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如
(通城縣人民醫(yī)院兒科,湖北通城 437400)
我科從 2006年使用第 4代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使用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現(xiàn)將使用中常見的問題及處理方法總結如下。
我們應用的對象年齡在 1天至 12歲,總計380例;其中男 180例,女 200例。穿刺失敗 15例,占 3.9%;套管針阻塞 20例,占 5.3%;套管針脫落 30例,占 7.9%;局部滲漏腫脹 14例,占 3.7%;并發(fā)靜脈炎 30例,占 7.9%;成功 281例,占73.9%,其中一次成功 280例,占 73.9%。
本組 15例,主要包括 4種情況:①血管選擇不當,1例為選擇血管彎曲不直,加上送套管時動作過猛,捅破血管;2例所選血管太細,導致套管送入困難。②見回血后針柄固定不當,致使針尖退出血管,此類情況有 3例。③針尖進入血管后立即見大量回血,隨即停針,此時外套管尚在血管外,此時退出鋼針送外套管,導致套管在血管外卷曲而不能進入血管,此類情況有 6例。④有 3例是由于穿刺前未松動外套管,致使鋼針退出時將外套管一起帶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敗。
留置針穿刺成功后用 3M膠貼固定。本組 30例,其中 8例是由于肝素帽固定不牢,患兒在睡眠中翻身時被被褥撕脫;12例由于看護不當,患兒自行抓脫;另有 10例是患兒頭部大量分泌油脂汗液,使附貼失去粘性,導致套管針脫出。
本組 20例,護士在穿刺時因血管過細或過滑,沒有把握,而造成送管時間過長,加之該患兒血液為高凝狀態(tài),最終導致穿刺成功后發(fā)現(xiàn)套管針已被回血阻塞。14例是對較小嬰兒封管時因擔心推入過多肝素針管液對患兒不利而致針封管液注入量不足,造成回血阻塞套管;另有 6例是由于封管技術不當造成套管阻塞。
本組患兒 14例,均為留置針使用 3~5天后出現(xiàn)局部滲漏、腫脹,均不明顯,且回血較好,但患兒多訴局部疼痛,部分伴有輸液速度減慢。
本組患兒沿靜脈方向出現(xiàn)發(fā)紅、疼痛、腫脹、發(fā)熱,其發(fā)生與藥物刺激,導管的機械刺激,無菌操作不當,反復穿刺,液體的溫度等許多原因有關。
(1)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技術難度較大,無菌要求嚴格。因此,護士應熟練掌握普通靜脈穿刺。在操作前護士應保持鎮(zhèn)定,合理選擇粗、直、彈性好的血管,對于粗大充盈的血管,在見回血后應順血管再進入少許,然后再送入套管。第 4代留置針操作時,見回血后則應用食指和中指固定針蕊,用拇指直接將外套管輕輕推入血管。送入外套管時動作應緩慢輕柔,以免穿破血管。
(2)留置針穿刺成功后應合理固定。3M膠貼應均勻粘貼在針翼兩側,肝素帽部位應加強看護,避免撕脫;對于煩躁好動的小兒需加強看護,尤其是在藍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兒,可用紗布將手包裹成拳頭并略加固定,使其不會在哭鬧中抓落留置針;對于油汗較多的小兒,除了加長膠布固定外,必要時可用小繃帶沿留置針環(huán)行包裹頭部,以免脫落。
(3)護士對每一位患兒的病情都應該了解,對于因病情導致靜脈血粘稠度濃縮,處于高凝狀態(tài)的患兒應盡量選擇表淺粗直的血管,如患兒血管實在太差,我們盡量不用留置針。對于 3歲以下的小兒一般采用稀釋肝素 5~10U/ml或生理鹽水3~5ml封管,一方面不影響患兒的凝血機制,一方面可注入較多量的封管液以保證封管成功。
(4)已有局部腫脹的患兒應控制滴速,加強觀察,若腫脹明顯伴疼痛者應拔除套管針,抬高患肢或頭部,促進局部吸收。值得注意的是:頭部留置針在套管時推注宜緩慢,以免造成一些較細的小血管破裂。
(5)為了避免靜脈炎的發(fā)生,必須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穿刺點必須徹底消毒,輸入刺激性強的藥物,要注意配伍時的濃度、輸液的速度和溫度,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穿刺時盡量避開關節(jié),牢固固定。若發(fā)現(xiàn)沿靜脈走向出現(xiàn)紅、腫、熱、痛或蒼白狀分支,均應停止輸液,拔除套管針,局部用 50%的硫酸鎂濕敷。一般經濕敷,24h內癥狀基本都能消失。
(6)留置針穿刺成功后標明時間和日期,一般維持 3~4天,超過時間家屬不更換,家屬在護理記錄單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