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報》為例"/>
張?zhí)N華
(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工作部,湖北十堰442000)
論校報副刊的新聞性及實現(xiàn)途徑
——以《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報》為例
張?zhí)N華
(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工作部,湖北十堰442000)
校報副刊是新聞性的副刊,以《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報》為例,作為高校權(quán)威傳媒,必須圍繞黨的教育事業(yè),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圍繞師生學習工作生活和思想的實際,進行副刊策劃,策劃副刊,才能辦好副刊,提高報紙質(zhì)量,提升校報生命力,更好地實現(xiàn)校報信息傳播、宣傳教育、輿論監(jiān)督、服務育人功能。
高校校報;副刊;新聞性;實現(xiàn)途徑
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大軍中一支重要力量的高校校報,從誕生起,其性質(zhì)和作用,受眾的閱讀需求,都決定了她是高校的黨報、行政的機關報,是校黨委的喉舌,也是廣大師生員工的喉舌,是高校的重要思想輿論陣地和校園文化建設園地,是高校管理層聯(lián)系師生員工、學校聯(lián)系社會的橋梁和紐帶[1]。因而必須站在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沿,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和高校教育事業(y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發(fā)揮校報信息傳播、宣傳教育、輿論監(jiān)督、服務育人功能。
隨著社會生活和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副刊的新聞性得到了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強化,無論是綜合性報紙,還是專業(yè)性報紙,其體裁選擇和內(nèi)容拓展方面,實質(zhì)都在新聞化。
校報是新聞刊物,是黨報,新聞性是其本質(zhì)屬性。作為校報重要板塊的副刊,必須是新聞性的副刊,要通過對新聞版新聞事實的補充與延伸,共同擔負起校報傳播新聞、傳遞信息、服務讀者、影響成人成才的最基本功能。校報的本質(zhì)屬性,承擔的任務,都決定了副刊不“副”,而是在用另一種形式傳遞新聞。如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報(以下簡稱“十堰職院報”)副刊《杜鵑》,她不同于純文學刊物《星星》、《散文天地》、《小說月報》,也不同于娛樂雜志《上海服飾》、《演藝圈周刊》、《當代歌壇》,甚至不同于晚報的娛樂、廣告、旅游等副刊……校報副刊作品除注重情感表達,藝術審美這些文學的終極目標外,更要注重引導思想、指導行為、陶冶情操的現(xiàn)實育人功能。
作為勞動的產(chǎn)物,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屬性是文學的本質(zhì)屬性,其次,才是文化特性,以區(qū)別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打文學體裁,原始社會勞動的號子,奴隸社會的巫術活動,人類早期創(chuàng)世紀的神話傳說,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五四白話文新詩歌,革命小說樣板戲,傷痕文學先鋒小說朦朧詩,改革文學商旅文學網(wǎng)絡文學……無論如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它的形式和內(nèi)容總是為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所決定,也與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相適應,并且隨著經(jīng)濟基礎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另一方面,文學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鼓吹、宣傳或反對、批判這一種或那一種的哲學、道德、宗教的觀點,影響著這些意識形態(tài)。文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體裁的流變,創(chuàng)作的目的,都有深深的時代烙印,也決定了文學作品的新聞性。如此,校報副刊的作品當是新聞性的文學作品。
