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杰
(天津外國語學院應用外語教學中心,天津300270)
從語氣隱喻視角看學術語篇的對話性
王瑞杰
(天津外國語學院應用外語教學中心,天津300270)
語氣隱喻是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語氣隱喻的策略有語氣類型轉移和人際投射。人際投射使隱性的言語功能主觀地或客觀地顯性化。由此語氣隱喻可以增強話語人際意義的對話性。
語氣隱喻;人際投射;對話性
第一,語氣類型轉移是語氣隱喻的策略之一。常見的語氣類型轉移,如“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please?”這樣的提問式(或疑問語氣)來表述“please pall me the salt”這樣的祈使語氣。對這種現象的一種解釋是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即有話不直說而要出于禮貌的考慮。當然我們在這里不難看出說話者把責任直接地、明確地歸給受話者,加強了談話雙方的互動性,或者說對話性。
第二,人際投射是語氣隱喻的策略之二。言語功能一般是通過隱性形式來表達的,從隱性到顯性的轉換主要是通過人際投射來完成的。投射也是信息打包(information packaging)的一個形式。這種隱喻策略是借助指稱說話者的I和受話者的you作為投射者(projector),或者以虛指的they(people), it等把“人際評價(interpersonal assessment)從詞組升級到小句,即把簡單小句中的一個副詞詞組或介詞短語轉換為復雜句中的一個投射小句”
主觀化人際投射總是把說話者I或受話者you作為投射者(projector),把投射的信息作為獨立存在的命題。其效果是說話人或聽話人明確對判斷或斷言負責,即“保持一定距離”,用以投射原有的建議或命題,從而增強了投射者與所投射的命題(即另外的潛在聲音)的對話性??陀^化人際投射是把建議或命題打包為一個群體或團體的普遍聲音,以提高所打包信息的不可否定性、客觀性。在日常的會話交流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說話者為了使自己的話語顯得主觀或者客觀,分別采取主觀化人際投射和客觀化人際投射。
“對話性(dialogism)指話語或語篇中存在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的聲音,它們形成同意和反對、肯定和補充、問和答等關系”。因此,對話性指話語中存在的兩個以上的聲音的相互作用。語氣隱喻擴展了言語功能系統(tǒng),而言語功能系統(tǒng)的擴展增加了交際者在對話中用以商討的意義潛勢。也就是說,語氣隱喻為說話者表達自己的命題提供了選擇性。不論在日常交流和書面交流中,說話者(或作者)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都不可避免地和潛在的其他聲音產生互動。這種互動的結果便是話語或文本的對話性,比如:
(1)Personally speaking,I don’t think this is a workable project.
這是一個以說話者“I”作為投射者的主觀投射, Personally speaking,I don’t think突顯了被投射句的主觀性,即它使隱性的主觀化命題顯性化。
這種常見的信息打包方式是這種信息由隱性變?yōu)轱@性的有效手段。好像告訴聽話者,“這是我個人的觀點,我個人對此命題的真實性負責”。以此投射的命題歸屬于說話者本人。而且說話者還在該投射句前加入一個表述personally speaking,也就表明,作者認為或許可能有另外不同意自己的聲音存在。通過這種聲音之間的互動,說話者擴大了命題的開放性或對話性。
即使是顯性的客觀表達也體現了聲音的多重性,增大了語篇的對話性。例如:
(2)It is reported…
It is said that…
在這樣的新聞中常見表達結構是顯性客觀的人際投射的典型用法。說話者(報道者)用一種看似普遍的觀點投射命題,以提高信息的可信性以增強說服力。但這種看似客觀的投射只是表達了一種“聲音”,其命題并非絕對真理,只是多元社會價值和多元聲音之一,這種“聲音”的存在為語篇的對話性提供了理據,奠定了基礎。
在Grice的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充斥著大量人際投射,僅在導入部分就有七處人際投射,這大大加強了命題和建議的對話性和文本的對話性。下面就從人際投射和語氣類型轉移角度分析文中體現的不同聲音的對話性。
一是顯性主觀化建議:…at least some of what I shall call the formal devices——…
二是顯性主觀化命題:…,and the indefinite2 ness of these concepts is not only objectionable in itself but also leaves open the way to metaphysics——We cannot be certain that none of these natu2 ral language expressions is metaphysically‘load2 ed’.
三是顯性客觀化命題:Some logicians may at some time have wanted to claim that there are in fact no such divergences;…
從上述的具體列舉例子看,改文中顯性主觀化建議占人際投射的絕大多數;顯性客觀命題,需要注意的是兩處顯性客觀命題處于文章的開頭處,這也為接下來的顯性主觀建議的陳述奠定了基礎。我們可以看出,后面的顯性主觀投射正是針對這兩處顯性客觀命題提出的。這體現作者與其他不同聲音的一種對話性。
由此,從對這篇論文導入部分人際投射的分析,不難看出 Grice在面對傳統(tǒng)觀念的巨大壓力面前,為了使自己的觀點讓別人接受,或至少使自己的“聲音”成為多種聲音的一種,而采用人際隱喻的策略來委婉地闡釋自己的觀點。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論文中闡述觀點時大量運用shall,can,must,may等情態(tài)主題使文本觀點的對話性更強。李戰(zhàn)子曾對10篇研究生學期論文中多聲性進行過考察。她的考察項目包括:情態(tài)助詞,顯性的言語歸屬標志,隱形的言語歸屬標志,主觀情態(tài),客觀情態(tài),分級等[3](P117))。筆者以為將學術論文中的人際投射和李戰(zhàn)子的考察學術多聲性所考察的項目結合起來更能體現某一論文的多聲性特點,因為通過不同人際投射類型的比例及分布特點,我們能更好地分析論文中作者是如何協(xié)商自己與其他的命題和建議的。即在一特定論文中作者側重于闡述自己的命題還是側重給出自己的建議以及他們是如何被給出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作者對其他聲音的立場和對自己聲音的自信度。
在文中,首先闡釋了語氣隱喻的策略及語氣隱喻增強話語或文本對話性的功能。重點分析了人際投射這種語氣隱喻的實現策略。然后運用語氣隱喻的功能理論分析了Grice的論文Logic and Conver2 sation,試探討了人際投射是如何體現學術論文的對話性的。筆者認為考察學術對話性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角度是人際隱喻。
[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Edward Arnold,1994.
[3]李戰(zhàn)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責任編輯 袁麗華 E2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374,ebook=374
H314
A
1673-1395(2010)02-0136-02
2010201220
王瑞杰(1982—),男,河南安陽人,助教,主要從事語篇分析、功能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