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wěn)豐,張佑祥
(1.湘潭大學黨委黨校,湖南湘潭 411105;2.湘潭大學材料與光電物理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人本管理視角下學生黨建工作多維解析*
劉穩(wěn)豐1,張佑祥2
(1.湘潭大學黨委黨校,湖南湘潭 411105;2.湘潭大學材料與光電物理學院,湖南湘潭 411105)
學生黨建工作引入人本管理理論,可從不同維度作深入解析。尊重主體地位、落實民主權利、推行自我管理、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是其價值追求,培訓、服務、引導、權變是其基本內容,行為規(guī)范、文化塑造、正面激勵、溝通協(xié)調是其運行機制。
學生黨建;人本管理;價值;內容;機制
人本管理是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理論之一,其本質就是尊重人、服務人、依靠人和發(fā)展人。在“以人為本”成為管理的主導性理念的今天,人本管理也日漸成為其他行業(yè)的一種重要的管理方式。學生黨建工作同樣可以引入人本管理理論,但只有在理論層面深刻把握這一理論,才能在學生黨建工作實踐中真正運用人本管理這一模式。本文即從價值追求維度、基本內容維度和運行機制維度三個方面來解讀學生黨建工作如何適用人本管理。
(一)尊重和保障學生黨員的主體地位
人是管理的目的,組織的根本,這已經(jīng)不是一個空洞的哲學說教和空洞的理念,而是具體管理活動的基本原則。“人既是一切管理活動的主體,也是管理活動的客體,更是人本管理的核心。”[1]人作為管理客體,從來不是消極地領受管理主體的作用、影響和管理指令,而表現(xiàn)出自主、能動地選擇配合管理或拒絕、怠慢管理。所以,首要的管理是對人、對人的行為的管理,人既是管理的主體,又是管理的客體。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確立人本管理基本架構的必要前提。
在黨建工作中,黨員是黨的事業(yè)的主人,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同樣,學生黨員是學生黨組織的構成主體,是認識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學生黨建活動歸根結底都是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實踐活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再次強調要“保障黨員主體地位”。以人本管理理論觀照學生黨建工作,就要改變過去那種片面強調管理者地位的做法,關注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人”本身,把他們看作有思想、有感情、有價值追求和無限潛能的人,將他們作為能動的、自主的、獨立的個體,把尊重人、關心人、解放人、發(fā)展人作為學生黨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學生黨員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升作為關鍵點,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黨員個體和組織共同發(fā)展。這應成為學生黨建工作的基本趨向。
(二)落實學生黨員的民主權利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員的民主權利實際上就是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權利、在黨內當家作主的權利。人本管理理論認為,組織成員的參與在本質上是一種發(fā)揮成員主體地位、強調成員權益的民主管理模式。參與式管理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形式,而是要徹底改變管理人員依靠權威單方面做出決定然后命令部下執(zhí)行的方式,而是要讓成員真正感到自己在組織中的價值,從而在管理者的領導下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梢哉f,保障和維護組織成員的權利是人本管理的基本價值目標。
“尊重和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基礎是保障黨員權利。離開黨員各項民主權利的充分行使,黨員的主體地位職能只能是空中樓閣,黨內民主也就無從談起?!盵2]黨員的民主權利是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guī)所規(guī)定和認可的,也是受其保護的。當前,要以落實學生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為重點,實行黨務公開,增加黨建工作透明度,拓寬學生黨員意見表達渠道,營造黨內民主討論、民主監(jiān)督的濃厚氛圍。
(三)推行學生黨員的自我管理
人本管理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激發(fā)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我管理是一種有效地體現(xiàn)人本管理宗旨的管理環(huán)節(jié)和手段。自我管理是指成員對自己本身、對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進行的管理。所謂全面發(fā)展的人,就是能夠自我有效管理自己的人。通過自我管理,組織成員可以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并在工作中發(fā)揮其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fā)展[3]。
