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日材
(賀州學院 中文系,廣西 賀州 542800)
論魏晉清談對《世說新語》敘述方式的影響
蒲日材
(賀州學院 中文系,廣西 賀州 542800)
《世說新語》是一部纂緝舊文的小說集,與舊文相比,其敘事在敘述方式上有著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不清、故事人物的背景不明、故事情節(jié)不完整等特點。文章認為,魏晉的清談時風對這種敘述特點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并從崇尚簡約、崇尚機敏、崇尚韻趣的清談價值取向和有無之辨、言意之辨等清談命題內(nèi)容進行了論述。
《世說新語》;魏晉清談;敘述方式;影響
一
《世說新語》一書,歷來多認為系劉義慶“采緝舊文”編撰而成,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說法頗具代表性:“《世說》文字,間或與裴、郭二家書所記相同,殆亦《幽明錄》、《宣驗記》然,乃纂緝舊文,非由自造?!盵1]P35作為一部小說集,顯然劉義慶的“纂緝”不是剪刀加漿糊式的簡單的復制粘貼,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據(jù)王能憲先生的考辨,劉義慶從他書纂緝編撰的主要方法是予以“簡化”:或省去原文中字里仕歷等介紹,或揉合濃縮原文,或截取原文中最具特色的秀句麗詞[2]P61。王之考辨極有見地,不必贅述。在此想說的是,由于劉義慶采用了“簡化”的編撰方法,使得紀實性很強的《世說新語》,在敘述方式上表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特點。
(一)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不清
省去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是劉義慶簡化舊文的方法之一《。德行》13記載: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高坐道人不作漢語?;騿柎艘?簡文曰“:以簡應對之煩?!?見<言語>)
王右軍見杜弘治,嘆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見<容止>)
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見<排調(diào)>)
因此,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不清晰,是《世說新語》的敘事特點之一。
(二)故事人物的背景不明
《世說新語》的故事人物大都是沒有相關背景材料介紹的。如《言語》:
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在故事中,滿奮的鄉(xiāng)里字號、仕宦家世等信息均沒有敘述。而這些要素在《語林》、《郭子》等書中卻有相關的記錄:
《語林》:滿奮字武秋,體羸惡風。侍坐晉武帝,屢顧看云母幌,武帝笑之?;蛟?“北窗琉璃屏,實密似疏?!眾^有難色,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被蛟?是吳質(zhì)侍魏明帝坐。
《郭子》:滿奮字武秋,高平人,畏風。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扉,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對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p>
省略介紹人物的字號、籍貫、甚至是身份、仕宦、家世等背景材料,直接進入敘述人物故事,這是《世說新語》敘事時最常采用的方式。在《世說新語》一千一百多條目中,故事人物的背景大都不明。試看幾例:
庾公嘗入佛圖,見臥佛,曰:“此子疲于津梁?!庇跁r以為名言。(見<言語>)
魏開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見<捷悟>)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見<容止>)
(三)故事情節(jié)不完整
簡化的另一種方法是截句,即在成書時不顧上下文,不顧前后情節(jié),只敘述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如《賞譽》:
諺曰:“后來領袖有裴秀?!?/p>
本則故事劉孝標注引虞預《晉書》曰:“秀字季彥,河東聞喜人。父潛,魏太常。秀有風操,八歲能著文。叔父徽,有聲名。秀年十余歲,有賓客詣徽,出則過秀。時人為之語曰:‘后進領袖有裴秀?!髮④姳贋檗颉8附K,推財與兄。年二十五,遷黃門侍郎。晉受禪,封鉅鹿公。后累遷左光祿、司空。四十八薨,謚元公,配食宗廟?!笨蓜⒘x慶在纂緝時,只摘錄了其中的一句,不僅省去故事人物的各種如鄉(xiāng)里字號家世仕宦等背景,省去故事發(fā)生時的時間“秀十余歲”和地點“過秀(家)”,而且還省去了說這句話時的前后故事情節(jié)?!妒勒f新語》的敘述,除少數(shù)故事如周處斬蛟(《自新》1)、韓壽偷香(《惑溺》5)等略有情節(jié)外,絕大多數(shù)都如此無情節(jié)可言。它不是遵循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的小說故事模式展開的,它斷章取義,只是生活中某一場景、某一片斷的敘述:
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見<言語>)
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見<文學>)
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泄水,注而不竭?!?見<賞譽>)
哪怕是一些本屬于情節(jié)需要該寫出來的重要細節(jié)也多不敘寫,如《言語》:
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藥。主人問病,曰:“患瘧也?!敝魅嗽?“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瘧?”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故事寫小兒“乞藥”,然而只寫了小兒與主人的二問二答,小兒回答后就不寫了。藥乞求到了沒有?不知道。對于這一關鍵情節(jié)作者并不敘述,故事雖有一定的情節(jié)但不完整。
二
為什么劉義慶要采用這種簡約的敘述方式?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了他對原始材料的剪裁取舍呢?
