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姿,周日花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58)
教育實習中培養(yǎng)職前教師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易林姿,周日花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571158)
隨著教師專業(yè)運動的發(fā)展,反思似乎已越來越普遍地被認為是優(yōu)秀教學的標志,是教師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中的關鍵性要素,從而也是教師教育課程應該追求的目標。教師教育課程中培養(yǎng)職前教師反思能力和素質(zhì)具有可行性而且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教育實習。教育實習為職前教師提供了反思的平臺,他們在實踐中反思實踐,消化理論,形成了“理論——實踐”的教育生態(tài)循環(huán),使理論與實踐真正結(jié)合起來。
反思;教育實習;教師專業(yè)成長
早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教育界就興起了培養(yǎng)教師反思能力的教育熱潮,之后逐步波及到世界范圍內(nèi)的教師教育界。第一個對反思問題做了較系統(tǒng)論述的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9世紀30年代,杜威在《Howwe think》一書中對反思進行了定義,認為反思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復、嚴肅、執(zhí)著的沉思,并進一步解釋為“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jù)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jié)論,對其進行的主動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杜威還提出了反思的幾個步驟:識別問題、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分析和評估解決方案。反思能力是分析和評估問題并合理地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反思型實踐問題。Donald Schon是其中較有影響的一位,早在1983年,Schon就認為在行動中進行反思可以使從業(yè)者在實踐中變成研究者,并從固定的理論和技巧中解脫出來,構建一種新的適用特定情境的理論。同樣,Ross(1989)對反思做出了定義,認為反思是一種對教育事件的思考方式,其中涉及做出合理選擇和為做出的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20世紀80年代,反思思想傳到中國,熊川武(1999)、申繼亮(2003)等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充分肯定了反思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
這些研究均表明,反思似乎已越來越普遍地被認為是優(yōu)秀教學的標志,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因素,是教師成長和發(fā)展的第一步。波斯納更是提出了“教師成長=經(jīng)驗+反思”這樣的公式。當然,反思也是教師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在職前教師教育階段,培養(yǎng)教師的反思意識與反思能力也就是抓住了教師教育的關鍵。
在國外,專家們早就呼吁培養(yǎng)師范生的反思能力。杜威提出,師范教育大綱應該明確把培養(yǎng)批判反思能力作為主要部分,并且把反思能力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師范課程體系尤其是實習中,師范教育工作者必須運用各種方法和途徑激起師范生在批判的層面上進行反思??柛缛鸺{強調(diào),教師教育者們必須幫助未來的教師們在職前階段形成并擁有終身學習、研究教學的意愿,掌握反思、研究教學的能力,以及形成對他們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負起責任的使命感。歐亞內(nèi)進行了如何提高師范生反思教學的技巧研究,探討了教師教育者作為輔導者的作用,認為教師教育者可以有效地通過使用學生們的個人經(jīng)歷、對話以及小組和大組討論來幫助學生們在反思實踐中對他們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提高。凱利特和塞樂斯(Kellte&Sellars,1996)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小組反思可以鼓勵師范生挑戰(zhàn)現(xiàn)有理論以及他們關于教學的固有觀點,從而建立有關職業(yè)提高的合作模型,這將在他們的教學生涯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參亞·T·科利爾的研究表明:職前教師在反思性的發(fā)展上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1)大多數(shù)職前教師的反思都是反應性的,而非先于活動的預測性的。也就是,描述性和技術性的反思占據(jù)主導地位。(2)如果給予多重的多種反思機會,所有的職前教師至少能夠表現(xiàn)出兩種水平的反思:技術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3)如果給予反思性談話和寫作的機會,職前教師能夠?qū)ψ约旱南敕ê吞卣饔星逍训恼J識,并且能夠獲知自己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把握思想通過言行傳遞給他人。