“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會就有多么成熟深刻……副刊,可以用一個腦力激蕩的磁場,迸發(fā)一個民族文化的最大潛能”[2]。信息社會的今天,校報讀者的社會觀念,生活節(jié)奏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帶動了閱讀需求的變化——求短求新求快求變,從而加劇了校內(nèi)校外,報與刊、報與報,平面媒介與立體媒介之間的競爭,促使校報副刊,從體裁選擇到內(nèi)容拓展方面,都在朝著新、短、快、變的方向發(fā)展。校報只有考慮受眾的這種需要,才能穩(wěn)定讀者,繼而融入社會,最大限度的“幫助廣大讀者認識客觀世界,用特定的文學形式,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潛移默化的功能,啟迪與感化廣大讀者建立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并從中尋找到美的物象?!盵3]這種發(fā)展變化,導致了校報副刊從形式到內(nèi)容上新聞性的增強。
校報副刊的體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文藝評論、漫畫、書法、攝影作品等。副刊的新聞性體現(xiàn)在作品的時效性、內(nèi)容的思想性、受眾的貼近性、情感與藝術的真實性等要素的總和上。一篇優(yōu)秀的副刊作品,必須同時具備時效性、思想性、貼近性和真實性,是具有新聞性的文學作品。
春花秋月,夏荷冬梅,教師節(jié),端午節(jié),迎新活動和畢業(yè)晚會……報紙副刊必須要有及時的關照??梢韵胂?烈日炎炎的夏天,副刊出現(xiàn)一篇描寫數(shù)九寒冬的作品,即便再有文學性、藝術性,也不倫不類,不合時宜。
這里,文學作品的時效性,就如同新聞的時效性是一致的,講究“新”,要求是新近發(fā)生的。昨日黃花是新聞大忌,對舊日無限的追憶與沉淪的文學作品,最終昨日的回憶照進不到現(xiàn)實的今日,結(jié)構(gòu)再怎么有縱橫捭闔,言辭再怎么汪洋恣肆,校報編輯都會忍痛割愛。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讀者需求的校報副刊風格還會發(fā)生變化,但是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其內(nèi)容應當具有時效性。如果不具備時效性,不能為讀者提供有效信息,而是沉浸在作者的自吟自唱當中,長此以往必將使讀者不再愿意把目光和時間投向副刊,投向校報。
文章的思想性即主旨、主題思想,也可叫立意。思想性是作品的價值所在,是作品的靈魂。閱讀有思想性的作品,能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陶冶性情,啟迪思想與智慧。白居易說得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白居易是非常反對“嘲風雪,弄花草”的“空文”的,他在詩論里要求“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guī)”、“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他說“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薄?讀張籍古樂府》)沒有靈魂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主題,主題不鮮明,或者主題陳舊,淺薄庸俗,甚至反動,再有文采的文章,都不會入編輯的法眼。再言之有文,但言之無物,必定行之不遠。
因而,作為育人的高校,校報副刊對思想性的要求要高于社會報紙。我們要求,一部文學作品,不管她的篇幅大小,采用哪種形式或體裁,描寫什么樣的題材、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感,揭示什么樣的主題,都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弘揚時代的主旋律,對受眾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對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網(wǎng)絡的發(fā)展推動了人人都可以成為寫手時代的來臨;無線上網(wǎng)功能的實現(xiàn),沖擊最大的將是紙質(zhì)媒介的報紙。紙質(zhì)媒介雖然不會滅亡,但可以毫無疑問預言的是:90后,00后,讀紙質(zhì)媒介的人會越來也少。廣播的今天可能就是報紙的明天。副刊的貼近性,不是對讀者簡單的迎合,低級的媚俗,而是必須貼近讀者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的實際,站在社會和時代的高度,關注讀者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做讀者的代言人,時代的吹鼓手。作為作者和編輯,都必須根據(jù)時代和讀者的需要,編寫時代性強、針對性強的散文、小說、詩歌、攝影漫畫等文學作品。
