志常編的記述長春真人丘處機(jī)被成吉思汗召見,去西域的沿途見聞錄《長春真人西游錄》、劉郁的《西使記》中都記作“阿里瑪里”,在《元史·西北地附錄》中也記作“阿里馬里”,或“阿力麻里”。在其它民族語言中沒有完全相同的音,所以歐洲人拼寫為Ammlelec或alma(蘋果)Hk(土地)組成,即前一部分仍意為蘋果,后一部分意為土地,整個詞可譯為“蘋果之鄉(xiāng)”或“蘋果園”。所以在《長春真人西游錄》中說:“土人(指當(dāng)?shù)厝?呼果為阿里瑪,蓋多果實,以果名其城?!边€說:“西人(指當(dāng)時西域人,即今中亞一帶人)目林檎(青海人稱為花檎)日‘阿里麻附廓皆林檎園,故以名。”所以至今維吾爾等民族把蘋果等圓形的果子叫做“阿里瑪”,土族也是這樣,但決不把非圓形的如梨子等果實叫阿里瑪。我國東鄉(xiāng)族也稱圓形果子為“阿里瑪”。在與青海毗鄰的甘肅,有一個地方叫“阿里麻土”,當(dāng)?shù)赝菊f,意思就是有窯洞的地方,并說到東鄉(xiāng)族先民自中亞來到該地曾開窯洞居住的故事,為什么這樣命名,是因為窯洞的形狀,亦帶有圓形;“阿里瑪”的突厥語原意中也有圓形之意。所以“阿里瑪”應(yīng)為“圓圓的果子”,各民族中具體地指阿里瑪為某種果子也以圓形為前提。難怪土族、維吾爾族指蘋果等果子為阿里瑪,撒拉族指楸子果為阿里瑪了,所以《阿里瑪》民歌中撒拉族以可愛的楸子果比喻撒拉族姑娘圓圓的臉龐的確是很生動的,也是民族審美觀的表現(xiàn)。

    撒拉族民歌《阿里瑪》,帶給了我們美的欣賞,藝術(shù)的啟示和手法的借鑒,同時能不能給我們其他社會科學(xué)如民族的淵源、遷徙、發(fā)展、演變,民族的語言、習(xí)俗、地域、風(fēng)物、審美、服飾、觀念等等諸方面的研究更大的啟發(fā)呢?

    猜你喜歡
    撒拉族土族阿里
    云上阿里
    炎黃地理(2021年1期)2021-06-08 00:27:03
    技能的改進(jìn)與資源的獲取——以土族《格薩爾》中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為例
    辰辰帶你游阿里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介紹【民間音樂類】撒拉族民歌
    心聲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淺談土族刺繡的藝術(shù)審美及發(fā)展
    西部皮革(2018年6期)2018-02-14 21:43:49
    土族聚集區(qū)傳統(tǒng)常用野生植物及相關(guān)傳統(tǒng)知識的研究
    臨夏回族自治州撒拉族人群15個STR基因座遺傳多態(tài)性
    阿里戰(zhàn)略
    撒拉族文化傳承下的村落空間藝術(shù)探析
    群文天地(2015年2期)2015-04-16 01:02:35
    阿里是個好榜樣
    凤城市| 苍梧县| 元江| 铜川市| 昌都县| 固始县| 越西县| 荔波县| 开封县| 南溪县| 怀远县| 徐水县| 和硕县| 昭通市| 休宁县| 浦江县| 泽普县| 高邑县| 广昌县| 中江县| 合水县| 开原市| 新郑市| 洪江市| 玛沁县| 澎湖县| 东兰县| 台中县| 柏乡县| 藁城市| 汤原县| 普格县| 建始县| 阜城县| 青神县| 桂东县| 亳州市| 马龙县| 贵德县| 海阳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