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倫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 315211)
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了新課程改革綱要,新課程改革呼喚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課程評價等進行全面轉(zhuǎn)型,對基礎教育的課程教學提出新的挑戰(zhàn)。新課程改革要求義務教育的重點應該從“應試教育”轉(zhuǎn)向“素質(zhì)教學”;從“學科本位”轉(zhuǎn)向“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在中小學教學設計中尋找適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設計模式。
在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不高,整體來看不是因為硬件達不到,而是教師缺乏一種適合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學設計模式,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這個大資源。根據(jù)筆者的了解,中小學生大部分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地發(fā)現(xiàn)知識,更沒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來學習,在對中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以及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上都比較薄弱。這就需要一種成熟的、適用于中小學教學的教學設計模式來讓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Big6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步驟,它是由美國的Mike Eisenberg和Bob Berkowitz兩位學者發(fā)展出來的。它是一種促進信息能力和問題解決技巧的方法,在世界各國很多學校、圖書館甚至社會大眾,都用這種方法(Big6)來解決問題或完成自己面對的任務。但是,在我國的中小學少有學者或教師探究和運用這種模式(如圖1)。
圖1
使用Big6學習法的時候,要注意它并不是一種線性的過程,要求一定從第一個步驟到第二個步驟的順序來學習,要看問題的性質(zhì)或是對問題的了解而定,有時做到第三步驟找數(shù)據(jù)時,卻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不足或自己的能力、時間不夠,這時可能要回到第一步驟、第二步驟重新思考問題了(如表1)。
表1
根據(jù)筆者的了解,Big6在中小學教學應用中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學設計問題以及學生不知道怎樣具體實施,教學設計不合理或不具有操作性都不會產(chǎn)生好的教學效果。Big6模式對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探索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十分有效,特別是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以及整合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中小學階段顯得尤其重要,為其以后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下面就Big6模式在中小學具體實施進行分步驟詳解。
定義問題是Big6技能中最重要的階段,主題來源可能是教師指定或者是自己有興趣的題目。當教師選定好主題后,學生必須了解主題的內(nèi)容,清楚問題的定義,包括:我應該怎么做?我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困難?我需要回答什么樣的問題?我需要如何呈現(xiàn)研究結(jié)果?在問題的探究過程會出現(xiàn)哪些困難等。
在此要說明的是,在進行任務定義時需要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具體可以從四個層次來說明:
1.記憶層次
記憶性的問題通常是可以很容易從書本、百科全書或網(wǎng)絡上找到答案的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是在問: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等等,它的特色就是有固定的答案。例如:2010年世博會在那個城市舉辦?
2.聚斂性思考層次
聚斂性思考層次的問題通常都需要經(jīng)過分析和整合的步驟,目標是引導到你期望的結(jié)果或解答。這種問題大部分是問:為什么,如何,什么方法?例如:為什么中國在香港要實行“一國兩制”?
3.擴散性思考層次
擴散性思考層次的問題就像自由聯(lián)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又稱開放性思考。這類的問題大部分是問:想象,猜想,預測,假如,可能?例如:你能想象出中國50年后的景象是什么嗎?
4.評價層次
評價層次的問題通常是和判斷、價值和選擇有關的問題,像如何保護,證明,判決,你怎么想的,你的看法?例如:你對南極的冰川加速融化有什么看法?
定義問題很重要,同時教師也一定要讓學生十分透徹地明白他們研究的主題以及他們所要做出努力的方向,不然學生會因為不明白具體任務而無從下手。
1.確定資源范圍
根據(jù)第一步驟所定義要回答的問題,列出所有可能用到的信息來源。包括百科全書、圖書館里的書、網(wǎng)絡資源,甚至和研究主題相關的專家都是可用的信息來源。可以再利用腦力激蕩的方法、同組的同學、貢獻智慧,把想得到的資源列出一張明細表。
2.列出優(yōu)先級
仔細評估所列出可用信息來源明細表,選出最可能有用或最容易取得的信息,列出優(yōu)先級,有些新的資源自己不是很了解,可以問老師或請教圖書館管理員。
這里只是簡單地列出了兩個基本的步驟,首先確定資源的范圍,再確定資源獲取的優(yōu)先級,先易后難地進行資源的收集,這關系到所能找到資源的全面性問題。
1.找到資源
按照Big6第二步驟列出的可能信息來源,想出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可以獲得這些資源?此外每一個資源都要記錄他的出處。同時這里涉及如何找出資源的策略問題,要學會利用搜索引擎,例如:要學會如何在www.baidu.com或www.google.com等重要搜索引擎中進行關鍵詞搜索和主題式搜索等。也可以采取引用資源滾雪球法:先檢索少數(shù)己知與主題相關的網(wǎng)站,再利用這些相關網(wǎng)站尋找更多相關資源,相關資源就像雪球一般愈滾愈大。
2.取得信息
學生手上有了許多的資源,如何從中取得信息來回答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可能要從關鍵詞著手。列出一些與主題有關的關鍵詞來幫助找到信息。第二,列出要使用的信息在哪些資源中。同時要對相關網(wǎng)站的信息進行正確性和適用性評估,看所查到的資源是否對自己的主題有用。
1.閱讀信息
在搜集好信息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閱讀信息,因為你需要了解搜集到的信息是否可以回答或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搜集到的信息太難,不了解時,可以請教老師或大人,務必了解內(nèi)容才使用;太深奧而無法理解的內(nèi)容對自己的學習是無意義的,必須忍痛割愛。沒有必要全部閱讀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只要閱讀與主題相關的內(nèi)容就可以了。
