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萍萍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漢語對英語的語音負遷移研究
崔萍萍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漢語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稱為負遷移。論文基于遷移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結(jié)合實證研究,分別從音素、重音、語調(diào)三方面分析了實驗結(jié)果并探討引起負遷移的原因,旨在幫助中國學生在英語語音學習中減少受漢語負遷移影響,進而獲得標準的英語語音。
漢語;負遷移;英語語音
英語學習通常從語音入手,正確的語音對語法、詞匯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在漫長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許多中國學生在語音學習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國學生常常會受到漢語影響,不自覺地把漢語的語音知識往英語里面套,拿漢語中相似的音素來代替英語中的某些音素,這樣就導致了錯誤的發(fā)音,在二語學習中表現(xiàn)為負遷移。
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已經(jīng)有不少學者研究過負遷移現(xiàn)象,但大多是從詞匯、語法等角度進行分析,很少有從音系、語音方面著手研究的。論文則是從語音角度,結(jié)合實證研究探討漢語負遷移現(xiàn)象。
第二語言習得指的是習得漢語之后的任何語言。要學習的語言通常指的是目標語或者是第二語言,第一語言稱為源語。
“遷移是指由于目標語和之前習得(或許掌握的不熟練)的語言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而產(chǎn)生的影響”。語言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指的是“因語際間的相似點產(chǎn)生的促進作用”,并且“導致一種語言的本族語使用者和非本族語使用者在行為上產(chǎn)生的一致性”。負遷移,又叫干擾,可能是“因語際的影響導致的錯誤、信息過量、信息不足、誤解和其他造成本族語使用者和非本族語使用者在行為上產(chǎn)生分歧的各種因素”。
1.實證研究介紹
為了探尋中國學生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漢語負遷移現(xiàn)象,論文進行了實證研究,包括兩個實驗:一是重音感知;二是語音產(chǎn)出。受試者是27名鄭州輕工業(yè)學院08級英語專業(yè)大一學生,實驗在第一學期期末于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外語系語音室進行。
(1)重音感知實驗
要求受試者聽10個單詞和一段包含10個句子的對話。
實驗一 (10個單詞): record,produce,argument,Canadian,creation,economy,economic,geographic,post office,phone book.
實驗二(對話):
A:Ilostmyhat.①
B:Whatkindofhat?②
A:Itwas arainhat.③
B:Whatcolorrainhat?④
A:Itwas awhitehat.⑤ Whiteplastic.⑥
B:Mmmm.There was awhite hatinthecar.⑦
A:Whichcar?⑧Where is the car?⑨
B:I’ve soldthe car.⑩
單詞只放一遍,對話放兩遍。放完之后,要求受試者劃出單詞重音和句子重音。該實驗目的在于檢測受試者對詞重音和句子重音的感知能力。
(2)語音產(chǎn)出實驗
要求受試者讀6個音素、10個單詞和3個短對話,并用電腦中cool edit軟件錄音。
實驗三 (6 個音素):[θ][∫][覺][t∫][r][au]
實驗四:(10個單詞):sometimes,museum,police,misprint,exercise,excellent,psychologist,philosophical,accumulator,absent-minded
實驗五:
(對話1):A:Are youreadinganEnglishnovel?
B:No,aChinese novel.
(對話2):A:WhatdidTomsaytoSally?
B:He was speakingtome.
(對話3):A:Doyoulike redroses orwhite roses?
B:Ofcourse,redroses.
以下單詞和句子用于語音產(chǎn)出實驗,用來測試受試者對語調(diào)的掌握程度。
實驗六:
(第1部分):
①Information坭
② She’s reallyagoodfriend,isn’tshe? 坭
She’s reallyagoodfriend,isn’tshe?坨
③Wouldyoulike acupoftea(坭)orcoffee(坨 )?
(第2部分):
①Yes.坨坭 Information
②Theyall speakEnglish,don’tthey?坭
Theyall speakEnglish,don’tthey? 坨
③ Will you go to the United States(坭)or Britain(坨)?