學生黨建工作要實現(xiàn)有效管理,有兩條完全不同的途徑:一條是高度集權,依靠嚴格的管理和鐵的紀律,重獎重罰。另一條是在組織授權范圍內,依靠學生黨員自我管理,使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緊密結合,使組織全體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自覺地努力奮斗。兩條道路的根本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單純依靠管理者自身而管理,學生黨員處于被動被管的地位;后者把學生黨員視作管理的主體,使學生黨員處于主動參與管理的地位。人本管理視野中的學生黨建的理想境界,就是學生黨員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其目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員在保持先進性中的主觀能動性,加強黨性修養(yǎng),把組織意志內化為個人的意愿,外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如缺失自我管理這一環(huán),就等于放棄了讓學生黨員主動配合和參與到管理中去的機會,而容易重蹈以往管理者一廂情愿地進行管理、學生黨員消極地接受管理的覆轍。
(四)實現(xiàn)個人與組織共同發(fā)展
人本管理活動的服務對象是組織的全體成員,實現(xiàn)組織和成員的共同發(fā)展是人本管理的終極目標。組織的作用主要是為成員提供個人發(fā)展所需要的支持和環(huán)境,并通過建立共同目標對成員的努力奮斗進行引導,以使成員的發(fā)展能夠符合組織的需要,使組織目標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價值之間取得平衡。通過組織和成員兩者目標的實現(xiàn),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而這種“雙贏”的結果,實際上還只是狹義上的人本管理所追求的目標,廣義上的人本管理除了實現(xiàn)組織和員工目標外,還必須實現(xiàn)社會的目標,那是一種“三贏”的結果,是人本管理更高的境界。
在一段時間內,有些人片面強調組織本位、集體主義,認為集體主義就是只要集體、不要個人,講集體主義就意味著個人的犧牲。這種誤解的本質在于把“集體”與“個人”完全分裂并且對立起來。事實上,集體主義中的“集體”講到底就是個人的集合體,就是將個人融合為一體的“集體”,而不是將個人分裂出去的、虛幻的“集體”。真正的集體主義是充分尊重、切實認可個人的,是將集體與個人共同發(fā)展作為目的的[4]。學生黨建工作應把目標定位于黨組織和學生黨員的共同發(fā)展。黨組織要兼顧組織和個人兩個方面,促進組織和個人的共同發(fā)展。一方面,組織的發(fā)展不能脫離和忽視個人的需要和發(fā)展,不能僅僅單方面要求學生黨員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個性特點來適應組織,而要從學生黨員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創(chuàng)造條件促進他們的覺悟與能力的提升,為先進性發(fā)揮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人本管理強調的自我管理是有組織的總體指導、即以組織目標總方向為前提的自我管理,學生黨建工作要使組織的共同愿景獲得學生黨員的認同,使集體意識并與個人愿景協(xié)調一致,把學生黨員的個人價值與黨的時代任務結合起來。
(一)管理即培訓
人本管理的過程,就是幫助組織成員掌握相關信息的過程。管理即培訓即充分考慮了這樣一種情況:人們同他人、同組織和社會的關系形成及其對這種關系的認識,取決于人從他人那里接受的或憑自己的個人親身體驗獲得的信息。如果僅僅依賴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來改變人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這將是一個自發(fā)而緩慢的過程,而通過教育和培訓則可以積極地、能動地影響和改變人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方式。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創(chuàng)造更好的培訓、教育條件和手段,就成為人本管理的重要內容。
運用這一理論,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種有利的學習資源,注重加強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和黨員的繼續(xù)教育,優(yōu)化和完善他們的心智模式,不斷提高學生黨員隊伍整體素質。當前要以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為契機,完善學生黨員培訓教育體系。要把學習型黨組織建設與學習型校園、學習型班級、學習型團學組織等有機結合起來,把黨性教育與專業(yè)學習、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理想信念教育與國情教育、誠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形式,豐富培訓內容,提高培訓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二 )管理即服務
人本管理的本質之一就是服務人。過去我們單純把學生黨員作為管理對象,過分強調組織的權威,片面追求學生黨員的絕對服從,而對黨員的服務重視不夠。十七大通過的新黨章已把“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的表述改為“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jiān)督和服務”。做好新形勢下服務學生黨員工作,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對黨組織提出的新要求,它有利于增強黨組織對黨員的凝聚力、吸引力,激發(fā)黨員的內在動力,加強和改進黨員隊伍建設。