《文心雕龍·時序》曰“: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一定時期社會的政治狀況、學術風氣、文化氛圍、社會思潮會對該時期的文學范型乃至文章體式產(chǎn)生重大影響,現(xiàn)將從時代思潮方面試進行探討。
漢末魏晉,能貫穿整個時代的社會風氣無疑是“清談”。而清談與《世說新語》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陳寅恪曾說:“《世說新語》記錄魏晉清談之書也,”是一部“清談之全集”[3]P131;魯迅也認為“:《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底教科書,”[4]P311所謂“名士底教科書”,即能教人如何清談。因此,魏晉清談對于《世說新語》成書有著決定性意義,影響了其敘述方式。
(一)清談的價值取向影響了《世說新語》敘述方式
清談家們相聚談玄,有一人獨自講論、兩人辯論、多人論辯等方式,所以它既是一種語言藝術,又是一門應對藝術,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1.清談崇尚簡約
由于清談借助的媒介是口頭語言,它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耳朵,稍縱即逝,故所說話語宜短不宜長。明人袁《刻〈世說新語〉序》說“:嘗考載記所述,晉人話語,簡約玄淡,爾雅有韻。世言江左善清談,今閱《新語》,信乎其言之也。”[5]P931在《世說新語》中,清談時雖偶有如謝安這樣作“作萬余語”(<文學>)的長篇大論個案,但更多的是崇尚簡約的證明材料。言語簡約的清談家也深得時人的贊譽。樂廣就是一個尚簡約的突出典型《,賞譽》云:
王夷甫自嘆:“我與樂令談,未嘗不覺我言為煩?!?/p>
同條注引《晉陽秋》說“:樂廣善以約言厭人心,其所不知,默如也?!蓖跹苁乔逭劥髱?是當時的清談領袖,與樂廣比,王衍覺得自己清談時“言為煩”,這實際是對樂廣清談言語簡約的推崇。同條注還引《晉陽秋》說,“太尉王夷甫,光祿大夫裴叔則能清言,常曰:‘與樂君言,覺其簡至,吾等皆煩’?!笨梢姴粌H僅是王衍一個人稱道樂廣清談時的言語簡約。樂廣清談時的言語也確實簡約,《文學》記載了一個樂廣清談時的故事:
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睒芬蛴峙e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
樂廣對“旨不至”的論析只有廖廖數(shù)語,真可謂“辭約”。王衍對樂廣的稱道代表了時人的看法,那就是清談時崇尚簡約。
崇尚簡約的清談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劉義慶對成書材料的選擇和處理,那就是簡化材料,對與故事主旨關系不大的時間弱化,背景淡化,甚至情節(jié)也省略化,使文風與時風相適應。上文所引《文學》16條,不僅樂廣的論析“辭約”,記載這一事件時的語言也很“簡約”,沒有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沒有故事人物的背景材料,甚至故事情節(jié)也不明顯。即便是清談中偶有的長篇大論,其具體內(nèi)容也不為作者所錄。如《文學》載:
支(道林)語王(逸)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币蛘撉f子逍遙游。支作數(shù)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fā)。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支道林才藻新奇的“數(shù)千言”,劉義慶只字未錄,只記載了有此清談一事,而記載此事也不是全程記錄,只是記載了辯論的一個場面而已,有一定情節(jié)但不完整。
更主要的是,清談崇尚簡約,使得成書材料本身就是短小不完整的,因而《世說新語》的敘事也就只能是情節(jié)不全了。正如劉應登所說:“蓋于時諸公專以一言半句為終身之目,未若后來人士俯焉下筆,始定名價。臨川善述,更自高簡有法?!盵5]P931
2.清談崇尚機敏
清談之重心本在談論,無論是具體的人物品鑒還是探討抽象的玄理,都離不開談論。對于兩
晉名士來說,能言善辯較之長于著述更為重要,清談水平的高下往往決定一個人的聲望地位。著名的“三語掾”即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阮修憑借善言而被王衍看重辟為官了(《文學》)。而清談水平的高下,固然與思辨能力相關,同時也取決于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特別是應變能力。清談辯論,主題可以事先確定,但進程是無法預設的,辯論場面情況瞬息萬變,高明的辯論者必須根據(jù)對方具體的辯辭進行有針對性的應答。這需要清談家們有敏捷的思維,所以清談崇尚機敏。據(jù)考證,清談有廣狹二義,“狹義之清談,即是談玄;廣義之清談,則是名士間的雅談?!盵6]P103談玄即析理,這“理中之談”需要機敏,如《文學》:
衛(wèi)王介總角時,問樂令“夢”,樂云“是想。”衛(wèi)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
對“夢”成因的探討,面對衛(wèi)王介的問,樂令的回答既是學識豐富的展現(xiàn),又是思維敏捷的表現(xiàn)。雅談非析理,這“理外雅談”是純以機敏取勝,并無深邃哲理。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睍x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見<言語>)