新聞的“新”是建立在“真”與“實”的基礎之上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同樣,也是文學的生命力。文學的真實與新聞的真實并不是相悖的。
副刊上所發(fā)表的作品,要符合生活、情感和藝術的真實。不管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不管是記錄日常生活事件、個人所見所思所想的紙質(zhì)日記,還是QQ私人空間、網(wǎng)上博客,不管是流水賬式的記錄也好,還是天馬行空的意識流也好,事實要是真實的,情感也一樣,否則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表達什么,對讀者還作什么期待?很多學生寫不出來東西,寫出來的東西不能打動人,都是因為作品缺乏生活與情感的真實基石。
晚報更傾向于新鮮、輕松、新奇、生活化的娛樂、旅游、情感、服飾美容養(yǎng)生健康等方面的文學作品,日報更關注直接或間接反映當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民生生活的文學作品,高校校報副刊編輯把目光聚焦在師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的經(jīng)歷和感受上。專業(yè)性報紙和綜合性報紙、社會報紙和高校報紙,面對的是不同的受眾,副刊編輯在選稿時有不同的側(cè)重點,但有一個共性是先看作品的新聞性,然后再看文學性。作者把握住了這一點,就會提高投稿命中率。
高校校報,她既具有社會報紙的功能,更具有高校校報的特性。在信息時代,快捷閱讀的今天,校報副刊的新聞性越來越成為編輯、作者與讀者的共識。十堰職院報在具體的辦報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索,較好的凸顯了副刊的新聞性,實現(xiàn)了辦報質(zhì)量的飛躍。
報紙?zhí)岬讲邉?人們更多的愿意與新聞掛鉤。其實副刊是可以策劃,需要策劃的。副刊策劃需要的時間比新聞更長。
精心組稿,就是副刊策劃。為達到傳播效果,副刊要圍繞正刊,文學要圍繞新聞,編輯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組織稿件。這種策劃,不是無中生有,是要以學校中心工作為出發(fā)點,圍繞新聞版的內(nèi)容,對副刊內(nèi)容進行“布局謀篇”。策劃的過程實質(zhì)是個集納的過程,集納好了,集中展示的時候,方可信手拈來。眾所周知,學校工作有非常強的時令性、規(guī)律性,迎新軍訓、實習實訓、畢業(yè)就業(yè),運動會大型文藝晚會,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都有大體固定的時間。每個學校的辦學定位、理念,辦學特色,長期厚積下來的人文的東西,甚至要持續(xù)幾年的重大項目、奮斗目標都是明確的,而報紙,今年辦了,明年還要辦,要辦出特色,辦出不同于以往的亮色,實現(xiàn)傳播效果,唯有提前做好策劃。
十堰職院報的策劃意識、策劃舉動已形成一種工作制度。編輯提前做好年策劃月策劃,強調(diào)規(guī)律性活動的特色性。非常重視期策劃,一期報紙出來,編輯要著手細化下期報紙,細化到每個版面安排什么具體內(nèi)容,然后召開報紙策劃擴大會議,對策劃方案進行討論與取舍,對采寫、組稿任務進行具體分工。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的眼界、思維、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副刊策劃集中的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十堰職院報的副刊都經(jīng)過如此運作。2001年是建黨80周年,作為黨報機關報的十堰職院報,要首當其中擔負起喉舌的作用,利用報紙這個宣傳陣地,唱響主旋律。于是,當年校報的策劃方案中,謳歌建黨80周年是上半年宣傳的大主題之一,“有獎征文活動”作為常規(guī)動作延續(xù),為出精品,副刊編輯還有目的性的向革命老同志、院報老作者約不同體裁的稿件,從當年的3月份開始在杜鵑副刊上每期推出一到兩篇作品,到7月份,5期院報,副刊分別推出散文《房子的故事》、《女兒的愛國心》、《唱支贊歌給當庭》、小小說《阿貴的鞋》、律詩《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感賦》、詞《祖孫四代下武漢》、評論《關于“以德治國”的一點淺見》、繪畫《革命先驅(qū)李大釗畫像》、書法《沁園春.雪》等等 ,約 20 篇(件),與每期其他版面的新聞報道一起,營造了持續(xù)的立體的宣傳效果,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
