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拔牙后并發(fā)頜面部多個間隙感染時有發(fā)生,由于齲病、牙周病、智齒冠周炎均為臨床常見病,故牙源性感染途經(jīng)是頜面間隙感染的主要來源。
我院于2003年7月以來因拔牙引起的頜面間隙感染50例。年齡 19~ 50歲 ,平均 32歲 ,病程 2~ 6周,其中智齒冠周炎28例,眶下間隙感染4例,咬肌間隙感染6例,翼下頜間隙感染5例 ,頰間隙感染 7例。
局部癥狀,患側拔牙區(qū)脹痛不適,進食咀嚼吞咽開口活動時疼痛加重,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局部呈自發(fā)性跳痛,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口腔不潔,出現(xiàn)口臭、腫脹、牙齦袋處溢膿,頜面部膿腫形成,皮膚紅腫,觸痛明顯。
采用全身抗炎治療,膿腫切開引流,膿腫沖洗,拔牙創(chuàng)刮治術,瘺道刮治術。
治愈46例,頜面間隙感染癥狀消失,4例患者伴有面頰瘺,需擇期切除瘺道,刮盡肉芽,縫合面部皮膚瘺口。
拔牙合并頜面間隙感染,主要是由于局部消毒不嚴格,機體抵抗力下降,或急性炎癥期拔牙造成的,拔牙前后未能及時給予大量抗生素控制炎癥,以致炎癥擴散頜面部各間隙。治療方面要從全身治療及局部治療兩方面進行,全身治療:給予大量抗菌素,必要時輸血,補液對于嚴重感染的病例,常用的有人工冬眠、激素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治療,局部治療沖洗;清除齦袋內壞死組織膿液,局部冷敷,膿腫形成后應早期切開引流,可根據(jù)間隙感染的特點,行口內、口外切口。切開前應行穿刺抽吸,反復穿刺雖未見膿液,也應早期切開可達到排膿減壓作用。切開引流時應注意面部主要的血管神經(jīng),避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