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威,張榮升
(牡丹江師范學院英語教育系,黑龍江牡丹江157012)
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對立
——《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婦婚姻悲劇的重新闡釋
丁 威,張榮升
(牡丹江師范學院英語教育系,黑龍江牡丹江157012)
到燈塔去;雙性同體;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以“雙性同體”理論為切入點,通過對拉姆齊夫婦婚姻悲劇的分析,揭露了男權社會傳統(tǒng)婚姻中以拉姆齊夫婦為代表的單一男性氣質和單一女性氣質的對立,進而揭示伍爾夫在《到燈塔去》這一作品所表現(xiàn)的深層內涵,即對男女兩極對立的傳統(tǒng)婚姻關系的否定和對“雙性同體”這一完美和諧人格的追求。
弗吉尼亞·伍爾夫不僅是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還是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先驅。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在散文中,愛情和婚姻關系都是伍爾夫十分關注的內容??偟膩碚f,她對傳統(tǒng)婚姻關系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針對傳統(tǒng)婚姻中普遍存在的單一男性氣質和單一女性氣質的對立,她提出了理想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與人格——“雙性同體”。伍爾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一不融入“雙性同體”的意識,掌握這一理論對我們理解其作品至關重要。
“雙性同體”又譯為“雌雄同體”,其英文書寫形式為“Androgyny”,在生物學上指同一個體身上既有成熟的雌性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在心理上,指同一個體既有明顯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顯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強悍和溫柔、果斷與細致等性格?!半p性同體”是人類文化的產(chǎn)物,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在雕塑和神話中,雙性同體神作為創(chuàng)世神和人祖之神的情景相當普遍。在原始思維和意識中,“雙性同體”對應著人類處于無性意識的階段,代表了人類精神上最初的渾然完整的圣潔狀態(tài)。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假說:男人和女人曾為一體,后來被宙斯分成兩半,因此他們出生后都要尋找另一半來獲得完整。實際上,這一假說正源自“雙性同體”思想。在本世紀初弗洛伊德通過對男人和女人的觀察得出如下結論:“對人類而言,純粹的男性或者純粹的女性無論是在心理學的意義上還是在生物學的意義上都是找不到的。相反,每個人都表現(xiàn)出自己所屬性別的特征與異性特征的混合?!盵1]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人的雙性傾向。他認為人的情感和心態(tài)總是同時兼有兩性傾向的。男人心理中有女性的一面即阿尼瑪(Ani2 ma);女人心理中有男性的一面即阿尼姆斯(Animus),這種異性特征保證了兩性之間的協(xié)調和理解。但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將“雙性同體”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維機制并作為文學批評的一般標準,還是從伍爾夫開始的。在《一間自己的屋子》里,伍爾夫探討了“雙性同體”思想,她認為:“在我們之中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钫?最適宜的境況就是這兩個力量在一起和諧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時候。若是男人,他腦子里女性那部分一定影響,而一個女人也一定和她里面的男性有來往?!挥性谶@種融合的時候,腦子才變得非常肥沃而能充分運用所有的功能?!盵2]
