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與陶瓷裝飾
說到龍,大家都知道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龍這個現(xiàn)實不存在額形態(tài),為何會成為華夏民族供奉的保護神?又怎樣成為陶瓷裝飾的主題紋飾,這就必須追根溯源,從史籍及傳說和已發(fā)現(xiàn)的陶瓷實物中去探討和研究。
遠古時期,由于先民們對宇宙間各種復雜的自然現(xiàn)象還不能充分認識和理解,對自然界的各種災害威脅人們生存時,幻想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幫助自己去戰(zhàn)勝人類不可抗拒的災難,先民們通過想象把自然界動物最優(yōu)美,最能表現(xiàn)動物本身特征的部位,打散組合。創(chuàng)造出理想的靈物——龍。
龍的出現(xiàn),為蒙昧時期的部落首領所利用。直至清代,統(tǒng)治者都把自己說成是龍的衍化。古代文獻中有著很多的描述?!渡胶=?jīng)》、《詩經(jīng)》、《竹書記年》、《易經(jīng)》、《尚書》、《左傳》、《楚辭》、《史記》……等等。
《太平御覽》“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密羲(伏羲)”,《帝王世紀》“神農(nóng)氏(炎帝),姜姓也。母曰任姒……游華陽,有神龍著感生炎帝”?!逗M馕鹘?jīng)》“軒轅之國,人首蛇身”,軒轅就是皇帝。《帝王世紀》“帝堯……母慶都出洛諸,遇赤龍感孕……?!薄秱瘟凶印せ实燮贰扳音耸?、女媧氏、神農(nóng)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后人們還把伏羲女媧連在一起說成是人類的始祖。以上所述,就是龍的起源和傳說,既然始祖都是龍的后裔,那么華夏民族也就當然的成為龍過的傳人。
俗話說:“龍生九子,連娘十種性”。從奴隸社會至現(xiàn)代,龍作為裝飾紋樣,在各種工藝品及建筑上相繼出現(xiàn),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也派生出很多種類,主要有夔龍、虺、虬、蟠螭、蛟、應龍、魚化龍。這些龍的變種大致在形體稍有變動。如夔龍一足,蟠螭無角,應龍背生雙翼,魚化龍前部為龍頭,后背保留魚特征。明代宰相李東陽在其著《懷麓堂集》涉及龍的篇目中,把龍生的九個兒子說成是性格不同的神獸,這九個不成龍的分別是:
1、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
2、睚眥:平生好斗喜殺,裝飾在兵器上。
3、嘲鳳: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4、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
5、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6、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
7、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
8、負屃: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
9、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能夠滅火。是老久,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
以上為龍的種類及派生出的龍族。
陶瓷裝飾上出現(xiàn)龍的形象,可上溯到原始時期,在甘肅武山出土的廟底溝類型人面龍蛇紋彩陶瓶。已初步奠定了龍的雛型在陶瓷繪畫裝飾上的運用。
宋元時期龍在陶瓷繪畫裝飾方面已呈主流。風格以整體粗獷簡樸見稱。河北磁州“黑花龍紋瓶”中間繪以獸型巨軀的龍紋,龍脊有特大
鰭棘,掌爪巨大銳利,形象威猛生動,紋飾簡練、優(yōu)美,保定出土青花“海水龍紋瓶”,海水以繁密的細線組成,龍紋則以粗寬線條畫出。紋樣繁而不紊,較好的表現(xiàn)了海水龍的主題。
宋代龍紋特點是龍身長如巨蟒,獸頭,足有三爪或四爪。有翼和獸形的龍都不多見。元代龍的特點常作細頸長唇,足部有三只鷹鷲般的巨爪,龍紋常和云紋或海水同時出現(xiàn)于畫面,頭部上的髭、鬍、髦、髮,觸須等裝飾物都已出現(xiàn)。
明清時期,龍的形象已經(jīng)定形。在歷史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chuàng)造。最為典型的有山西大同的九龍壁、北京北海的九龍壁,是我國歷史上最大面積的陶制浮雕?!熬琵埍凇饼埖男蜗蟾爬椤蔼{鼻鰱口,劍角虎眼,馬齒獠牙,蛇身鯉甲,鷲腳鷹爪……”。
使用龍紋裝飾,統(tǒng)治者有著嚴格的禁忌,最高統(tǒng)治者使用的龍紋為五爪,而各級官員、民間只能用四爪、三爪的龍紋,所以在明清時期,陶瓷上裝飾龍紋,皇家用的都是五爪,民間的則為三爪、四爪。
明代的瓷器以華麗的彩繪代替了宋代的刻花,龍的描繪顯得多姿多彩,青花、斗彩尤為出色。明代瓷器裝飾的龍紋,用筆雄健,龍紋裝飾布滿全器,色彩變化濃淡得宜,鮮艷厚實?!扒嗷ò埡K鈮亍鼻嗷ㄉ珴沙练€(wěn)滋潤,細密的水紋襯托出闊邊的白龍,顯示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清代由于工藝水平的提高,龍的表現(xiàn)手法更為繁復細膩,精細入微,在康雍乾三朝達到了頂峰。
進入現(xiàn)代,除在“文革”時期,一度把龍看成封資修的東西,陶瓷上龍紋隱去,直至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能驕傲地說自己是龍的傳人時,陶瓷龍紋裝飾又呈現(xiàn)出一派旺盛景象。然而因襲的成份較多,有些因為不了解龍的起源及演變,以及各時代對龍紋的豐富充實的情況,出現(xiàn)了一些不符合人們審美觀的龍紋形象,有的瘦長慵弱,有的肥碩不堪,給人以不美之感。的畫龍大師葉冬青先生的關門弟子,幾十年來潛心習藝,對陶瓷繪龍頗有心得。龍雖然是人造的形態(tài),但它的形態(tài)離不開自然界動物的結(jié)構(gòu)。前人畫龍總結(jié)的經(jīng)驗以及繪畫實物給了我極大的啟迪。除前面所述的龍頭的造型應依據(jù)的條件組合外,龍身的比例也有一定的法則。宋代的畫龍高手董羽在《畫龍輯議》把畫龍方法歸納為“三停九似”,這里的三停就是龍的身體結(jié)構(gòu)的法則。也就是現(xiàn)代人所用的黃金分割法。采用這種結(jié)構(gòu)法則,把龍頭、軀干、四肢的比例把握好,則所繪的龍就不會出現(xiàn)諸如頭大身弱、肢短軀長,類似侏儒或巨人癥那樣有失比例的怪物。
繪畫當隨時代,縱觀龍在各時代的演變過程,現(xiàn)時代龍應該也要有一定的時代感,所以在我最近繪制的一米三大型圓瓷板——《中華龍》,充分發(fā)揮了線的表現(xiàn)作用。以剛勁挺拔又婀娜柔和、縱橫反復、婉轉(zhuǎn)自如、連貫流暢、綿延不斷的線條組成龍體,以多變疏密的鱗片表現(xiàn)龍的體積感和立體感。在龍眼的處理上,保留了傳統(tǒng)繪畫凸出的蝦眼程式。對瞳仁的描繪,用現(xiàn)代繪畫表現(xiàn)獅虎眼睛的方法,以光影描繪出高光投影,使龍眼更炯炯有神,不論在任何角度都能感受到那不怒生威的眼睛注視著你,使人產(chǎn)生一種震撼敬畏的感覺。
以上所論是筆者多年繪龍所積攢的一些體會,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