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芳 (太原科技大學藝術系,山西 太原030024)
太原的近代建筑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資本主義的侵入和本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但太原地處內陸城市,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因素,城市比較閉塞,經濟發(fā)展緩慢,致使山西的近代城市建設和建筑活動發(fā)展緩慢,建筑規(guī)模小,類型也較少。
具體地說現(xiàn)存的太原近代建筑可以分為以下5類:
顧名思義,這些近代建筑由于歷史或其它原因都被徹底毀壞,在它們的遺址上又重新修建了其它類型的建筑物。一部分遺址類建筑在其原來的位置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稱號,但建筑物已經經過多次重建或改建,建筑類型已經不屬于近代范圍,如:位于鐘樓街與柳巷交叉口處的開明照相館;位于橋頭街的老鄉(xiāng)村飯莊、晉新書社等等。另有一些遺址類建筑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歷史遺跡,太原的第一個工業(yè)建筑——太原火柴局,現(xiàn)在由于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柴已經不適應歷史的發(fā)展而被淘汰,因此,火柴局也就不復存在。而一些具有商業(yè)性質的公共建筑,湖廣會館、霍州會館也成為歷史的遺址,會館建筑是隨著當時政治、經濟的發(fā)展而產生的,具有聯(lián)絡鄉(xiāng)誼、維護同鄉(xiāng)同行利益、公議現(xiàn)行、聚歲演戲及各種慶典、購置冢地、供落魄同鄉(xiāng)暫時居住等多種功能,這類建筑的布局一般為多進的四合院形式,但裝飾比民居華麗,是初期具有旅館、劇院性質的近代建筑物。
所謂中國傳統(tǒng)樣式的近代建筑是指建筑物的建造年代屬于近代范圍,但建筑的整體結構、造型或大部分構件仍然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構件,受西方建筑形式沖擊很少或幾乎沒有受到西方建筑的影響,這種類型的建筑物多見于民居類近代建筑,建筑的平面布局采用傳統(tǒng)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檐口、吻、屋頂?shù)热圆捎弥袊鴤鹘y(tǒng)的語言來表示。督軍府,現(xiàn)為山西省政府所在地,辛亥革命以前是清代巡撫衙門,辛亥革命以后,山西督軍公署進駐后對它進行了改造和新建?,F(xiàn)在中軸線上有門樓、大堂、二層磚石結構的樓房、禮堂和進山樓,軸線兩旁保存有第一進院東、西共四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和大堂東的內北廳,這一組建筑物,在總平面布局上仍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軸線對稱布置手法。
另有一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開化市的李氏民居,李氏民居是清朝道臺府大人的居住場所,共有五進院落,99間房屋(現(xiàn)在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存比較完整的有四進院落53間房屋,分別是27號、28號、29號和30號院落,其中28、29號院落設施完善,院落內部功能分區(qū)明確,有專門用于居住的臥室、傭人房、廚房、儲存間等,每進院落都有很強的中軸線,正房、東西廂房和門樓依次沿軸線展開。
這類建筑多見于教會修建的教堂、醫(yī)院以及教會設立的學校等教會建筑,這時期的建筑是太原近代建筑發(fā)展的早期類型。教會建筑的傳入使得太原舊城出現(xiàn)了早期的“洋房”建筑。洋式建筑一般由西方設計、施工,體現(xiàn)了比較正宗的西洋建筑形式。
太原地區(qū),現(xiàn)存的西方樣式的典型代表有太原總堂即太原主教區(qū)大教堂,該教堂位于大北門街(現(xiàn)改名為解放路),1903年開工,1905竣工。除教堂外,還有修道院、印書館、中小學校、醫(yī)院、育嬰院、神父住所等。教堂坐東朝西,系羅馬式建筑,堂頂高20米,建筑面積約1400平方米,堂正面兩側有西式鐘樓兩座,南北相望,正中有高達10米的山花,山花頂部有4米高的鐵十字架。另一個比較突出的代表建筑是山西省銀行,山西省銀行是純歐式建筑,現(xiàn)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類近代建筑體現(xiàn)了中國近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中國近代建筑處于承上啟下、中西交融、新舊接替的過度時期,既交織著中西文化的碰撞,也經歷了近、現(xiàn)代建筑的歷史搭接,它所關聯(lián)的時空關系比較復雜,但它的主要特征即體現(xiàn)在“中西合璧”的內容上,既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古樸、典雅也具有西方建筑的活潑秀美。據(jù)調研得知,太原現(xiàn)存的近代建筑中以此類居多,比較典型的代表是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堂位于太原市侯家巷,由英國傳教士敦崇禮 (Moir Duncan)負責修建,清光緒三年(1904)秋,新校舍建成。山西大學堂新校舍現(xiàn)為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使用,原占地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原有建筑呈中西結合風格,中軸線上建有大禮堂、大成殿,大禮堂由主樓與兩側附屬樓組成,主樓寬三間,頂部有平臺,上建有一座方形鐘樓。大禮堂前有大成殿,紅墻綠瓦,殿前設有賞月臺,可容納五、六百名學生。山西大學堂分為東西兩區(qū),東區(qū)分別建有西齋講堂、藏書閣、閱覽室、儀器室等;西區(qū)建有中齋講堂、中齋講習宿舍、學生宿舍。東區(qū)建筑具有西洋風格,西區(qū)建筑則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
位于萬壽宮街的基督教堂也是這種風格的典范,該教堂位于萬壽宮街東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解放前系太原地區(qū)基督教徒的主要集聚地之一,解放后被太原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收回。教堂平面設計簡潔,呈“T”字型,規(guī)模不大,東西長19.6米,南北寬21米,教堂的正面設在長邊。據(jù)資料記載,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過程非常曲折艱辛,因此當基督教最后一次傳入的時候,盡量做到了與本地文化相結合,因此教堂的整體風格是西式風格,典型的特征有垂直而上的壁柱、科林斯柱式、哥特式的尖券窗;而細部的裝飾則有中國結、曲線旋渦狀的山花等中國元素,這種中西結合的風格更容易讓中國人接受。
這部分建筑既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近代建筑,它不以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為主要特征,也不同于西方樣式的近代建筑,不包含西方建筑常用的建筑構件,它是隨著中國設計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些新型的建筑類型,比較典型的代表有民國時期的同蒲大樓,同蒲大樓原為飯店,解放后改為辦公樓,最初的形制為二層半,后來又加設一層。同蒲大樓的開間不大,約為4米,墻體厚約1米,整幢大樓敦實、厚重,外表裝飾比較細膩,窗臺下有三道線腳,是當時近代建筑的代表。
太原的近代建筑,尤其是民國時期那些具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功能的建筑,大多具有典型意義。在太原特色文化名城的建設當中必將會產生獨特而重要的影響作用。全力保護并修復這些近代歷史建筑,并根據(jù)各自特色,將其建成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館。當前,太原市正在申請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相信這些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會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申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