根據(jù)“雙性同體”理論,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是人性中固有的品格,在每一個健全完整的人身上應該是相互融合,和諧共存的。因此,如果兩者對立,或者其中一方走向極端肯定是不圓滿的。代表傳統(tǒng)婚姻的拉姆齊夫婦看似婚姻美滿、幸福,但是卻隱含著悲劇,其原因正在于違背了“雙性同體”原則而導致各自處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一端,集中體現(xiàn)了單一男性氣質和單一女性氣質的對立。這種對立使他們兩人被隔絕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彼此不能理解,無法溝通。代表單一男性氣質的拉姆齊先生是男性理性與客觀世界的化身。他崇尚理性和事實而沒有給女性氣質留下一絲一毫的位置。因此在為人處事上顯得呆板,不近人情甚至到了否定人性、壓制情感的地步。相比之下,代表單一女性氣質的拉姆齊夫人則是一位通情達理,溫柔體貼的“房中天使”。但由于她完全壓抑了自身的男性氣質,導致了能力無處發(fā)揮,而出現(xiàn)心理失衡和扭曲,進而形成了畸形的控制欲,成為阻礙家人和諧相處、不能實現(xiàn)完整和諧的雙性同體人格的負面力量。
在伍爾夫的筆下,單一男性氣質的消極方面受到了無情的揭露。單一男性氣質和單一女性氣質的對立導致了社會分工的不同,男人有事業(yè)屬于社會,往往把事業(yè)看得高于一切,功名心過重,患得患失;女性沒有工作屬于家庭,她們的自由發(fā)展受到嚴重壓抑。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往往崇尚理性和事實否認感情、感覺、直覺和非理性的重要性;而這種過分強調單一的男性氣質又必然會導致男性的孤獨和隔閡。作為傳統(tǒng)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齊夫婦不得不承受社會強加于他們的種種社會規(guī)范,承襲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角色:拉姆齊先生外出工作、養(yǎng)家糊口;夫人主持家務、相夫教子。外出工作的拉姆齊先生為社會壓力所迫,終日憂心忡忡,擔心在事業(yè)上不可能到達期望的高度而成為男性世界的失敗者。因此,他時時需要確信自己處于生活的中心,具有不可忽略的社會地位。他需要同情,需要別人肯定他的天才,需要把他心靈的貧乏空虛化為充實富饒。拉姆齊夫人便成了他的男性“自我哀憐癖”的天然安慰者。每當這時,拉姆齊夫人就要以她歡快的笑聲,泰然自若的神態(tài)和充沛的精力,給他以安慰和支持,使他恢復元氣、獲得新生。在小兒子詹姆斯的眼里,父母之間是一種索取和給予的關系。下面一段極具象征意義的描寫足以說明問題:拉姆齊夫人“振作起精神,半轉過身子,似乎努力想站起身來,同時猛地向空中噴射出一陣精力的雨露,一股水霧,整個人頓時顯得神采奕奕、生氣勃勃、好象她全部的精力正在化為力量,燃燒著、發(fā)出光芒……那個注定缺乏生命力的男性深深投入到這種豐美的生命力的噴泉和水霧之中,像一只空虛的、光禿禿銅壺嘴?!盵3]
《到燈塔去》中有大量關于拉姆齊夫人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描寫。夫人的慈愛與細心以及孩子們對她的依戀譜成一曲祥和的樂章,盡顯天倫之樂。而拉姆齊先生的出現(xiàn)卻似乎總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以至常在孩子心中激起極端的反感情緒?!罢材匪褂憛捤叩剿麄兏皝?……他討厭他打擾他們;……干擾了他與母親單純而美好的關系?!盵3]為什么同為雙親之一的父親與母親帶給孩子的感受卻如此不同呢?拉姆齊先生是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男性家長,是單一男性氣質的代表,男性理性的化身。他所崇尚的是理性和邏輯,他說的事實永遠都是事實,他不會弄虛作假,也從不歪曲事實。他從不會把一句刺耳的話說得婉轉一點,去敷衍討好他人,更不用說自己的孩子們。然而,正是由于他否認感情,感覺、直覺和非理性的重要性,片面強調單一男性氣質而沒有給女性氣質留下一絲一毫的位置,注定了他高高在上的地位以及與孩子們的隔閡。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小說開始時他對于去燈塔的態(tài)度了。當小兒子吵著第二天要去燈塔時,拉姆齊夫人出于愛子之情說:“行啊,如果明天天氣好,當然沒有問題”,[3]雖然知道明天很可能晴不了,拉姆齊夫人仍以母性的慈愛給兒子一個希望與安慰。而認為理性和事實高于一切的拉姆齊先生完全不考慮孩子的心情,粗暴地斷言:“明天天氣不會好?!盵3]在夫人看來,如此不近人情地追求真理,如此恣意、如此殘忍地撕碎禮儀的薄面紗是對人類體面的極為恐怖的踐踏。拉姆齊夫人代表著一種女性不同的心智結構,那是一種她的丈夫所缺少的細致的情感、溫柔的同情心和敏銳的直覺。因此試圖以女性的溫柔、情感去體會、滿足孩子的愿望。而對拉姆齊先生而言,尊重事實、堅持原則要比不讓孩子失望更為重要。他不能容忍妻子對孩子的安慰:“她的話不可理喻到了極點,這種愚頑的婦人之見激怒了他?!贿`背事實,讓他的孩子抱著完全渺茫的希望。這實際上是在說謊。他氣得在臺階上跺腳,罵道:“真該死!”[3]作為單一男性氣質的代表,拉姆齊先生善于用理性和邏輯來解釋和處理世上的一切事情。他不僅以這樣的態(tài)度研究學問,而且在處理人際交往、家庭關系上也是堅持原則、尊重事實,因此他的態(tài)度非常固執(zhí),甚至到了否定人性、壓制情感的地步。