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fā)早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彌茂?!?見<言語>)
這兩則故事中的主人公鄧艾、顧悅,都是借某種非同一般之物自況,于辯解中使自己處于優(yōu)越位置,記載的重點在于表現(xiàn)說話者的機智,能變不利為有利,化被動為主動。
因為清談崇尚機敏,所以作為“名士教科書”——即教人如何清談的《世說新語》,記載的重點自然就是體現(xiàn)清談者機智的片言只語,追求妙語驚人,雋語迷人,美語悅?cè)?。把敘述的焦點集中在了人物機智閃現(xiàn)的瞬間,自然地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故事人物的字號仕宦、鄉(xiāng)里籍貫,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曲折等就可以模糊甚而忽略了。以上所引鄧艾、顧悅二人之故事,就重在二人的“對曰”,至于發(fā)生的時間,人物背景,故事情節(jié)等都沒有記述。再如《排調(diào)》:
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這則故事發(fā)生在西晉滅吳之后,是吳國國君孫皓被送到洛陽與晉武帝會面的情景。對于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劉義慶沒有記述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地點,對有關的歷史背景、事件過程也沒有描寫,只記載了二人的一問一答。從二人問答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孫皓的不卑不亢和聰明機智。
3.清談崇尚韻趣
如前述,清談有廣狹二義。狹義之談玄雖本產(chǎn)生于探求玄理的動機,但在“共談析理”的同時也追求玄遠,即有余意有韻味。而廣義之雅談原非析理釋疑,其所追求,不過興之所至,娛心而已。因此,妙語雋言,傳聞軼事,只要趣味盎然,富于韻致,便可成為談資,廣播人口。這自然也影響到《世說新語》敘事策略:注重韻趣,不重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故事人物的姓氏字號籍貫仕宦、情節(jié)完整曲折等這些在史傳文學中常見的要素,甚至情節(jié)的嘎然而止反而更能形成韻味:
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見<言語>)
諸人是誰?不知道,想必是當時名士。諸人贊嘆謝尚聰慧如顏回,本發(fā)自真心,然而謝尚卻以“坐無尼父(孔子)”鄙薄諸人。諸人是何反應?謝鯤會不會責罵自己的兒子?凡此種種也一概不說,讀者完全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對這不完整的情節(jié)進行這樣或那樣的填補?!妒勒f新語》這種淡化故事時間,淡化人物背景和省略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方式,乍一看似乎“漏洞百出”,然而細細品味,卻發(fā)現(xiàn)這些跳躍性強的“空白”有著無窮的韻味。
(二)清談的內(nèi)容也影響了《世說新語》的敘述方式。
清談“本是產(chǎn)生于探求玄理的動機”[7]P192,其玄理“多以《易》《老》《莊》所謂‘三玄’為本而加以衍暢?!盵2]P125在這些玄理的探討中有有無之辨、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等多個重要命題,其中有些命題影響了《世說新語》的敘述方式。
1.玄學命題中的有無之辯影響了《世說新語》的敘述方式
湯用彤說:“玄學者,辨有無之學也”[8]P98,“有無之辨”是清談的主要內(nèi)容。玄學的核心思想是“貴無”。老子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jīng)》四十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二章),可見老子的思想是“以無為本”。魏晉清談家在“有無之辨”中大多繼承了老子這一思想,《晉書·王衍傳》曰:“魏晉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边@段話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世界以無為本,二是無是萬物生成之源。“以無為本,有生于無”的思想給藝術帶來影響,就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時廣泛“留空”:繪畫中留“飛白”,書法上用“枯筆”,文學創(chuàng)作追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能省就省,“沒有省略就沒有藝術,藝術的質(zhì)量不僅在于它挑選了什么,而且也在于它沒有挑選什么”[9]P82。
《世說新語》的敘述方式,不排除也受到了這一玄學思想的影響。因為以無為本,有生于無,所以《世說新語》敘述時不僅可以略去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故事人物的字號、籍貫、仕宦等背景,而且對故事情節(jié)——甚至是關鍵情節(jié)也可以淡化簡略。只有削枝除蔓,才能留下更多的“空白”,才能讓讀者從這“空白”中去體悟其中無盡的意趣。如《文學》:
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shù)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牛鼻,人當穿卿頰!”