如果說精心組稿是策劃副刊,那么,精心選稿就是副刊策劃了,可以達到“一滴水,照射出整個太陽”的效果。以2001年9月25日十堰職院報杜鵑副刊(總第 78期)為例,本版一共刊登了 8篇文章——《回憶軍訓》,作者是一位留校工作的校友;《落葉情懷》,作者是大三學生,在最后一次的迎新活動中,見到飄飛的落葉,想到是要腳踏實地渡過最后的大學生活,把根和情留在母校;《從零開始,走好人生第一步——致2001級新同學》,作者是院團委書記;《九月思緒》的作者是大二學生,她回憶了一年前自己入校的點點滴滴;《感悟》的作者翟麗敏記述的是自己和姐姐趕火車的一幕,告戒自己不到最后關頭,不要輕言放棄;《座位》的作者沈毅,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社會;《七絕·神農(nóng)架探幽》作者是老教師、老作者田雨澤,他記錄了假期和同事們地方文化考察的見聞和感受,記述了美景,張揚了地方文化,也表達了“不負神農(nóng)養(yǎng)育恩”的情感;攝影作品《秋》的作者是藝術設計系大三學生黃巧,秋是甘南的秋,是她們甘南寫生的縮影。綜上所述,這8篇文章,作者身份從學生到老師,階層從大二到大三,筆觸從學校到社會,體裁有散文、小小說、詩歌、攝影作品,篇篇都非常有代表性,充分體現(xiàn)了副刊編輯的苦心孤詣。
“三貼近”,是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它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原則,是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從而達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不二法門。作為高校占主導地位的媒體——校報,高校師生需要通過校報了解校園內(nèi)和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社會各界人士也需要通過高校校報來了解高校,只有按照“三貼近”的原則,新聞版及時報道學校改革和發(fā)展的動態(tài)、經(jīng)驗與成就,副刊反映學校工作實際,適時關注師生學習、工作、生活與思想的實際,校報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校報信息傳播、宣傳教育、輿論監(jiān)督、服務育人功能。
“三貼近”的副刊,才能有吸引力,有生命力。以2010年3月31日《十堰職院報》(總第154期)副刊為例,她很好的體現(xiàn)了“三貼近”,本期共有6篇(件)作品,給讀者的總體感覺是時效性強,情真意切,哀而不傷。十堰職院2010年的3月,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德高望重的老校長王振敏,在古籍研究方面享譽國內(nèi)外的、老副校長廖延唐教授先后與世長辭,正時值另一位前校長劉士容過世一周年,于是有了2篇懷念散文、1篇詩歌——《懷念老校長》、《七律.悼劉公伯鏞先生》、《懷念一位老派文人——廖延唐教授》,青年教工、老教授、工作在外小有成就的學子——3位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風格,對3位前輩進行追憶?!段业巧稀案袆邮摺鳖I獎臺》學生作者補記的是登上“感動十堰”的情景,自己內(nèi)心的斗爭,本次活動對自己精神層面的提升。攝影作品《校園櫻花長廊》,紅白櫻花怒放著旺盛的生命,潔凈的廊道似在召喚著人的腳步,雅致錯落的建筑物靜謐中顯露著優(yōu)雅……6篇作品,時效性、思想性、真實性兼?zhèn)?從文章主題思想,到色彩(彩版)搭配,版面構(gòu)造(排版)都相互映襯,展示了學院深厚的人文積淀,師生的精神風貌,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看到了學院前赴后繼、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明天。其手段應該說是比“軟新聞”更“軟”……正是副刊這種獨有的優(yōu)勢能夠避免正刊所具有的說教風格……通過有文采的副刊板塊與讀者進行商討式的交流……打的是“溫柔戰(zhàn)術”,更容易被普通讀者接受[4]。
十堰職院報副刊注重關注特殊事件或者重大活動,每年元旦、雷鋒日、勞動節(jié)、青年節(jié)、七一、教師節(jié)、國慶、圣誕節(jié)等中外常見節(jié)日,副刊都會推出專門文章;副刊還圍繞學生社會實踐、實習、各種比賽等活動,通過輔導員、系書記、老師的聯(lián)絡,請有影響的當事人著文,很受讀者喜歡。假期歸來,一批新學子到來,副刊編輯會深入師生,廣泛征稿,請他們著述所思所想所見所感,及時為讀者提供有用信息。普通日子,副刊編輯關注師生生活,注重對國內(nèi)和黨內(nèi)一些重大事件的評述,并與生活相結(jié)合提出熱點話題,請專欄作者供稿,收集讀者來稿,讓師生通過副刊感受到自身與國家發(fā)展的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了黨報副刊的功能。