在日常生活中,過分強調單一的男性氣質導致了男性的孤獨和異化。社會和生活也由于極度的理性而變得冰冷,失去了溫情與和諧。拉姆齊夫人主持的宴會最初就遭受到這種極端單一男性氣質的威脅。晚宴上,那些自視甚高的男性們無聊地分散而坐,互不攀談。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而導致彼此產(chǎn)生了隔膜,難于溝通。拉姆齊先生冥思苦想;塔斯萊感到自己不受歡迎;科學家威廉·班克斯寧愿呆在家里。他們都各自坐著,似乎什么也沒有融合在一起。相互談話,交流思想,創(chuàng)造氣氛的努力都依賴于拉姆齊夫人,伍爾夫在這里強調了女性氣質的作用。實際上,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兩者并無高低、貴賤之分而應該是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女性氣質的魅力也是推動生活和世界運轉的力量。拉姆齊夫人正是以她的女性氣質消解了男性的冷酷、孤獨、焦慮、彷徨和虛無,使他們內心充滿溫暖、和諧和柔情。
與拉姆齊先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拉姆齊夫人。她是典型的單一女性氣質的代表,扮演著“房中天使”的角色。根據(jù)“雙性同體”理論,男女兩性都存在與自身性別相異的一面,“要想使人格和諧平衡,就心須允許男性人格中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的男性方面在個人的意識和行為中得到展現(xiàn)?!盵4]然而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自由發(fā)展受到嚴重壓抑,她們的要求受到極端的壓制和扭曲。作為家庭主婦的拉姆齊夫人與周圍的男性相比,既沒有事業(yè),又沒有高深的學問,只能扮演著男性社會為她規(guī)定的唯一角色-“房中天使”。但拉姆齊夫人的能力遠不限于家庭,她渴望在男人統(tǒng)治的社會里有所作為,然而在男權社會中,無論女性內心的愿望有多么強烈,她都不可能獨立的去掌握自己的世界、追求自己的未來,而只能通過丈夫、孩子和家庭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種種跡象表明,伍爾夫對拉姆齊夫人所代表的這種“房中天使”式人物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在《女性的職業(yè)》中,她的立場最為堅定:“當我寫評論時,”房中天使“常常出現(xiàn)于我的筆和紙之間,她是如此地打擾我、浪費我的時間,而且還折磨我,以致我最后把她殺死了。”[5]作為傳統(tǒng)女性象征的拉姆齊夫人,正是由于完全壓抑了自身的男性氣質,能力無處發(fā)揮,進而轉變?yōu)榛蔚目刂朴?家人和賓朋無不受她的負面影響。拉姆齊夫人的這種畸形的控制欲首先體現(xiàn)在她的丈夫身上。長期以來,拉姆齊先生在妻子的光彩中早已顯得黯淡無光。他完全生活在妻子的翼護之下,縱然才華橫溢,成就卓越,但在情感世界里他只是依附于妻子的寄生蟲,貪婪地向她乞求贊揚,以確定自己的才華和價值以“使他恢復理性,使他由貧瘠變?yōu)樨S沃?!盵3]作為眾人的情感中心,拉姆齊夫人既是庇護者,也是控制者。拉姆齊夫人對丈夫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極其寬容,她甚至縱容、維護丈夫的專制與暴政。這種泛濫的愛使拉姆齊先生上癮并導致了其對妻子無限的依賴性。正是由于拉姆齊夫人對丈夫的縱容,培養(yǎng)甚至是教唆,以個人為中心的拉姆齊先生在感情上拒絕付出,他與別人的交流只能是單向的,即他索取而別人付出。因此他與別人,包括與自己的孩子們之間,很難建立一種雙向的理解和融和關系,以致于他與孩子們的關系日益生硬和疏遠?!袄俘R夫人的美和保護使人不想走開?!盵6]而這也正是她所希望的:所有人都在精神上依賴她,都圍在她身邊,由她來安排他們的生活。對于孩子,拉姆齊夫人的情感是復雜的:一方面,她不希望小詹姆斯長大,可以免受生活的苦難;另一方面,她的母性支配欲希望他永遠為自己所有并希望孩子們永遠愛她,永遠需要她的保護。對于其他男性,她就像一只伸出翅膀保護一窩雛雞的老母雞,“把所有的男性都攏在她的庇護之下”。[3]但在眾人皆醉時,莉莉卻看到了拉姆齊夫人的另一面:她的盛氣凌人之處。拉姆齊夫人對班克斯表示關心時,有一大段獨白:“拉姆齊夫人可憐他。她似乎在說:可憐的威廉·班克斯?!鋵嵾@不是真的,這種失誤產(chǎn)生于她的本能,產(chǎn)生于她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別人的需要。其實他絲毫也不值得可憐。他有自己的工作?!盵3]具有獨立精神的莉莉看到了拉姆齊夫人利他主義后面自私的一面,特別是當想到拉姆齊夫人帶著毫不動搖的冷靜態(tài)度,硬要自作主張地把她完全無法理解的命運強加于她,她幾乎歇斯底里地大笑起來。
“深受父權制文化毒害的女性會自覺地將男性對她們的要求變成她們對自己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使她們安心于自己的奴隸地位,而且還會充當她們壓迫者的同盟,成為壓迫其她婦女的一股勢力。”[7]拉姆齊夫人的悲劇正在于此,她自己不僅完全接受男權思想,甘做男性的附庸,而且還扮演了男權的維護者并將之施加給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成為其他女性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絆腳石。其實,她的女兒們從小就產(chǎn)生了與其截然不同的念頭,都不愿像母親那樣因終日操持家務,照料男人而迷失自我?!