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隨仁
(孝感學院 文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課改背景下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改革探索
王隨仁
(孝感學院 文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墩Z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忽視實踐教學等問題相當突出。我們必須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大力改革,以適應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問題 改革
從2001年至今,我國小學和初中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全面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開。在基礎教育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社會對高校的師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最能體現師范性的學科課程與教學論,面臨著全新的巨大挑戰(zhàn)。其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的必修課程,既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理論課程,又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實踐課程。與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的其他課程相比,它更具有培養(yǎng)學生語文教育能力、訓練學生語文教學技能的意義。因而,這門課程對于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成長為合格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具有更加關鍵的作用。為了積極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們必須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在不少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被公認為枯燥、乏味的課程,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門沒有用處的課程。學生對它的喜歡程度也往往較低。這主要是由于這門課的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應用理論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并舉是它的特點。這門學科的教學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和其他理論不同,它是直接指導中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一門應用理論科學。教師只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才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才是有用的理論。
然而,《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作為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與文學類課程相比,其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本來就差之甚遠,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學生。再加上有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變革,一味地滿堂灌,一味地用講授法單純地講授抽象、枯燥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很少聯系新課程語文教學的實際,很少運用案例教學、觀摩教學、學生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這就極易導致這門課的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使學生對它產生空洞、抽象、無味、無用的認識,因而沒有多少興趣聽講,更不可能有主動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后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各種新理念、新理論、新變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認識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還何談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呢?還何談培養(yǎng)學生必備的語文新課程教學能力呢?又何談這門課程的價值呢?
人們習慣的一種錯誤觀念是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單純定位為一門理論課程。而且,在高校教學中,所謂的“理論性”往往被過于強調且達到了一個極端的境地。因而,在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才會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而輕技能訓練、重教師講授而輕學生實踐的現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個實踐教學往往處于被嚴重忽視的境地。
因為對實踐教學的忽視,大多數高校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一直存在著“理論講授多,實踐訓練少”的問題。這門課的理論授課時間一般占3/4以上,實踐訓練時間不到1/4。在總課時有限的情況下,學生每周的課內教學技能訓練時間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課時。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大部分項目不能正常開展,倉促進行的一些訓練如設計教案、模擬試講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學生如何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呢?學生最基本的語文教學能力又從何而來呢?也就難怪不少學生在教育實習時甚至畢業(yè)后仍連最基本的口語表達、導入設計、提問設計、板書設計等能力都嚴重缺乏。
近年來,有部分高校開始重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教學,專門安排每周1—2課時來進行語文教學技能訓練。但是,因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至今只有理論教材,沒有規(guī)范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材,所以,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方法、項目、組織形式、程序、重點、評價等完全靠任課老師來設計、操作。這就很難保證《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實踐教學的科學性。一些教師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需要來組織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系統(tǒng)、細致、扎實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比如,不讓學生站上講臺進行朗讀、自由演講、講導入語、設計板書、提問等基礎訓練就直接開展說課訓練、試講課文訓練;不讓學生觀看語文新課程教學錄像、討論語文新課程教學案例就讓學生設計教案;訓練中缺乏教師必要的指導點評及師生討論交流,學生應付訓練而教師不作嚴格要求,等等。顯然,即使實踐教學有較充裕的時間,如果組織、實施不夠科學、扎實、嚴密,也會導致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學生的語文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針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要積極改革《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理論教學,在理論教學中把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做可以一舉兩得:首先,能夠使抽象的理論顯得更加具體、生動、易懂、有用,使學生樂于學習,促進學生學好理論;其次,因為課程與教學理論對中小學教學實踐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論教學又能夠為學生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奠定必要的基礎,所以,改革《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理論教學,也恰恰是搞好其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前提。