隨手翻閱十堰職院報,可以看到副刊編輯的署名為某個學生,從1987年4月創(chuàng)刊至今,我們堅持讓學生當杜鵑的編輯,讓他們參與策劃、稿件組織與修改,版面編排等的全過程,這種貼近師生、依靠師生力量辦副刊的形式,為師生喜聞樂見。
專欄是報紙發(fā)展需要的產(chǎn)物,是報紙版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喻為報紙的眼睛。校報副刊專欄是校報表達主題思想,增強可讀性,擴大影響,辦出特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繁榮校園文化、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潤物無聲的文化育人陣地。十堰職院報副刊秉承辦報宗旨,從讀者的閱讀需要和審美需要出發(fā),從師生學習工作生活和思想實際出發(fā),辦“三貼近”的專欄,發(fā)揮了校報最高層次的功能——文化育人功能[1]。
文藝理論,校園時評、熱點關注的專欄有鄭春元的“《紅樓夢》精彩片段賞析”,“美育天地,“杜鵑雜談”,“校園士大夫手札”,“書山有路”,“藍夢攝影”……展現(xiàn)的是我院特有的文化氣息,學術氣息和青春朝氣,開拓了師生的視野、啟發(fā)思維,提高師生的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歲月留痕”,“青春之旅”,“似水年華”,“人生感悟”,“實習手記”,“畢業(yè)生追蹤”、“來函照登”……關注的是我院師生的奮斗足跡,人生歷程,讓讀者在聽之,思之,悟之中受到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的影響;而“新人新作”,“校友來稿”專欄,傳承和發(fā)揚的是我院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在啟迪和教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在服務社會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專版是整合的專欄,更具宣傳效果。十堰職院報經(jīng)常在副刊上推出專版,進行正面宣傳,主旋律弘揚。師生最常見的副刊專版有一年一度的“新生有獎征文專版”,“主題征文專版”,如2006年7月20日《十堰職院報》(總第122期),本期副刊是“家庭美德、熱愛父母”為主題的“我愛我家”征文專版,展示的是我院學子感恩父母,熱愛家庭的精神面貌;2006年10月31日副刊專版的主題是“宿舍文明創(chuàng)建”;2007年7月3日副刊專版的主題是5.25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月主題活動——“心靈綠洲”征文比賽。圍繞某項重大活動,推出專版有“校報一百期專版”、“迎新專版”、“畢業(yè)生專版”等。也嘗試推出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專版,如2005年5月28日(總第104期)副刊,推出了“0311班學生曹錚作品選登”專版。本專版讓作者本人終身難忘,對所有愛好文字的學子是莫大的鼓勵和鞭策。2008年5月31日(總第139期)專版的體裁是日記,題材是“汶川地震見聞”,講述的是我院團委副書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徐瑛隨同十堰市赴汶川地震災區(qū)心理援助的經(jīng)歷,以時間為經(jīng),以見聞和感受為維,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心靈的震撼。報紙出來后,很多師生與作者和編輯聯(lián)系,想到災區(qū)第一線去抗震救災,用自己微薄支援災區(qū)重建。副刊專欄專版的這種育人功能,是專業(yè)課教學,“兩課”教育的育人功能無法比擬的。
網(wǎng)絡的飛速發(fā)展,信息的快速傳播,一方面沖擊著傳統(tǒng)平面媒介、紙質(zhì)校報的時效性,加速著校報與校內(nèi)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傳媒的競爭,另一方面,也必然推動著校內(nèi)媒介相互借鑒、滲透與聯(lián)動,形成立體發(fā)展新格局,使開放辦報,副刊實現(xiàn)開放性成為可能。
我國于2007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高校校報平臺,湖北第一家加入平臺的是武漢大學,截止2010年6月17日,平臺上已有1054所高校,十堰職院報2009年2月28日(總第145期)開始入駐該平臺。校報網(wǎng)絡版拓展了校報發(fā)展空間,為校內(nèi)外讀者提供原汁原味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瀏覽報紙的便利,不但增強了報紙的時效性,而且便于及時更新、下載,資料鏈接報道,實現(xiàn)新聞報道的立體化[5]。許多校報的網(wǎng)絡版還增加了雙向互動、網(wǎng)上投稿、文章檢索、校報BBS等功能,最大限度為讀者服務的同時,也增加了副刊選稿的空間。