八呐畠浩蒸敗⒛舷:土_斯把腦袋從盤子上抬起,卻只能在心里玩味一些叛逆的念頭,一些她們醞釀已久的、要過一種與她截然不同的生活的念頭;也許,是在巴黎;一種比較奔放的生活;不用總是照料這些或那些男人;因為,她們每個人的腦海里默默懷疑那種儒雅殷勤和騎士風度,那個英國銀行和印度帝國,以及那些婚紗和戴戒指的手指?!盵3]雖然有這種強烈的反叛念頭,她們卻只敢在心里玩味,不敢表露出來。因為拉姆齊夫人是不允許她的孩子們有邪思異想的,在她眼里,孩子們只能按她的思想模式去發(fā)展。明塔深受拉姆齊夫人的影響,并在拉姆齊夫人的撮合下與保羅結婚,最終證明是不幸福的。莉莉選擇獨身,逃避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拉姆齊夫人。文中伍爾夫也對拉姆齊夫人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這一切都是拉姆齊夫人造成的。如今她死了,可是莉莉還在,四十四歲的人了,還在虛度光陰,一事無成,……這些都是拉姆齊夫人的過錯?!盵3]其實,莉莉并非沒有追求者,班克斯就一直對她情有獨衷,但她卻未接受。生活在拉姆齊夫人的身邊,親眼看到夫人是如何的終日操勞,為家庭、為丈夫、為孩子,完全喪失了自己,最后“卻沒有給自己留下半點軀殼以便認清自己,”[3]莉莉感到了婚姻的恐怖。在這種負面影響下,莉莉拼命地壓抑自身的女性氣質,壓抑對愛的渴望,并不停地對自己說:“不管怎樣,我不需要結婚,謝天謝地:我不需要經(jīng)歷那種墮落?!盵3]然而,逃離了婚姻束縛的莉莉并未獲得心靈上的平靜,而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此時她唯一的寄托就是繪畫,希望自己的藝術作品獲得成功。但是無論怎樣努力,她的畫都不能令自己和別人滿意。另外,她還被認為鐵石心腸,沒有女性的豐富情感。她自己也自嘲說:“我不是一個真女人,我只是一個別扭、古怪的老處女。[3]這反映出女性在自我解放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個問題:新的自我是否一定要喪失女性氣質?答案是否定的。伍爾夫堅信最美好的人性應是個人內部男性成分與女性成分的完美融合,理想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雙性因素的和諧配合,任何純粹的,單一的男性或女性,都是致命的。而莉莉正是由于受拉姆齊夫人的負面影響而走向了夫人的反面:完全壓抑了其自身的女性氣質而無法畫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在男權社會中,這種兩性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婚姻模式夸大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之間的差異,抹殺了兩者之間的共性,從而導致了男女之間的一系列矛盾與沖突,已成為兩性之間的悲劇的根源。作為傳統(tǒng)婚姻代表的拉姆齊夫婦由于違背了“雙性同體”原則而各自處于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一端,不能實現(xiàn)完整和諧的人格,造成了婚姻悲劇。在小說的第二部分“時光流逝”中,作者輕描淡寫地把拉姆齊夫人的死一筆帶過,充分體現(xiàn)出她對拉姆齊夫人的漠視。為此,有評論家認為:“在《到燈塔去》中,作者犯了弒母罪?!盵8]只有這樣,拉姆齊先生和孩子們才能完成燈塔之行,莉莉才能描繪出心中理想的畫面。小說第三部分“燈塔”展示了單一男性氣質和單一女性氣質沖突的結束。伍爾夫在小說中找到了實現(xiàn)完美和諧人格的途徑-雙性同體。在小說的最后,到燈塔去已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航行,它更象征著實現(xiàn)伍爾夫所推崇的雙性同體這一完整和諧人格之旅。抵達燈塔一刻,拉姆齊先生仰望燈塔,豁然開朗:人們不僅需要理性,而且更需要溫情和理解。此時,他克服了最初的單一男性氣質,與子女消除了隔閡,與妻子的精神合為一體。他找到了以前只有妻子才具有的女性氣質,并與自身的男性氣質相融合,達到了雙性同體這一和諧的人格。拉姆齊夫婦的小兒子詹姆斯的性格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雙性同體這一思想。小說結尾處詹姆斯認識到存在兩個不同的燈塔:他童年時和媽媽一起看到的銀色蒙蒙、在夜空中眨著黃色眼睛的燈塔和他長大后陪父親去燈塔時所看到的堅硬挺拔、四周被海水沖刷得發(fā)白的燈塔。他懂得了從父母兩種人生經(jīng)驗角度看待生活,思想更為成熟了。在小說最后,莉莉最終形成了完整和諧的“雙性同體”人格。莉莉性格走向成熟、走向完整的標志是成功地完成繪畫。按照伍爾夫的觀點,只有同時具備男女兩性氣質的人才能取得藝術上的成就。在贊美拉姆奇先生的鞋時,莉莉領悟到女性氣質的重要作用,最終展現(xiàn)了其一直無法外露的同情心,釋放了女性氣質,并與男性氣質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雙性同體人格的建立。當拉姆奇先生一行人登上燈塔時,莉莉在畫布上描繪出多年來一直未能捕捉到的景象:象征著女性陰柔美的蝴蝶翅膀和象征著男性扎實感的鋼筋結構這兩種力量相融合,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這才是莉莉理想的畫面。