本實驗目的在于測試受試者在單詞重音、句子重音和語調(diào)方面的常見錯誤。
2.音素方面的負遷移
14 位受試者讀[θ][∫][覸]三個音素,13 位受試者讀[t∫][r][au]三個音素,其中一個人將[θ]讀為漢語中的“si”,一個將 [∫]讀為漢語中的“xi”,一個將[覸]讀為[ai],兩個人將 [t∫]讀為漢語中的“chi”,三個人將[r]讀為漢語中的“ri”,一個人將 [au]讀為漢語中的“ao”。
英語和漢語語音不完全對等。另外,英語有元音,漢語有韻母,但是二者在發(fā)音上有所不同。所以,一些中國學生習慣性用漢語中相似的音替代英語中的讀音。
至于輔音,英語和漢語也有區(qū)別,上面的實驗中,一些人在[θ][∫][t∫][r]四個音素上犯錯誤,大多是因為不了解英語中這些輔音的發(fā)音規(guī)則。
3.重音方面的負遷移
重音方面的負遷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詞重音和句子重音。由于漢語屬于音節(jié)計時語言,英語屬于重音計時語言。另外,漢語是音調(diào)語言而英語是語調(diào)語言,所以中國學生在掌握正確的語調(diào)上也有困難。這部分主要是針對中國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分析。
(1)單詞重音方面的負遷移
重音感知實驗分析:雙音節(jié)詞,多數(shù)犯錯是受詞性的干擾。三音節(jié)詞,14個受試者將“Canadian”的重音前移到第一個音節(jié)上,因為他們習慣了“Canada”的重音位置,所以下意識地將這種發(fā)音習慣套到“Canadian”上面;13個受試者將“creation”的重音前移到第一個音節(jié)上,因為他們誤將[kri]和[ei]兩個音節(jié)當作一個;8個受試者將“argument”的重音后置到最后一個音節(jié)上,因為他們對詞重音的感知能力比較差。四音節(jié)詞,8個受試者將“economy”的重音后置到第三個音節(jié)上,7個受試者將“economic”的重音前移到第二個音節(jié)上。他們極有可能是混淆了“economy”和“economic”的重音位置。6個受試者將“geographic”的重音前移到第二個音節(jié)上,很多人會把“geography”的重音模式套用到“geographic”上。
對于復合詞而言,2個受試者在“post office”上犯錯,都把重音放到了“office”上面;4個受試者將“phone book”的重音落到了“book”上。犯錯的受試者誤將后者當作重要信息了。
語音產(chǎn)出實驗中繼續(xù)討論了單詞重音問題,語音感知和語音產(chǎn)出密切相關。從詞重音角度看,在重音感知實驗和語音產(chǎn)出實驗中,錯誤極為相似。比如:在重音感知實驗中,很多受試者將三音節(jié)詞“argument”的重音后置到第三音節(jié)上。同樣,在語音產(chǎn)出實驗中,有些受試者將“exercise”的重音后置到第三音節(jié)上。對于復合詞,一些受試者分不清主重音和次重音從而在重音方面出現(xiàn)了錯誤。
(2)句子重音方面的負遷移
實驗二中,有陰影的詞是句子重音。在①中,14個受試者誤將“l(fā)ost”當作句子重音。在⑥中,5個受試者誤將“white”當作句子重音。在⑦中,2個受試者誤將“hat”當作句子重音。在⑧和⑨中,21個受試者把“which”和“where”當作句子重音,沒有一個人將“is”劃出來。
實驗五中,14個受試者朗讀對話1和對話2,對話1中,5個受試者誤將“novel”當作句子重音,對話2中,1個受試者誤將“Tom”當做句子重音。13個受試者朗讀對話3,其中,3人誤將“roses”當作句子重音。
4.語調(diào)方面的負遷移
實驗六中,14個受試者朗讀第一部分的單詞和句子,其中,7人將“information”的音調(diào)讀錯;3人將第二句讀成升調(diào)。1人將“tea”讀為降調(diào),3人將“coffee”讀為升調(diào)。
13個受試者朗讀第二部分的單詞和句子。7人將“yes”讀成升調(diào),6人將“information”讀為降調(diào)。2人均把第二句讀為降調(diào)。2人將“UnitedStates”讀為降調(diào),將“Britain”讀為升調(diào)。
英語中有很多語調(diào)模式,這些模式都攜帶了一定的情感意義,如疑問、陳述、驚喜、懷疑、諷刺、嘲笑等。語調(diào)不僅用來表達一定的態(tài)度、情感而且也在程度上做行區(qū)分為了使句子不產(chǎn)生歧義。
英語的語調(diào)分為以下幾個模式:降調(diào)、升調(diào)、升降調(diào)、降升調(diào)等。通常情況下,降調(diào)表示信息的完整性和確定性;升調(diào)(包括降升調(diào))表示共有的、公認的信息,并帶有不完整性、不確定性、質(zhì)疑的語氣;降升調(diào)表達猶豫、對比、決心、懷疑等情感。