十堰職院報除在新聞網(wǎng)上設置“院報在線”版塊,還在百草園論壇設置“我寫我心”專欄。副刊編輯一方面通過“我寫我心”欄目,通告副刊主題;另一方面,通過該欄目選擇切合“三貼近”主題思想的稿件,通過網(wǎng)絡與作者溝通交流,指導作者修改稿件。近年來,院報副刊的很多稿件來自“我寫我心”版塊,在出版時都做特別注明。例見2010年1月20日《十堰職院報》(總第153期)副刊,其《新年心愿》節(jié)選自百草園BBS;《2010年,我們一起走過》作者靈石是一位在蘇州工作的08屆畢業(yè)生,百草園論壇“我寫我心”版主,通過網(wǎng)絡約稿;《千里外,香如故——新年致母?!?作者大千是07屆畢業(yè)生,工作在浙江溫嶺,稿件的修改和節(jié)選,都是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的。
同社會報紙相比,國內(nèi)校報最大的短板是出版周期長。周期長,新聞變舊聞,僅起到記錄歷史和保存資料的作用,加上發(fā)行范圍限于教職工、家長、高校內(nèi)部,其宣傳效果、社會影響力都受到影響。我院報發(fā)行雖推廣到大十堰市的中學、社會媒體和政府機構(gòu),但廣大畢業(yè)生校友、學生家長和社會讀者還是看不到校報,而網(wǎng)絡版的出現(xiàn),無限延展了校報的發(fā)行范圍,使校報成為開放性的報紙。
總之,校報副刊是新聞性的副刊。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辦好副刊,才能提高報紙的質(zhì)量,提升校報的生命力,更好地實現(xiàn)校報信息傳播、宣傳教育、輿論監(jiān)督、服務育人功能。
[1]雷惠萍.高校校報記者通論·理論篇[M].武漢出版社,2001:130.
[2]龍應臺.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會[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82194/.
[3]寂寞煙花,新聞性與文藝性的和諧統(tǒng)——報紙副刊的新生之路[EB/OL].http://eileensky.blog.sohu.com/35469427.html.
[4]錦心,副刊,注重新聞性勢在必行[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56606010007fx.html.
[5]金永輝,打造服務型報紙:高校校報應對挑戰(zhàn)的良方[EB/OL].http://www.sdwenxue.cn/gb86817_793489.html
Abstract:University newspaper supplement,as university authoritative media,is the supplement to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Newspaperfor example,must focus on the Party’s education,on important school affairs,on teachers’and students’work,life and thoughts,to scheme the contents,so as to edit sound university newspaper supplement,to improve its quality and to enhance its vitality,and then to better realize university newspaper’s func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education,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and service.
Key words:university newspaper;supplement;journalism;realization approach
On Journalism of School Newspaper Supplement and Its Realization Approach-a Case Study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Newspaper
ZHANG Yun-hua
(Dept.of Party Committee,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Shiyan 442000,China)
G216
A
1008-4738(2010)04-0077-05
2010-04-19
張?zhí)N華(1972-),女,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院報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