我們在理論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沒有經歷小學、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他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一些模糊記憶中。在他們對語文新課程的教學實際沒有任何具體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況下,就直接讓他們去學習語文新課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論,理論就會顯得枯燥、空洞而難以消化,從而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所以,先讓學生對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實際有一定的具體感受、體會,再開始學習理論,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傳統(tǒng)的做法都是在學期中段或末段理論學習過半時才安排學生觀看教學錄像或到中小學課堂現場觀摩語文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改革理論課的教學計劃,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學生觀摩語文新課程教學錄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學、中學現場觀摩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第4周才開始啟動理論教學。當然,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一定要認真、投入地觀看,寫出比較詳盡的課堂實錄并保存好,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要求學生以后隨時把這些課堂實錄帶到理論課的課堂上。帶著觀看課堂教學實況的感受和經驗開始后面的理論學習,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動力。而且,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舉出那些觀摩教學中的實例來闡述抽象的理論,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學生討論一些實例,以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體會。這樣,理論將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無味。
當然,根據理論教學的實際需要,在學期中段或末段,教師還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觀摩教學錄像或觀摩現場教學的活動,并把觀摩和理論講授、探討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教學要突出兩大重點。一是語文新課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論、新變化,例如,反映語文新課程總體指導思想的四點課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語文課程性質觀,全新的語文課程目標觀,語文教學對話理念,個性化寫作理念,綜合性學習理論,語文新教材的巨大變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較強的語文教學設計方面的理論知識。因為前者對于學生從事語文新課程教學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不掌握這些新理論,了解這些新變化,無論學生具備多么優(yōu)秀的教學基本功,他們都無法成長為合格的新課程語文教師;而后者具備突出的實用價值,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教學設計 (包括教學過程的總體設計以及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設計如教學導入設計、提問設計、板書設計等)能力至關重要,而較強的語文教學設計能力正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重要教學能力之一。所以,教師要把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這兩大重點方面來精講細講,對其它內容則可以少講或略講。
“案例”一詞,英文中稱“case”,也叫個案、事例、事件,是指與教學有關的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內容、情節(jié)、過程和處理方法所進行的客觀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義出的事實”來代替,它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者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它為相互脫節(jié)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1]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理論教學中,教師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學,能給學生提供真實、具體、生動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并能幫助他們用理性思維去解決課堂教學的一些問題或者認識課堂教學的一些規(guī)律。通過分析案例,學生能夠學會提取案例中的理論成分來對照自己學到的相關的教學理論,有助于深化他們的理論修養(yǎng),而且能讓他們學會在設計教學過程的同時思考其合理性,從經驗上升到理論,培養(yǎng)他們教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
廣義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用文字記述的反映教學中一些具體情況包括經驗、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學案例,如方智范、趙志偉主編的《新課程語文教學案例評析》中的許多案例,文字記述的詳細的教學實錄,教學錄像,現場教學,教案,教師所了解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例,等等。這幾種案例都可以具體運用到《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案例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常見策略有:(1)呈現案例,解剖麻雀,內化理論(主要用于系統(tǒng)理論講授中);(2)呈現案例,展開討論,把握理論(主要用于個別理論探討中);(3)案例觀察,做聽課記錄,寫評課報告(主要用于觀摩教學中);(4)案例開路,啟發(fā)引導,學生學習設計(主要用于中小學語文教學設計教學中);(5)案例呈現,系統(tǒng)學習(主要用于學生試講前)。
我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不僅非常適合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而且能夠為這門課的實踐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是真正把這門課的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紐帶。
為改革學生總是由教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學習,教師可從這門課的理論中精選出一些重點專題,如“語文素養(yǎng)”觀、語文課程三維度目標、語文課程性質觀、對話教學理念等,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主學習,按學習小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討,最后在理論課的課堂上分小組匯報他們的研究成果,并且展開小組間的交流、討論。教師只做一個引導者、旁聽者、評點者。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是相互合作的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究者,也是實踐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把握那些重點理論,又有利于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教學理論研究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樂于合作等多種優(yōu)良品質。這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為了使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一定要精心組織、引導。而且,理論教學中要保證至少開展兩次這樣的活動,所占的理論課課時應在6課時左右。
