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楠思 李春俊 盛茂剛
南村站洪水預報方案修訂過程中的“850821”特殊洪水分析
孫楠思 李春俊 盛茂剛
大沽河發(fā)源于煙臺市轄招遠市的阜山,流經(jīng)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及城陽等市(區(qū)),于膠州市碼頭村入海。干流長度179.9km,流域面積6131.3km2。南村站位于大沽河中下游的平度市南村鎮(zhèn),系大沽河干流控制站,于1951年7月設立,河道干流長度145.5 km,距河口62 km,集水面積3724 km2。南村站以上有小沽河、潴河、五沽河等較大支流。
流域內(nèi)深山區(qū)約占1%,淺山區(qū)約占19%,主要分布在干支流上游地帶;丘陵平原區(qū)約占80%,主要分布在干支流下游地區(qū)。
該流域?qū)倥瘻貛О霛駶櫦撅L氣候區(qū),降水量比較豐沛,但年際變化較大,且有連豐連枯的規(guī)律。降水量年內(nèi)分配不均勻,約有80%集中在6~9月,尤以7~8月最多,約占汛期降水量的70%,年降水天數(shù)一般不足90天。據(jù)45年(1956~2000年)資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679.2mm,最大年降水量1472.4mm(1964年),最小年降水量358.5mm(1981年),年際最大變率4.1倍。
南村站自設站以來,觀測到的最高水位為17.92m,最大流量為3360m3/s,均出現(xiàn)在1955年7月17日。
從1958~1971年,大沽河南村站以上集水面積內(nèi),先后建成了產(chǎn)芝、尹府兩座大型水庫及高格莊、勾山、城子、北墅、廟埠、黃桐、堤灣7座中型水庫(其中堤灣水庫1993年恢復為滯洪區(qū))。水庫總控制面積1676.5 km2(庫套庫重復面積不計)。大中型水庫以下至南村站區(qū)間內(nèi),小型水利工程控制面積123.5 km2。
自1965~2007年,大沽河干支流共攔河建閘、壩9處,其中南村站以上流域6處,分別為龍虎山、姜家莊、后沙灣莊、袁家莊、移風店和崖頭,閘壩總蓄水量1550×104m3。
產(chǎn)流預報:采用降雨徑流(P+Pa~R)經(jīng)驗相關(guān)的方法。
匯流預報:主要采用洪峰流量經(jīng)驗公式及綜合經(jīng)驗單位線等方法。
洪峰出現(xiàn)時間預報:根據(jù)南村站凈峰流量、暴雨中心位置及最大兩小時雨量終止至南村站洪峰出現(xiàn)時間,以暴雨中心位置為參數(shù),繪制凈峰流量(Qm凈)~暴雨中心位置~最大兩小時雨量終止至南村站洪峰出現(xiàn)時間(τ)相關(guān)圖。
水庫放水時的預報措施:將水庫放水過程用華水匯流系數(shù)演算至南村站,再與預報的區(qū)間相應流量過程疊加即可預報出南村站的各水文要素。
在方案修訂過程中,發(fā)現(xiàn)p+pa~R關(guān)系圖上,“850821”洪水點據(jù)明顯偏離點群中心(見圖1)。
本次降雨232.5mm,Pa=100mm,徑流深查圖值為129mm,而實測徑流深僅74mm,預報誤差為55mm,遠遠大于許可誤差14.8mm,產(chǎn)流明顯偏小。下面以水量平衡原理為基礎對產(chǎn)流偏小原因進行分析。
“850821”暴雨洪水是由“8509”號臺風引起的。這次強臺風生成于1985年8月16日,18日1時先在江蘇啟東登陸,19日10時許在青島市西部膠南市再次登陸,穿越山東半島進入東北大連等地。“8509”號臺風是青島有史記載直接登陸的第二次臺風,青島的風力達10級,陣風強達12級以上,同時給青島帶來了大暴雨,19日、20日兩天雨量達254.6mm。
從8月19日6時至21日14時,南村站以上流域平均降水量232.5mm。降雨中心在小沽河上游北墅、黃桐以及大沽河上游產(chǎn)芝水庫一帶,降雨時段集中在19日6~14時、20日21時~21日8時,各時段流域平均降水量及占總降水量的比例分別為84.6mm、36.4%,85mm、36.6%,兩個時段總降水量169.6mm,占總降水量的72.9%。
