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學系 李莫訑 楊智輝
老趙現年四十有余,幾個月前參加體檢,檢測出耐糖量偏高,十分接近糖尿病的診斷值,處于糖尿病邊緣。老趙的母親年事已高,前些年父親的病逝,給母親的打擊很大,老人家的身體一下子就垮了,行動不便。老趙的兒子還在求學階段,妻子微薄的工資只可以勉強糊口。全家人都靠著老趙的工作支撐。在得知自己可能患糖尿病后,老趙的精神一下子緊張起來,他害怕高額的醫(yī)藥費給家里再增加負擔,他害怕自己身體垮了,這個家就垮了。老趙藏起體檢報告,向家人隱瞞病情。他知道有一些食物會導致血糖升高,從而加劇糖尿病情的惡化,因此他拒絕食用各種有甜味的食品。炒菜不能加糖,水果一概不吃,漸漸地,他覺得米飯、饅頭這些主食都有甜味,也拒絕食用。家人的關心,常常引起他的反感與憤怒。老趙逐漸變得消瘦,憔悴,一個人時常常唉聲嘆氣,工作中也提不起精神……
專家點評:
中年期是人們從青年向老年的過渡時期,是個體人生經歷的一個重大轉折階段。一方面,中年期是個體事業(yè)、家庭、生活達到全面成熟的時期,特別是事業(yè)成功和社會影響達到頂峰。另一方面,社會發(fā)展變化迅速,工作競爭壓力加劇,父母的贍養(yǎng)、子女的教育等都成為中年期的壓力源。在心理門診中,30~50歲男性的壓力源,排首位的是工作與人際關系壓力,其次是經濟壓力、婚姻家庭壓力。除了這三座大山之外,中年人的健康體能衰退,對于失去健康的巨大憂患以及缺乏康復信心,也成為中年期主要的壓力源。
比如,病例中的老趙,他是家庭的重要支柱,責任感強烈,而體檢結果預示著他可能無法繼續(xù)履行這種責任,這嚴重打擊了他的自我評價體系,對疾病的恐懼,對家人的內疚等負性情緒接踵而來,出現了糖尿病患者的典型心理特征:緊張恐懼、焦慮煩躁、悲觀抑郁。
在我國,中年人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關于糖尿病病因的研究,除了遺傳、病毒、自身免疫、代謝因素之外,心理因素已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從心理學來看,心理因素是糖尿病患者的中介因素和誘發(fā)因子。特別是對中年患病者而言,加強心理調整,改變心理狀態(tài),達到心理適應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處方:
20世紀70年代,Raschke提出社會支持是指人們感受到的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支持。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支持是指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的總和,社會支持是一個系統(tǒng)的心理活動, 它涉及到行為、認知、情緒、精神等方方面面。對個體而言,最基本的社會支持來自于家庭。
研究發(fā)現,擁有良好家庭支持系統(tǒng)的糖尿病患者,其生活質量(包括與糖尿病飲食有關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明顯高于沒有家庭支持系統(tǒng)或支持系統(tǒng)欠缺的患者,而且家庭關系更為融合。對中年患者而言,他們面臨的壓力更多,家庭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更加重要。
相信家人,是獲得支持的第一步。病例中的老趙,在得知自己有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后,將體檢報告藏了起來,由于一個人承擔患病的痛苦,缺少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他變得焦慮煩躁,情緒易怒,緊張恐懼。他最初的心理愿望可能是害怕家人擔心,但他的行為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從相信家人做起,坦誠與信任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石。
糖尿病是常見的心身疾病之一,是一種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精神因素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fā)的糖和蛋白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雖然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合理用藥、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有助于改善病情,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
過度控制飲食是糖尿病預防的一大誤區(qū),我們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需要節(jié)制飲食,改變食品結構,合理膳食才是根本。有些過瘦的糖尿病病人甚至還要增加飲食的量,因為過瘦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時比胖還可怕。病例中的老趙就是走進了這樣一種心理誤區(qū),盲目認為任何甜味食品都會加重病情,因而拒絕食用,導致身體健康狀況惡化,影響了正常生活。對其進行心理方面的調理和誘導,能夠幫助他正確認識飲食與疾病治療的關系。
據調查,在糖尿病中年患病者人群里,心理致病因素中職業(yè)性心理緊張因素占61%,家庭性心理緊張因素占15%。面對經濟壓力、工作壓力、婚姻家庭壓力三大壓力源,采用適當的疏導方法不僅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同時,對疾病的治愈也有促進作用。
1.工作張弛有度。如果你被緊張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請把工作暫放,或者放慢一下,深呼吸幾次,短時間的輕松休息后,你會做得更好。
2.保證充足睡眠 合理安排作息。給身體充足的休息時間,這是高效工作的前提。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作息計劃,然后嚴格執(zhí)行自己制定的作息計劃,使生活、學習、工作都能規(guī)律地進行。
3.豐富業(yè)余生活 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生活情趣往往讓人心情舒暢,琴棋書畫、唱歌、運動等都能給人增添許多生活樂趣,調節(jié)生活節(jié)奏,從單調緊張的氛圍中擺脫出來。同時,通過業(yè)余生活也可以加強心理修養(yǎng),一些親近自然的活動,對舒緩心理壓力,調節(jié)身心健康有著重要作用。
4.壓力當前要準備充分。在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必然帶來高競爭性和高挑戰(zhàn)性,對于由此產生的影響要有足夠心理預期,以免臨時驚慌失措,加重負擔。
5.正確評價自己。中年人心理發(fā)育處于穩(wěn)定和成熟期,已形成較固定的人格模式,趨向高級社會性情感,創(chuàng)造力、判斷觀察和綜合分析能力達到成熟階段且思維能力日益完善和高效能化。這使得一些人的自我評價過高,常常定下高不可攀的目標,一旦自己無法達成,便對自我產生懷疑。其實,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培養(yǎng)自己寬廣豁達的胸懷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