很多中國學生對英語的音調(diào)不敏感,不知道何時何地使用升調(diào)或者降調(diào)。因此,在朗讀英語文章時,語調(diào)單一、缺乏變化,聽起來不自然。
這部分主要從元音和輔音兩大方面探尋中國學生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產(chǎn)生負遷移的原因。大致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英語中有些元音在漢語中不存在,比如前元音[覸]、[e]、中元音 [藜]、后元音[u:]、雙元音[ε藜]、[ai]、[u藜]等。在發(fā)音器官上,中國學生不知道正確的發(fā)音位置,因而習慣用漢語中類似的音來代替,比如英語中[藜]被發(fā)成漢語中的[e]。
(二)根據(jù)發(fā)音器官肌肉的緊張程度不同,英語中存在最小對立體。比如,[i:]和[i]、[u:]和[u],其中[i:][u:]是長元音,[i][u]是短元音。漢語中,沒有[i][u]這兩個音,所以中國學生可能會把[i]發(fā)成[i:],[u]發(fā)成[u:],比如把it讀作[i:t],pull讀作[pu:l]等。
(三)英語中的雙元音在發(fā)音時有一個明顯的滑音過程:從一個音滑向另一個音,并用一定的長度和程度。但漢語中的雙韻母不存在這樣的特點。當我們發(fā)漢語中的雙韻母時,嘴巴是放松的,也沒有滑音過程,比如,英語中的[ai]和漢語中ai的區(qū)別。中國學生常常忽略這一點,從而將[ai]發(fā)成漢語中 ai,[ei]發(fā)成 ei,[藜u]發(fā)成ou,[au]發(fā)成ao。
與此類似,輔音也可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一)英語中的一些輔音漢語中沒有。如鼻音[耷],摩擦音 [v]、[θ]、[d]、[蘩],塞擦音[t蘩]、[tr]和[dr]。中國學生常常用漢語中近似的音來代替,比如,用s代替[θ],用z代替 [奩],因此會把 think 讀作 [sink],sing 讀作[sin],thanks讀作 [sanks],father讀作 [fa:z藜],invite讀作[in'wait]等。
(二)英語中的輔音分為濁輔音和清輔音,區(qū)別在于發(fā)音時聲帶是否震動。但是,漢語中的聲母沒有這樣的區(qū)別,中國學生容易在這方面犯錯。
(三)漢語的聲母不存在像[p],[b],[t],[d],[k],[g]這樣的爆破音,中國學生喜歡把這些輔音延長,發(fā)成漢語中 p,b,t,d,k,g,聽起來像是加上了[藜]、[u]等元音。比如,將 splendid 讀作 [’sp藜lendid],將 rest讀作[rest藜],map讀作[map藜],shrick讀作[蘩I’rik]等。
除了這些加音現(xiàn)象外,中國學生還常常省音、吞音。這可能是因為英語中有輔音連綴的緣故。漢語中,沒有兩個聲母連在一起的情況,聲母常常出現(xiàn)在第一個音節(jié),后面接一個韻母;但英語中,輔音連綴既可以出現(xiàn)在第一個音節(jié),又可以出現(xiàn)在最后一個音節(jié),這或許是中國學生喜歡在輔音連綴后面加元音的原因了。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負遷移是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由于漢英兩種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不同,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時,受漢語負遷移的影響較大。因此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錯誤和問題。論文通過實證研究,從音素、重音、語調(diào)三方面分析了中國學生的漢語負遷移現(xiàn)象,并從元音、輔音兩方面探尋其原因。目的在于鼓勵中國學生關注負遷移現(xiàn)象,盡量免受其影響,也為其他學者研究語言遷移提供了一點線索和思路,便于作進一步深層次的研究。
[1]許天福,虞小梅,孫萬彪.現(xiàn)代英語語音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2]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H31
A
1673-0046(2010)10-0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