綜上所述,通過對“雙性同體”理論的研究,筆者認為,與其說《到燈塔去》是一部對拉姆齊夫婦婚姻的贊歌,倒不如說它是作者有意讓讀者對男權社會單一男性氣質和單一女性氣質對立的傳統(tǒng)婚姻模式進行的再思考,再認識,甚至將之擯棄。伍爾夫堅信最美好的人性應是個人內部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的完美融合,即完整和諧的“雙性同體”,而對這一完美和諧人格的追求更構筑了《到燈塔去》的深層內涵。盡管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二十一世紀,但由于千百年來父權社會性別體系的作用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女性至今仍遭受著各種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半p性同體”思想對突破性別二元對立對人心靈的羈絆,促進完整人格的形成,實現(xiàn)男女兩性平等交流、和諧共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雙性同體”思想所強調的和諧對解決由文化、種族、宗教差異所導致的各種沖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弗洛伊德1性欲三論[M]1趙蕾,宋景堂譯1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1
[2] 弗吉尼亞·伍爾夫著1一間自己的屋子[M]1王還譯1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1
[3] 弗吉尼亞·伍爾夫1到燈塔去[M]1馬愛農(nóng)譯1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1
[4] 霍爾等1榮格心理學入門[M]1馮川譯1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1
[5] Virginia Woolf:The Death of the Mother and Other Essays[C]1 New York:Harcou rt,Brace and Company,Inc,19421
[6] Lilienfeld,Jane1The Decep tiveness of Beauty:Mother Love and Mother Hate1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 se[C]1Ed1Harold Bloom1New York:Chelsea Hou se Publisher,19871
[7] 張巖冰1女權主義文論[M]1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
[8] Clare Hanson:Virginia Woo lf[M]1Macmillan Press,Ltd,19941
Opposition between Ma sculin ity and Fem in in ity——An Interp retation of the Tragic Marriage between Mr1 and Mrs1Ram say in To the Lighthouse
D INGWei,ZHANG Rong2sheng
(English Education Department,Mudanjiang NormalUniversity,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0,China)
To the Lighthouse;Androgyny;Masculinity;Fem ini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ndrogyny theory,the thesis analyzed the tragedy ofMr1and Mrs Ram say’smar2 riage and expo sed the state of opposition between sole2masculinity and sole2femininity in a male2dominated society rep resented by Mr1and Mrs1Ram say respectively1Moreover,it disclosed the deep meaning embodied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namely,the denialof traditionalmarriage characterized by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two sexes and the pursuitof the Androgyny,the perfect and harmonious state of personality1
I10614
A
167322804(2010)0220188204
20092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