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高宇新,呂明睿
(大連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遼寧大連 116021)
原發(fā)性高血壓(EH)不僅是血流動力學(xué)異常的疾病,而且也是代謝性疾病,80%左右的EH患者伴發(fā)一種或幾種危險因素,常伴有血尿酸(BUA)和血脂、血糖代謝異常。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隨著脈壓(PP)的增加,心臟事件和腦卒中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PP是比收縮壓(SBP)和舒張壓(DBP)更有效地預(yù)測心血管事件危險性的指標(biāo)。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謝綜合征者逐漸增多,其中伴糖耐量異常(IGT)者應(yīng)不容忽視,有關(guān)高血壓伴糖耐量異常患者BUA與PP的研究報道甚少,本研究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
2001 年1月~2007年1月我科住院患者232例,其中,男 118 例,女 114 例;年齡 42~78 歲,平均(58±13)歲。 EH 及IGT分別按WHO 1999年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頑固性高血壓、重度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及原發(fā)性高尿酸血癥、腫瘤患者,且半年內(nèi)未服用噻嗪類利尿劑,并按有無合并EH和IGT分成三組:單純IGT組74例,男38例,女36例;單純EH組72例,男36例,女36例;EH+IGT組86例,男44例,女42例。三組在年齡、性別及體重指數(shù)BMI、病程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組別 IGT組(n=74) EH組(n=72)男/女病程(年)BMI(kg/m2)38/365.34±2.9025.51±3.1636/366.21±3.1026.13±3.01 EH+IGT 組(n=86)44/426.15±3.3027.01±2.18
1.2.1 BUA的測定方法 采集禁食12 h后的靜脈血12 ml,分離血清,應(yīng)用芬蘭康藝-detta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BUA、血脂。 BUA 正常值為男性<420 μmol/L,女性<350 μmol/L。
1.2.2 平均動脈壓測定 平均動脈壓測定采用無創(chuàng)性攜帶式90217-1B型袖帶式全自動動態(tài)血壓儀測24 h血壓。監(jiān)測頻率為 7∶00~22∶00,每 30 分鐘測 1 次;22∶00~次日 7∶00,每 60分鐘測1次。觀察標(biāo)準(zhǔn):24 h平均SBP和DBP,24 h平均脈壓=SBP-DBP,PP≥50 mm Hg(1 mm Hg=0.133 kPa)列為高脈壓。
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xué)分析。測定結(jié)果組間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高血壓患者不同PP與BUA水平比較見表2,結(jié)果提示隨著脈壓的增大,BUA呈現(xiàn)逐漸增高的變化趨勢。
表2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脈壓與血尿酸水平的比較(±s)
表2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脈壓與血尿酸水平的比較(±s)
與 PP<50 mm Hg相比,△P<0.05;與 PP 范圍在 50~59 mm Hg相比,#P<0.05;與 PP 范圍在 60~69 mm Hg相比,*P<0.05
?
PP隨血壓升高而升高,其中,EH組及EH+IGT組與IGT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EH+IGT組與EH組比較,PP顯著升高(P<0.05);UBA在EH組及IGT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 EH+IGT組中,與 EH 及 IGT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3。
表3 三組患者血壓、脈壓與血尿酸的比較(±s)
表3 三組患者血壓、脈壓與血尿酸的比較(±s)
與 IGT 組比較,△P<0.05;與 EH 組比較,*P<0.05
IGT組EH組EH+IGT組組別 例數(shù) SBP(mm Hg)74728682.3±9.8176.0±13.8183.0±11.6 DBP(mm Hg)76.4±7.183.0±16.476.0±11.3 PP(mm Hg)36.6±12.558.0±17.5△76.0±14.3△BUNA(μmol/L)478±49503±51723±62*
IGT 組 BUA 與 SBP 無顯著相關(guān)(r=0.078,P>0.05);EH 組尿酸與 SBP 呈正相關(guān)(r=0.226,P<0.05);EH+IGT 組 BUA 與 SBP呈顯著正相關(guān)(r=0.292,P<0.01);各組 BUA 與 PP 均呈正相關(guān)(r值分別為 0.226、0.238、0.312,均 P<0.05),其中,BUA 與 PP相關(guān)性在(EH+IGT)組最大。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血壓、PP與BUA的關(guān)系
在臨床上常用4個參數(shù)來描述血壓: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平均動脈壓和脈壓(PP)。臨床實踐不但證實了血壓具有波動性,而且提示這種波動性與疾病的進展密切相關(guān),SBP、DBP分別代表血壓波動的兩個極端值,而PP正是對該波動幅度的數(shù)值描述。PP是反映血管彈性的重要指標(biāo),血管彈性好時PP偏低,反之則PP升高[1]。Frankliness等[2]心臟研究結(jié)果顯示,PP是獨立的危險因子,無論收縮位還是舒張位在預(yù)測冠心病的作用上皆不如PP。
BUA水平的增高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guān)[3-4]。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BUA水平往往高于正常血壓者,而且BUA水平的升高還可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老年人的病死率[5]。Jossa等[6]報道基礎(chǔ)BUA水平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病的最強獨立預(yù)報因子,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病隨基礎(chǔ)BUA水平增加而升高,BUA可視為原發(fā)性高血壓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本文觀察亦顯示,原發(fā)性高血壓組BUA水平較對照組顯著升高。
BUA水平及PP增高均是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病預(yù)后不良的一個重要和獨立的相關(guān)標(biāo)志。在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BUA水平增高,可能是兩者均與以下因素有關(guān):①大動脈硬化;②微血管損壞;③氧自由基產(chǎn)生增加,一氧化氮水平顯著降低;④加速血管內(nèi)皮功能紊亂及動脈壁的損害。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危險不僅取決于血壓水平,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他危險因子的數(shù)量和程度,改善大動脈的僵硬程度而降低PP、降低BUA亦均是抗高血壓治療的目標(biāo)。
糖耐量異?;颊吒哐獕旱幕疾÷蕿?0%~80%,明顯高于非糖尿患者。原發(fā)性血壓是糖耐量異常轉(zhuǎn)變?yōu)樘悄虿〉莫毩⑽kU因素,糖耐量異常階段存在的高血壓可能對患者發(fā)展為糖尿病后的血管并發(fā)癥存在潛在的不利影響。在高血壓伴糖耐量異?;颊咧羞M行有效的降壓治療,不僅可逆轉(zhuǎn)血壓的異常和器官的早期損害,而且有可能降低糖耐量異常向糖尿病的轉(zhuǎn)化,從而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生率。
本研究顯示,BUA增高與血壓升高無一致性,但隨著PP升高而顯著升高,在高血壓伴糖耐量異常患者中,PP及BUA均顯著升高,提示高血壓患者存在糖耐量異常,心血管風(fēng)險性更大,同時,在這些患者中,降低PP、降低BUA水平將更有利于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1]王宏宇,張維忠,龔蘭生,等.高血壓合并動脈粥樣硬化與大動脈緩沖功能關(guān)系的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4):206-209.
[2]Franklinss K,Han SA,Wong ND,et al.Is pulse press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irculation,1999,100(4):354-360.
[3]朱軾,王汝蓮,張延貴.高尿酸血病與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學(xué)進展,1999,20(3):175-177.
[4]譚淑杰.高尿酸血癥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dāng)代醫(yī)藥,2009,16(7):187.
[5]陳敏章.中華內(nèi)科學(xué)(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3326-3336.
[6]Jossa F,Farinaro E,Panico S,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hypertension:the Olivetti heart study[J].J Hum Hypertens,1994,8(9):67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