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初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人生其實就像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中年以前做加法:當你呱呱落地,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隨即你的活動就會不斷增加,你的生活天地就會不斷擴展,便不斷向大自然、向社會索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同時也向精神世界索取財富,從而使你擁有的家當越來越多,便有了家、有了錢、有了名、有了權等等。與此同時,你也有了對家庭的義務和責任……加法,使你的負擔越來越重。
過了中年,你便開始做減法:放棄生活中已經成為負擔的東西,終止你已經無力從事的勞累,放棄你已經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把身上的擔子和責任放心地交給下一代……減法,使你解脫,使你自由,使你空閑,從而可以安度晚年。
但這道看似簡單的算術題,卻很難做好。有的人不會做或者不想做加法,他們吃青春飯,拿青春賭明天,結果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相比起來,做減法就更難。既得的利益和權力,到手的榮華富貴,豈能輕易舍棄?“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結果,只好背著沉重的負擔,累死在半路上。
自古以來,有許多明白人做好了這道算術題。漢代的疏廣叔侄就是其中的兩個。
西漢宣帝時,疏廣、疏受叔侄同朝為官,先后受命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天子尊敬,大臣欽羨,榮冠朝野。任期5年以后,皇太子也長大了。有一天,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止就不會有危險,功成身退,這最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你我叔侄,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時不抽身退去,只怕將來會后悔的。我們現(xiàn)在一起離開長安,告老還鄉(xiāng),終其天年,這不是最好的結局嗎?”疏受叩頭道:“聽從叔叔的安排?!庇谑莾扇朔Q病求去。漢宣帝答應了,并送給他們20斤黃金。太子也送了50斤。當他們離開長安時,滿朝公卿餞行于都門之外,車連數(shù)百輛。路旁圍觀的人贊嘆道:“賢哉,二大夫!”
回到故鄉(xiāng)后,他們把朝廷所賜的黃金及自己的積蓄廣為施舍,扶危濟困,并且每天擺酒設宴,遍邀鄉(xiāng)親父老。他們經常詢問黃金還剩多少,督促趕快花掉。有人勸他們說:“何不買點房產田地給子孫?”
疏廣說:“我家還有薄田房屋,只要子孫辛勤勞作,完全可以滿足衣食之求。留的財產多了,他們便會心無大志,愚者還會干壞事,或惹禍招災,或結怨鄉(xiāng)里,那是貽禍后代呀!”為此,兩人在鄉(xiāng)里備受愛戴。他們獲得了長壽,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他們的晚年。
疏受叔侄年輕時認真做加法,使學識淵博,而官至二千石。
他們的減法也做得很好。一是減得及時。如果他們不主動提出辭去官職,等到皇太子即位,他們更將位極人臣。但他們不貪權勢,急流勇退,退在上升之時。二是減得痛快,千金散盡,權勢不留,由達官貴人,一下子減為一介平民。三是減得徹底,不為子孫謀,不作千歲憂。讓后代們從零開始,再去做他們自己的加法和減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焙靡坏廊松募訙p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