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杰,王紅巧
(河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論二語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
郭麗杰,王紅巧
(河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在目的語學習過程中,母語負遷移客觀存在。論文回顧了遷移的相關(guān)理論,分析了語音、詞匯和語用三個層面的負遷移,提出了母語負遷移在教學上的啟示。
母語;目的語;遷移;英語教學
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對目的語的影響不容置疑。其中,母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規(guī)則經(jīng)常會不自覺地遷移到目的語學習中,這種語言遷移對外語學習是干擾還是促進?研究母語負遷移的對比分析理論認為,如果母語的某種特征同目的語類似或完全一致時,在學習中就會出現(xiàn)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母語對目的語學習會起到促進作用;相反,如果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點不相對應(yīng)時,或者兩種語言的對應(yīng)結(jié)構(gòu)有差異,則會產(chǎn)生負遷移(干擾)(negative transfer),從而影響外語學習,對學習者掌握目的語造成困難。
因此研究并引導學習者注意母語遷移且掌握相應(yīng)的處理方法,對從事外語教學的人來說尤為重要。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結(jié)合學生英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母語負遷移實例,從語音、詞匯和語用三個方面分析母語對英語學習的干擾作用,并嘗試提出如何減少母語負遷移的若干建議。
“遷移”是一個心理學術(shù)語,是指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產(chǎn)生的影響這一現(xiàn)象。其中,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學習者把母語的語言特點遷移到二語上。主要分兩種: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能促進第二語言的習得,而負遷移則起阻礙或干擾作用,負遷移理論始于20世紀5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國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家和語言教育家拉羅(Robert Lado),他在《跨文化語言學》一書中指出,在第二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廣泛地依賴掌握的母語,并經(jīng)常把母語中的語言形成、意義和母語相聯(lián)系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去。母語的學習習慣可能有助于“第二語言習慣”的習得,也可能阻礙它。目標語與母語越相似,學習起來越容易,反之兩者差異越大,學習起來越困難。普遍認為二語習得的障礙和錯誤主要來自于母語的干擾(負遷移)。外語語言學習者對兩種語言相似和相異點的敏銳意識能促進外語學習,這是由于母語先知結(jié)構(gòu)的類推作用,如果對兩種語言的差異所知甚少,會不自覺地回歸母語的言語習慣,阻礙第二語言的學習。下面筆者將從幾方面比較漢語與英語的差異,并凸顯學習者的漢語學習習慣對第二語言(英語)的干擾作用(負遷移)。
漢語和英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英語屬印歐語系,兩種語言的文化傳統(tǒng)及語言特征都迥然相異。
1.語音層面的負遷移
PulayBurt和Krashen發(fā)現(xiàn)遷移對語音的影響超過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兩者音素體系差別較大,幾乎沒有發(fā)音完全一樣的音素,有些音素雖類似,其發(fā)音部位卻亦有些微差別,容易導致母語負遷移。而學生受學漢語影響,常用漢語音素去發(fā)英語音素的音,如:把think [θi?k]讀成sink[si?k],把blow[bl?u]讀成below[bil?u]。其次,英語常以輔音結(jié)尾,而漢語常以元音結(jié)尾,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時往往受漢語的影響,在英語單詞的詞尾加元音,如Work[w?:k]讀成[w?:k?],blind[blaind]讀成[blaind?]。
2.詞匯層面的負遷移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準確掌握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對英語學習至關(guān)重要。英語中有著豐富的詞匯,單詞的含義、習慣搭配、語體、文體色彩、曲折變化等對中國學生來說,不是輕松就能達成之事。他們在學習英語單詞過程中,常常孤立地根據(jù)漢語的意思去認識英語單詞,認為每個英語單詞都能在漢語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詞匯,從而形成單詞學習時的負遷移。如他們將“看”與英語的“l(fā)ook”從字面上對應(yīng)起來,“看電視”說成“l(fā)ook at the TV”(Watch TV)。“看醫(yī)生”說成“Look at a doctor”(see a doctor),就犯了選詞的錯誤。另外,有些單詞還有有無生命性之分,如own只能用來修飾有生命的個體,然而學生卻沒意識到這一點,以致寫出這樣的句子:It is a useful desk which owns a computer.其正確表達應(yīng)該是It is a useful desk on which a computer is placed.英語名詞跟漢語不同,有單復數(shù)的變化,多數(shù)初學者常忽略這一點。如把“我們一周上四節(jié)英語課”說成“We have four english class in one week.”其中class應(yīng)有復數(shù)變化classes。
3.語用層面的負遷移
中英兩種文化在價值觀念、交際習慣、禮貌原則等都存在巨大差異。在漢語中認為恰當?shù)脑掝},如健康狀況、婚姻狀況、年齡、收入等,在英語中如果都詢問對方,則有干涉別人隱私的嫌疑。其次受到贊揚時,中國人習慣給予否定回答以表示謙虛有禮貌,而西方人則以“Thank you”的應(yīng)答欣然接受。如“Your English is wonderful.”“No,No,my English is still poor.”看到這個句子,很容易斷定它絕非出自本族語者之口。
通過以上對學生英語學習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的分析,可見英漢兩種語言存在巨大差異,而且漢語對英語習得的干擾作用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我們只有盡可能減少負遷移,決不可能消除它。從事語言教學的工作者可嘗試如下做法:
1.加強目的語(英語)的輸入和輸出
英語教師應(yīng)鼓勵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多接觸并使用目的語,增加英語文章和原版小說的閱讀量,并學會用英語進行思維,寫出地道的符合本族語者表達習慣的句子,減少漢語式英語的出現(xiàn),加深理解和積累英語語言知識及語篇模式。
2.全面的對比分析
Odlin認為,對比分析仍然是一種最有效的預測可能的干擾的方式,如果學習者能充分認識到潛在的干擾的話,就能避免出錯。教師可在課堂中適當列入雙語對比分析,使學生意識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包括語音、詞匯、句法、語用各方面,即母語對目的語習得的潛在干擾之處,學生就能有效地避免母語負遷移。此外,兩種文化及兩種文化影響下的思維模式的分析也很必要,中國學生長期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和熏陶,重視強調(diào)集體意識、直覺意識,擅長形象思維,而西方文化如同直線,注重抽象推理,擅長邏輯思維,強調(diào)個人價值。因此,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1]俞云根.英漢對比語言學[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4.
[2]陳玉.二語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0):143.
[3]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70-190.
G718.5
A
1673-0046(2010)7-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