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紅(吉林省白城市教育學院,吉林白城,137000)
在主題教研中與教師共同成長
——吉林省大安市基地教研工作的思考
王麗紅(吉林省白城市教育學院,吉林白城,137000)
建立一種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開放的教學研究機制,是學校發(fā)展和教師成長的現(xiàn)實要求,是深化課改的方向和重點。2008年初,大安市創(chuàng)建了“基地主題教研”的教研方式,共同地、有計劃地研究解決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實現(xiàn)了教研觀念的轉變和教研方式的變革。
教學研究機制;大安市;主題教研
主題教研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在解決自己教學問題過程中促進自我提高、發(fā)展的一種教研活動和方式,是從教研的角度來研究廣大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問題。
為了扎實有效地開展主題教研活動,2008年初,大安市以文件的形式下發(fā)了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的指導意見,并舉辦了領導、教師層面的主題教研活動培訓班,中小教部的全體教研員又到德惠市觀摩了在那里舉行的全省的主題教研活動,力爭在活動之前,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所謂主題式教研活動,就是教師、教研組、基地校把平常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經(jīng)過整理、歸納、提煉,篩選出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的問題,轉化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研究的課題;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來統(tǒng)帥每個教師的教研活動,把課題鑲嵌到教研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從而形成教師之間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教研活動機制和模式。
建立以學科教研為單位的主題教研機制,引領基地校的教研活動,探索教師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為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促進教師共同成長,從而實現(xiàn)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的目標。
發(fā)現(xiàn)主題——實施——深入研究——解決問題。
積小改為大改,以小題換大題;化大題為小題,破小題通大題。形式:借科研的形式,裝教研的內(nèi)容,教研與科研有機結合。
主題教研的優(yōu)勢:一個教研主題,將學科所有教師連接在一起,在主題教研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向前的拉力。使多數(shù)教師由被動向主動轉變,調(diào)動教師發(fā)展的內(nèi)在驅動力。激活了教師內(nèi)在的研究潛能,提高教師教研意識、科研能力的效果,實現(xiàn)促進學校整體教師素質提高的目的。有了主題,就自然促使教研目的明確,教師承擔的任務明確,研究方向明確。由于將大題分解成一個個小題,難度降低,教師容易操作。從小處做突破口,也容易把握,容易出成果。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就得加強自己的學習,查找資料,閱讀書報,教師之間就得相互借鑒、交流,往往在完成一個分題的過程中,教師就自然地走向了專業(yè)化成長的道路。
教研主題來源于教學實際,把常規(guī)教學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上報到基地、教研領導組,再由教研員和領導組的成員,對帶有普遍性的教學問題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梳理分類和提煉,從“課程知識、一般教學法、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法”等幾個方面來確定研究的主題,再依據(jù)本片中各校的實際情況把教研主題分解成分題,這是一個復雜的“提煉與回歸”的過程,也是賦于“教學問題”生命力的過程。這樣便實現(xiàn)了“教研課題化,課題教研化”使教研與教學融為一體。
這個環(huán)節(jié)要做到全體教師參與分題研究。主題為分題提供理論支持,又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又要引領分題研究;分題是教研主題行走的足,它行走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這樣就為行動研究提供了有效性。如大安市太山片以“古詩教學模式的研究”為例,在研究過程中以課例研究為載體,課前、課中、課后任務明確:課前在充分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基地校所有同年組同學科的教師集思廣益,形成最佳的教學方案;課中聽課,每名聽課教師各有側重,觀察預設中所預想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上落實的怎么樣,是否生成了新的問題,新的問題是怎樣隨機處理的;課后的任務是進行反思,聽課教師對自己在聽課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行交流,研討形成新的認識,對新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制定新的方案再具體實施,最后形成古詩教學模式,全片教師在實踐中進行嘗試與運用。由于主題教研將全學科教師連結起來,一個學科教研組就形成了一個教研群體,便于教師之間合作、探究,容易形成良好的教研風氣、學術氛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對主題研究的情況和成果每年總結一次,每個分題的研究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年,但不能一刀切,要看實效。同時要通過搭建展示平臺,注重成果和沉淀運用與推廣。如某一片的某一主題在某一階段研究以后,教師要將實踐解剖中積累教與學的原始資料,在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案例分析、優(yōu)質課錄相、經(jīng)驗論文”等個性化的形式彰顯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這樣設計與要求,引導教師走上一條用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各片在這一模式的引領下,衍生出“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如何進行循環(huán)備課”、“如何引領學生合作、交流”等具有各片特色的研究方法,不斷破解教學難題。教師們在主題教研中成長很快。主題教研,使研培基地的教研活動主題明確,為教師的成長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使基地各校教師的研討、交流有了共同的話題;有利于基地優(yōu)勢互補,改進基地教研活動形式,提高教研水平,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主題教研要想做到有效地開展,教研部門必須做到“研培一體、按需服務”。具體工作程序是“收集問題——提煉問題——分解主題——按需送教——以師帶徒——搭建平臺——總結推廣”。