(4)職前教師在對臨床經(jīng)驗的認識上是主觀的,在某些教學特征上可能會表現(xiàn)出個人的偏見。在我國,韓剛等(2006)對職前教師的反思內(nèi)涵進行了探討,認為職前教師反思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為技術性,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實踐性、批判性和生活性。劉正偉(2003)從教育實習這個角度論述了對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朱小曼(1998)則從培養(yǎng)自我養(yǎng)成型教師的角度提到了師范生反思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另外,許健美(2001)則在她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培養(yǎng)師范生反思能力的方法,其中第一條就是要“在職前教師教育中延長教育實習時間,改變教育實習的具體運作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黃飛鶯(2002)也提出了培養(yǎng)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四個方法,其中就有讓學生參與實習以及研究工作;讓他們在見習、實習以及研究工作中撰寫日志,提高反思能力。由此可見,職前教師已經(jīng)具備反思的潛能和傾向,如果能夠提供合適的反思機會和反思環(huán)境,加之教師正確的引導,反思性是可以在職前教師身上得以發(fā)展的。那么,在職前培養(yǎng)階段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呢?從以上所有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及到教育實習或教學實踐。教育實習是發(fā)展學生反思能力的有利時期。我們的教師教育課程一定要重視這一點。
反思是以思想自身為對象進行的思考,但它來源于人本身的實踐活動。因此,反思的最終對象應該是個人的實踐活動。Russell&Munby(1991)提出,反思能力可以通過經(jīng)驗得到提高,實踐者需要實踐經(jīng)驗來進行反思。當然,反思不僅僅只是針對思想內(nèi)容本身,它同時還包括對思想的“前提”,即人們形成某種觀念的根據(jù)和原則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是深刻的,才能使反思者達到“澄明”的狀態(tài)。Zeichner&Tabachnik將反思的內(nèi)容分為四個方面:對專業(yè)知識的反思、對教學策略的反思、對學生的反思;對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的反思。也有人認為職前教師的反思對象和內(nèi)容是他們的個人經(jīng)歷、已有的教育教學理論以及實踐。有人將職前教師的反思劃分為引導性反應階段、改進性反思階段、發(fā)展性反思階段和評價性反思階段并且認為在這幾個階段中反思的內(nèi)容分別是對個人學習經(jīng)歷以及對他人的教學的反思、對自己的實驗教學的反思以及真正的課堂教學的反思,最后是對自己的教學理念的反思??梢钥吹?,他們所提出的反思內(nèi)容都包括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另外,帕亞雷(Pajares,1992)和理查森(Richardson,1996)以及威迪恩(Wideen,et al.,1998)更是用研究證明了師范生在進入高校以前已經(jīng)有了關于教學的信念,但真正對實踐進行反思,才更有利于其對教學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肖恩(Donald Schon),他特別重視行動中反思,并且認為,教師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發(fā)展,從實踐中學習如何成為教師,這是職業(yè)者的特征。Feng Song(1994)在其有關反思性英語教學的報告中也極力推薦在教師教育的各個階段都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特別是在教育實踐中。DongYuRen(1998)的研究也表明職前教師在實習中進行反思可以改變和提高其對學生,教學情景以及教學的理解。SindyKamFongLee&John Loughran(2000),研究證明延長教育實習時間可以進一步提高職前教師的反思能力,并且加深職前教師對教學的理解促進其專業(yè)發(fā)展。對于職前教師,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將他們反思的內(nèi)容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個人經(jīng)歷、教育教學理論以及教學實踐,其中教學實踐是職前教師反思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職前教師反思的主要途徑。教學實踐在我國教師教育課程中主要包括見習和實習兩個階段,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微格教學也成為職前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的一種新方式。但是微格教學缺乏真正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環(huán)境,而見習中,職前教師無法自己親身參與教學。職前教師真正進行教學實踐主要是在實習期間,因此,要發(fā)展職前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教育實習非常重要。