為了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還必須轉變觀念,大力改革,強化《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的主要措施如下。
要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錯誤觀念,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實踐教學安排充足的課時。只有課時充足,學生才有時間進行多個項目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多次登上講臺,反復進行訓練,教學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證。要專門安排每周至少兩課時一共不少于36課時的實踐教學課時。同時在理論課的54個課時中,還要抽出約18個課時安排教學觀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學習匯報和討論等活動,使理論教學緊密聯系實踐。
要改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現在只有單本理論性教材的現狀,各??筛鶕陨淼膶嶋H情況,組織編寫一套實踐教學教材,可將其定名為 “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程”。當然也可以組織多所高校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家聯合編寫。兩套教材在內容上互補,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如理論性教材闡述的課程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性質、語文課程目標、語文教學設計、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知識,訓練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對應的具體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訓練內容。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就會較易理解,在進行技能訓練時也會因有案可依而就較易上手,既能保證完成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能夠促進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順利實施。
在實踐教學沒有教材無所憑依的情況下,教師自己要制定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明確其地位、指導思想、教學目標,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系統(tǒng)、科學地安排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項目和程序。訓練項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種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單項教學技能訓練及綜合性的模擬試講訓練;訓練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單項訓練到綜合訓練。例如,我們近幾年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項目和程序是這樣安排的:(1)學生課外練習普通話、粉筆字等教學基本功;(2)課文朗讀技能訓練;(3)自由演講訓練;(4)教學觀摩及評課;(5)語文課導入技能訓練;(6)語文課板書技能訓練;(7)語文課提問技能訓練;(8)語文課講解技能訓練;(9)學生課外進行教學設計訓練(編寫教案);(10)說課技能訓練;(11)模擬試講課文訓練(即教學實踐技能綜合訓練,最好采用微格訓練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項都是學生必須單獨登上講臺訓練的。這樣,學生在最后模擬試講時已經經歷過多次包含讀、寫、說、講的公開訓練,語文教學綜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會水到渠成了。
教師不僅要系統(tǒng)、科學地安排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項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實、嚴謹地組織每一次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把技能訓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這樣才能保證訓練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學生訓練前的指導工作。每一項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教師都要提前布置,給學生充分的課前準備、練習時間。并且,在布置訓練項目及任務的同時,教師要認真地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訓練指導,讓學生練習時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語文課導入技能訓練前,教師就要把導入設計的內涵、作用、要求與方法等要點進行指導,最好結合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導入案例使學生加深體會與理解。這樣,學生才可能設計出有吸引力、有創(chuàng)造力的導入語,導入訓練才可能有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學生訓練的課堂組織工作。在訓練課上,要求每一位訓練的學生要真正進入角色,認真投入地訓練。教師自己也要做一個全神貫注的觀眾,認真觀看每個學生的訓練。而且,教師還要組織好整個課堂,讓所有學生認真觀摩臺上學生的訓練,不能出現一人登臺認真訓練而其他學生在臺下漫不經心、各行其是的現象。教師要嚴格要求和認真組織,使教學技能訓練課堂成為一個氣氛莊重、熱烈、活躍的學生充分鍛煉自我、表演自我的舞臺。
再次,做好學生訓練后的點撥與評價工作。每名學生訓練之后,教師都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總結訓練的得失。教師一定要首先肯定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勵、稱贊學生訓練中的優(yōu)點,然后中肯地指出學生訓練中的不足。教師不能以過高的要求對待還未正式踏入講壇的學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讓每個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充滿信心,主動積極地參與,實踐教學活動才會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自己的訓練體會,并組織其他學生參與評價。每個學生訓練完之后,自己的體會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讓他們及時對自己的訓練進行評價,效果是真實、貼切的。而同學的評價往往更能從旁觀者的角度準確地指出一些亮點、優(yōu)點或缺點、問題,使訓練者容易接受。教師如果營造出這種積極的氛圍,用學生訓練的范例去引導所有學生,就會對所有學生產生更好的教育實效。
最后,通過一些特殊的課外活動來促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教學。如舉辦學生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專項教學技能比賽、講課大賽等。這些活動能夠在學生中形成熱烈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氛圍,強化學生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意識,充分調動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實踐教學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之,面對基礎教育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熱切呼喚,面對高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存在的弊端,只有對這門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大力改革,才能夠開創(chuàng)《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的新局面,才能夠完成為中小學語文新課程培養(yǎng)合格語文教師的光榮使命。
[1]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主持人為江勝清,課題編號為2006B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