學校主題教研,是主題教研的最基本單位,基地主題教研是本片主題教研問題的發(fā)生地,更是各片教研員協(xié)調(diào)、引領、聯(lián)系及主題教研活動的主陣地。學期初由包片教研員審定本片主題教研計劃,協(xié)同本片教研的問題提煉主題,設計分題。教研員有計劃地參與、指導本片主題教研活動,各科教研員相互勾通,相互協(xié)作,遵循“按需服務”的原則。主要服務項目有“課題培訓,專題研討,現(xiàn)場備課等”。各科教研員深入到基地校不僅是聯(lián)系、協(xié)調(diào)、引領、指導,更要檢查和評價主題教研的開展情況,切實幫助教師解決在主題教研中遇到的難題,幫助領導和教師克服為難情緒,逐步促進主題教研健康發(fā)展、形成習慣,推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充分挖掘和收集利用各種有效信息進行交流。一是面對面進行同學科內(nèi)、校內(nèi)和校際教師之間的研討交流;二是教研員與基地校的教師依據(jù)主題進行個體或群體之間的交流;三是把各片基地教研活動過程中的有效信息收集上來,在進修學校的教研網(wǎng)上與全市教師進行交流;四是學科教研員根據(jù)教研的實際情況每月至少有一篇文章在進修學校的教研網(wǎng)上與全市教師們交流;五是通過教苑新語進行廣泛的交流。沒有交流就沒有進步,通過交流促進資源共享。僅2008年大安市開展了主題各異的活動86次,從年初到現(xiàn)在,教研員在網(wǎng)上發(fā)表文章的積極性相當高。領導論壇28篇、聯(lián)片教研7篇、主題教研132篇、教師培訓9篇、教苑新語8篇、LARC項目21篇,總訪問量達到37429人次(截止5月8日),網(wǎng)上的交流實現(xiàn)了廣泛、快捷、收效大的效果。教師們在思維互動中傾聽,在交流與互動中生成教學靈性,在展示中提升,在探討問題與解決策略中形成有價值的新見解,不斷進步、提高,促進了主題研究的引深和主題教研經(jīng)驗的豐厚與形成,成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催化劑。
2007年和2008年大安市新分配了兩批小大專畢業(yè)生和2008年競聘上崗的本科生,這些新教師分布在大安市農(nóng)村的各個學校,雖然進行了集中培訓、考核,他們?nèi)鄙俳虒W實際經(jīng)驗。為使這批教師盡快適應教學的需要,經(jīng)過研究決定采取以師帶徒的方式,每名教研員至少帶5名新教師,并且在2009年4月16日舉行了師帶徒儀式,師徒之間簽訂了《協(xié)議書》,并且要按協(xié)議書的各項指標雙方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現(xiàn)在師徒已按計劃開展工作。2009年5月22日,吉林教育電視臺對師帶徒的做法進行了宣傳報道。新教師-適應型教師-經(jīng)驗型教師-研究型教師是教師成長的歷程,以師帶徒的活動能盡快縮短他們成長的周期,早日成為研究型教師。
問題——實踐——反思——再實踐,是教師成為專業(yè)化教師的有效方法。工作中大安市真切地感受到:以自我更新為取向的個人學習體制和協(xié)作共享的聯(lián)片學習機制及有機融合的“基地主題教研”,解決了“教學與教研相融”的問題,教研促進教學,實現(xiàn)了“研培一體”,為大安市中小學教師開辟了一條寬廣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陽光之路。
[1] 李元昌.主題教研促進教師發(fā)展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1).
[2] 門秀萍.有效上課[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9.
[3] 馬麗娟.有效教學和諧課堂—初中歷史[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4] 申繼亮.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教師發(fā)展之路[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 劉暢.在研究中前行—教師自主發(fā)展行動研究紀實[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張行濤.主題帶動—四位一體[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Growth Together With Teachers in the Them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The Though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n Da An city in Ji Lin Province
WANG Li-hong
With the overall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2003,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also will appear.Only with curriculum experts,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was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se problems.We need to stimulate and activate the enthusiasm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 and frontline teachers.Therefor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ystem that corresponds to the new curriculu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echanism that is multiple and open are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and the growth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echanism;Da An;them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G642
A
王麗紅(1968-),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中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