如果說重視實踐是教師教育的應然,實踐是教師反思素質(zhì)生成的一塊沃土,那么反思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職前教師,通過實踐和對實踐的反思,學習和獲得專業(yè)知識,從而加深對專業(yè)的理解和把握。職前教師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并不一定是他們的真正財富,對他們提高未來教育教學效能來說,最為重要的乃是實踐性知識,而實踐性知識只有通過自我實踐才能得到并且只有通過反思和訓練才能理解得更透徹、更深刻。Wallace(1991)認為“沒有反思的實踐是沒有價值的實踐”。Dongyuren(1998)研究表明,反思確實能夠促進職前教師對教學的理解,改善其教學實踐。反思的真正目的,在于通過對實踐活動的深刻考察提高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和自覺性。根據(jù)肖恩的研究,一個專業(yè)人員在工作中,并不是簡單地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種“在行動中反思”的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師范生獲得實踐性知識的有效途徑是教育實習。Berliner(1986)和Kagan(1992)的研究表明職前教師只有在實習中才真正開始關注學生。實習使職前教師不斷接觸到教學實際,接觸到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科關系的實質(zhì)。實習的過程中進行反思而后不斷地改進實踐,才能使實習達到應有的效果。同時也為職前教師提供了通過反思不斷檢驗、嘗試和修正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實踐來源,從而加深職前教師對學生和教學的理解。實踐為職前教師提供了反思的平臺,他們在實踐中反思實踐,消化理論,形成了“理論——實踐”的教育生態(tài)循環(huán),使理論與實踐真正結(jié)合起來。
教育實習中,職前教師真正走進課堂,面對學生,開始真正的教師教學實踐。通過真實的教學情景,職前教師開始與學生進行真實的接觸和交流,向在職教師學習與同伴教師展開討論并進行教學對比,甚至于開展行動研究進行著多方位的反思,從而更清楚地了解教學和自己的不足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形成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想辦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為以后在教學中進行反思、發(fā)展專業(yè)素質(zhì)做好了準備。針對教育實習的現(xiàn)實情況,在此階段中,如何提高職前教師反思能力和素質(zhì)?筆者認為前人提出的建議值得借鑒。
(一)教師教育計劃
延長教育時間,給了職前教師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他們可以接觸更多的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產(chǎn)生多種不同的觀點,能夠更好地完善自己對教學的觀點。教育實習中,教師教育者、所在學校的指導教師、領導及其他教師的指導與幫助能夠提高實習教師對教學實踐的反思和理解。
以小組形式進入同一學校,并定期開展反思討論,能夠大大地促進教師反思的能力,擴大其反思的范圍(Yu Ren Dong,1998;Sindy Kam Fong Lee&John Loughran,2000)。
(二)教師教育者
教師教育者首先需要竭力為職前教師提供反思的環(huán)境,以促進職前教師對教學實踐展開深入的反思。例如:事先要教會職前教師如何寫反思報告和日志,定期開展會議分享大家的思想,開展反思性對話。另外,要注意鼓勵職前教師對成功和不成功的課以及自己的困惑等都進行深入的反思。最后,在實習中,指導教師和教師教育者要引導職前教師關注學生,構建適宜的學習活動改善教學。
(三)職前教師
職前教師要以謙虛的態(tài)度向在校教師學習,爭取能走進在職教師的課堂進行觀察,然后反思對比,借鑒他人的教學長處,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
在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職前教師要爭取做到課前熟悉了解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采用適合的教學活動。這也是反思的一種形式。課堂中要敏銳觀察學生反應,及時反思并調(diào)整教學活動和教學安排。課后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理念,對于課上出現(xiàn)的問題要不斷地思考,并且勇于進行新的嘗試和試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最后,要多向指導教師請教,同伴教師之間要經(jīng)常性地開展集體反思。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饒從滿,王春光.反思型教師與教師教育運動初探[J].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86-92.
[3]韓剛,王蓉.理解職前外語教師的“反思性實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3):82-87.
[4]劉加霞,申繼亮.國外教學反思內(nèi)涵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5]王春光,張新貴.反思的價值取向與反思型教師的培養(yǎng)[J].比較教育研究,2006,(5).
G64
A
1673-0046(2010)10-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