故事寫孫盛與殷浩的一次辯論。卿中,雖有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細節(jié)刻畫,但細細品味,也有諸多省略。一是故事發(fā)生雖有地點而無時間,二是故事人物沒有相關的背景介紹,三是有一定情節(jié)而不完整,故事在二人惱羞成怒的對罵中就結(jié)束了,辯論孰勝孰敗?不知道。二人對罵,左右有何反應?會不會來勸架?也不得而知。但其中韻味恰是這些省略形成的,讀者可以展開想象自己去補充?!白鳛橐粋€小說家,你不必‘填滿’整個銀幕,小說家的歡悅就在于可以在每一頁每一行中留下空白”[10]P133。
2.玄學命題中的言意之辨也影響了《世說新語》的敘述方式
言意之辨也是清談主要內(nèi)容之一,它討論的是言辭和意旨之間的關系。對于這個問題,當時有三種不同的意見:言不盡意論、得意忘言論和言盡意論。其中言不盡意論對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重大。
言不盡意論早在戰(zhàn)國時就已經(jīng)提出來了?!兑捉?jīng).系辭上》曰“: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魏晉時期,言不盡意論十分流行,歐陽建《言盡意論》即曰“: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由來尚矣。至乎通才達識,咸以為然。”在《三國志·魏志·荀傳》注引何劭《荀粲傳》中有一段荀粲的關于言不盡意論的言論“:蓋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舉也。今稱立象以盡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辭焉以盡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則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蘊而不出矣。”荀粲在這里提出“意外”、“象外”之說,認為意內(nèi)、象內(nèi)可盡言,意外、象外不可盡言,實已把言不盡意的道理講得很深入了。
言不盡意論影響到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啟示人們在創(chuàng)作時,思維方式要突破語言文字、具體物象的限制,對于處于細枝末節(jié)的表層的語言不要過多關注。繁復的敘事,細膩的描寫并不是達意的最佳手段,反之簡約、甚至省略說不定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世說新語》而言,這種影響具體就表現(xiàn)在風格上追求玄遠,敘述上追求簡約。因為《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名士趣聞軼事的書,目的在于展示魏晉士人的精神風貌,教人如何清談,所以故事發(fā)生的準確時間地點,相關人物的背景資料,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都顯得不是那么重要。它并不具有獨立的價值,它可以模糊化、虛化、甚而沒有??档抡f過:“模糊觀念要比明晰觀念更富有表現(xiàn)力”[11]P115,讀者可以從這些模糊甚而是沒有的要素中自己去揣摩、品味其中的深意。如《任誕》:
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于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蔽耐踉?“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故事主要反映的是阮籍不拘禮法的任誕精神,只要能傳達出這個意就行了。故事時間模糊,“遭母喪”是一個以死表時間的模糊方式,具體是哪年哪月哪日?不知道,也不重要。阮籍在“喪母”期間仍進酒肉,說明他不拘禮法,“遭母喪”這一模糊的時間要比任何具體的時間都有穿透力。另外,故事情節(jié)也不完整。事情起于何曾發(fā)難質(zhì)問,但文王作答后,何曾是何反應?不知道,沒有情節(jié)敘寫,不過讀者可以從“無”中自己去揣摩。
三
綜上所述,《世說新語》簡約的敘事方式,是受到了當時清談時風的影響的,這是“敘事策略上的一個創(chuàng)變”[12]P26。
[1]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3]陳寅恪.文學論文選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魯 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A].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5]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
[6]張海明.玄妙之境[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湯用彤學術論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0]轉(zhuǎn)自羅 綱.敘事學導論[A].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1]康德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2]劉 強.對歷史真實的沖淡與對藝術真實的強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4).
On the Influence of Qingtai in Wei-Jin Dynasty on Narrative of Shi Shuo Xinyu
Pu RiCai
(Department of Chinese,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Shi shuo xinyu is a anthology compiling the old stories,compared with the old text,its narrative in a story happened on the narration of time unclear,the background,the story characters is not complete,etc.The article thinks that works on the fitness Qingtai in the Wei-Jin Dynasty narrative features of formation,and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rom advocate contracted, advocating alert,advocating rhyme of fitness value orientation and whether the cause of the cause and such talk propositional cont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hi Shuo Xinyu;Qingtai in the Wei-Jin Dynasty;narrative;influence
I206.2
A
1673-8861(2010)02-0041-05
2009-12-14
蒲日材(1972-),男,漢族,廣西岑溪市人,賀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
本文是賀州學院科研項目“<世說新語>與魏晉士人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08ky0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