由于降水量較大,從8月18日11時開始,上游的高格莊水庫、黃桐水庫及北墅水庫先后開閘泄洪。其中高格莊水庫泄洪時間為18日11時至24日10時,溢洪水量2776.4×104m3,最大溢洪流量298 m3/s;黃桐水庫泄洪時間為19日6時至22日6時,溢洪水量1077×104m3,最大溢洪流量798 m3/s;北墅水庫泄洪時間為19日15時至21日19時,溢洪水量4869×104m3,最大溢洪流量880 m3/s;本次洪水過程南村站上游水庫共溢洪8722×104m3。
1.前期連年干旱,降雨入滲量較大
從1980~1984年,大沽河流域年降水量分別為628.5mm、330.6mm、559.5mm、467.8mm、552.3mm,與多年平均降水量693.8mm(1951~2009年系列)相比,分別偏少9.4%、52.3%、19.4%、32.6%、20.4%,降水量明顯偏少,屬連續(xù)枯水年。1980年南村站最大流量為60.6m3/s,從1980年8月15日~1982年8月10日,南村站連續(xù)斷流天數(shù)達725天,1982年僅在8月10~14日河道來水,最大流量45.7 m3/s,從1982年8月15日~1985年8月19日,南村站連續(xù)斷流達1099天,為有資料記錄以來的最長斷流天數(shù)。因為連年枯水,青島市用水告急,從1979年開始,開辟大沽河地下水源地,采取疏干性開采,往青島市區(qū)供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1980~1985年8月19日的地下水位累計降幅為4.5~5m,大沽河地下水源地幾乎成了一座空的地下水庫?!?509”號臺風帶來的暴雨洪水,使大沽河水源地地下水位急劇上升。
表1 “850821”洪水前后大沽河地下水位變化統(tǒng)計表
本次降水前后大沽河地下水源地水位變化情況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由于前期連年干旱,加上本次過程時間長,雨強小,過程緩,降雨入滲量較大,因此產(chǎn)流量較小。從大沽河水源地降雨前后的水位變化情況來看,降雨后地下水位平均比雨前升高了2.23m,以0.171的砂層給水度來計算,雨后地下水儲存量增加了16054×104m3。
2.小沽河部分河段發(fā)生決口
1985年9月7 日,大沽河洪水調(diào)查組到冷戈莊鄉(xiāng)大朱毛村東小沽河決口河段實地勘察,估算出8月21日9時至22日12時決口水量1220×104m3。
3.水量平衡分析
本次降雨過程,南村站斷面實測地面徑流總量15159×104m3,補給地下水量為16054×104m3,小沽河決口水量1220×104m3。三項合計為32433×104m3,扣除上游水庫溢洪量8722×104m3,南村站區(qū)間實際產(chǎn)流量為23711×104m3,相當于115.8mm徑流深,與查線值129mm差值為13.2mm,小于許可誤差14.8mm,適線合格。
由于前期連年干旱,降水入滲量較大,河道行洪時河水對大沽河地下水庫的補給量較大,加上小沽河上游出現(xiàn)決口,因此南村站“850821”洪水實測徑流深比查圖值明顯偏小。
大沽河地下水源地為青島市的重要水源地,因持續(xù)開采,地表水和地下水聯(lián)系密切。在前期連續(xù)干旱的情況下,由于疏干性開采,地下水源地實際上成為空的地下水庫,河道初次行洪時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充量較大。在今后的洪水預報中應綜合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充分考慮地下水庫的攔蓄作用,以提高預報精度
青島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