2.整理信息
從各種信息來源中,摘錄重要的信息,就是做筆記的意思。做筆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運用:
(1)改寫:用自己的話把閱讀的信息意義描述出來,對于整段文字的引用切記不要用復制、粘貼來整理數(shù)據(jù),這樣會造成抄襲、剽竊。
(2)摘要:摘錄整段文章的重要意義,就像說出文章的大意一樣。摘要的句子也要記錄數(shù)據(jù)的來源,除非它是普遍的知識,大家都知道的。
(3)復制和粘貼:對于小段的文字內(nèi)容,一件事實的描述、定義等,這時可以使用復制和粘貼的便利方法。
(4)直接引用:把數(shù)據(jù)中的一兩句文字引用到自己的報告中,來證明自己的看法,但切記不要把引用的資料當作自己的意見。
1.組織
決定如何把摘錄的信息組織在一起,完成最后的作品。檢視Big6第一步驟所定義的問題所在,按照定義問題的要求逐一完成。在組織過程中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要有標題做導引
一篇好的研究報告,一定是主題明確,條理分明,所以不管內(nèi)容的多少,都要按照某種維度來分類整理,比如時間順序、位置、問題性質(zhì)等方面。
(2)要條列敘述
研究報告不像作文,因此長篇大論的方式不適合,有條理的將分析數(shù)據(jù)進行逐條的敘述,使讀者能清晰地了解到研究的發(fā)現(xiàn)和重點所在。
2.呈現(xiàn)
依照定義問題階段所要求的格式完成作品,如Word簡報、書面主題研究報告、口頭報告或其它要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呈現(xiàn)方式最好圖文并茂,既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又使人們一目了然、生動形象。
(2)在數(shù)據(jù)呈現(xiàn)的同時,要融入思考,而不是把搜集的資料堆砌起來,在研究過程中,你會觸發(fā)一些新的想法、新的發(fā)現(xiàn),這些從主題延伸出來的想法,都可以呈現(xiàn)在你的研究中。
Big6技能的第六步驟評價并不是在與別人比較好壞,而是給自己一個反省的機會。一段不算短的主題探索研究,隨著最后成果的發(fā)表而結(jié)束,若不經(jīng)過評價的反思過程,只是一項作業(yè)的完成而己,對未來的學習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因此Big6的評價就更顯重要,是為下一次學習得更好做準備。
1.當你完成了最后作品之后,記得和老師的要求一一比對
完成的作品是否完全符合老師所有的要求?
作品呈現(xiàn)的方式是否符合老師的要求?
所有引用的信息來源是否都有加注說明,格式是否正確?
別人在欣賞你的作品時,是否為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
2.評價過程
在這一次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那些技能可以在下一次使用?
你要如何的再一次使用這些技能?
你覺得這一次的學習做得很好嗎?
下一次做相同的學習活動時,你要如何的改進,讓自己做得更好?
搜集到的資源中,哪一個資源最有用?
哪一個資源在下一次的主題探索中還會再用?
記得并不是每一項作業(yè)都會經(jīng)歷六個步驟,而且Big6是一種循環(huán)式的回饋過程,當你研究進行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隨時回頭重新思考問題。
Big6和Web Quest同屬“指導性探究”,通常是以“工作單方式”進行“引導式探究活動”,其基本構(gòu)想就是對那些暫時不能單憑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務的學生提供幫助,以一個個階梯形式提供支持,使之最終在沒有幫助情況下去獨立完成復雜任務,逐步發(fā)展“自由探究”的能力。
Big6把網(wǎng)絡探究學習放在對信息的“搜索、閱讀和理解”之上,充分體現(xiàn)了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特別是搜集、理解和表達信息)的培養(yǎng)。Big6特別注重讓學生學習和了解:“我怎樣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而且,把“運用信息”的要求,界定為讓學生學會識別“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相對于“信息搜集”而言,Web Quest關注的重點是支持學生在“信息分析、綜合和評價”級別上的思考。因此,在Web Quest教學設計中,往往直接給出“預設資源”或“相關資源”,而把設計重點和對學生的任務要求放在探究過程、評價等要素上。
然而,無論是Big6還是Web Quest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都需要結(jié)合我國中小學實際靈活地運用、改造和創(chuàng)新。
Big6教學設計模式的應用過程大部分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所以它主要是運用課外時間而非課堂時間。在中小學這樣教學任務繁重的階段,教師是不能大量運用課堂時間讓學生來完成任務的,重點是放在課外時間,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搜集、理解和表達信息的能力。
Big6模式的好處就在于充分地發(fā)展了這種能力,讓學生有成就感的體驗,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又大大發(fā)展了他們的能力。同時,大大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提高了整合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這將帶來一系列學生素質(zhì)的提升。
雖然Big6模式主要是對學生而言的。但是,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仍要起到主導作用,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學生在定義任務時,要考慮學生的能力、要預見到學生在這個過程會出現(xiàn)的困難。必須給學生明確的任務。這不等于說,教師只是把任務布置下去就萬事大吉了,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是要和老師進行深度互動的,在查找資源、整理信息、評價成果等一系列的過程中,教師都必須給予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但探究的主體是學生。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已經(jīng)無處不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如何在浩瀚的網(wǎng)絡資源中查找信息、整合信息、評價信息,這對中小學生非常重要。根據(jù)具體任務劃分的不同,中小學生完全能夠適應Big6教學模式,也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要求的素質(zhì)教學理念。
[1]張劍平,熊才平.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王帆.Big6與我的本科學生[J].電化教育研究,2005,(3):27-31.
[4]伍丹,熊才平.利用Big6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7,(5):31-32.
[5]葉平,羅治馨.認識Big6的特點,靈活運用和創(chuàng)新[DB/OL].http://www.cst21.com.cn/2/wq- msb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