在學生黨建工作中,要把服務作為學生黨建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把學生黨員作為全心全意為之服務的主體,把學生黨員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敗的標準,將教育、管理、監(jiān)督與服務結合起來。要構建黨組織服務學生黨員的載體和平臺,關注學生黨員的生存與發(fā)展、思想與情感、權利與需要。對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從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精神上引導、感情上慰藉、發(fā)展上幫助,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系統(tǒng)化服務。要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采取黨組織扶助、黨員互助等多種辦法,對困難學生黨員進行幫扶,在管理中體現(xiàn)服務,在服務中落實管理。
(三 )管理即引導
合乎人本管理宗旨的正確而有效的管理應該是“引導”式管理。人的需要、價值體系和目標對個人行為有著明顯的驅動作用。因此,行為引導可以從滿足人的正當需要、樹立進取向上的價值觀、確立合適的可控目標等方面著手。引導可以分為精神引導、輿論引導、集體的影響、道德與道德評價、良心與榮辱觀等。思想教育是一種廣義的行為引導,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內容。
學生黨建工作中的“引導”式管理,就是要用指導來推進工作,用疏導來化解矛盾,用說理來代替強制,用談心來理順情緒,用交流來加強理解,用對話來增進信任,總之,要以引導來代替權威和命令,以思想政治工作來調節(jié)人的思想情緒,贏得人的認可,引起人的共鳴,協(xié)調人的行為,促進人的發(fā)展。第一,要講清道理。大道理講實,小道理講正,深道理講透,歪道理講倒。第二,要動之以情。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為了協(xié)調人們的關系,縮小人們之間的感情距離,如果不從友好的感情角度出發(fā)很難達到目的。第三,要因勢利導。這是一種“疏通”和“引導”相結合的差異管理方式。對個人差異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要把握學生黨員的特點,了解每一位學生黨員的個性,在工作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激發(fā)他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 )管理即權變
權變領導,又稱因地制宜的領導。管理應進行多變量分析,要根據(jù)工作性質、工作目標、個人素質等方面的不同情況去考慮問題,而不應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皺嘧兙褪枪芾碚邞撘蛉酥埔?、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靈活而不固守,多變而不單一,既能權衡輕重,又能隨機應變地運用管理方法去實現(xiàn)管理目的。權變的理念強調在變動的情況下尋求合理的管理方法?!盵5]
學生黨建工作中的權變就是創(chuàng)新。學生黨建工作要適應形勢變化的要求,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在工作思路方面要打開視野,突出時代性,積極探索提高學生黨組織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不斷提高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在組織設置方面要從有利于工作開展的角度出發(fā),擴大開放性,使黨組織的設置更加便于學生黨員參加活動,更加便于組織發(fā)揮作用。在活動方式方面要創(chuàng)新載體,采用小型、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使學生黨員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在活動中提高素質。在工作機制方面要把重點放在求實效上,放在不斷增強黨員的參與熱情、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上。
(一)行為規(guī)范機制
沒有人喜歡生活在吵吵鬧鬧之中、也沒有人愿意生活在一片混亂之中。制度、秩序是一種文明,也會產生效益,是人們行為合理化的保證[6]。制度建設是管理的基礎性工作,離開制度,管理就會陷入混沌狀態(tài)。
人本管理不是放任自流和隨心所欲,科學的制度是抓好學生黨建的保障和支撐。學生黨建工作中的制度創(chuàng)新,一要根據(jù)新情況新變化,及時對不合時宜的相關制度進行廢止、修訂或補充,保持制度的適應性和生命力。二要把好經(jīng)驗、好做法上升為制度,形成機制,使其發(fā)揮長效作用。要健全學生黨員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對學生黨員思想、學習、工作、日常表現(xiàn)等方面的記實考核制度和評價制度。三要嚴格執(zhí)行制度,貫徹落實制度。
(二)文化塑造機制
組織文化主要是指組織在其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標準、行為準則、基本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制度載體的總和。組織文化將對成員的行為表現(xiàn)和個性發(fā)展起著導向、激勵、凝聚、規(guī)范、協(xié)調等作用[7]。文化因素對組織和成員的影響雖是長期和緩慢的,但也是可以為組織所把握的。組織推行人本管理,本質上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的塑造、實踐與體現(xiàn)。
學生黨建工作中推行人本管理,理應重視文化氛圍的塑造,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文化可以分為由器物層、制度層和精神層三個層面。塑造學生黨建工作的文化氛圍,強化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加強校容校貌等物質設施所構成的器物文化建設,并通過專題講座、辯論會、征文、座談會、讀書活動、詩歌朗誦、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黨員在參與活動中受到感染和接受教育。其次,要加強學生黨建工作的制度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可以帶來可預測性、次序性和行為的一致性,激發(fā)其發(fā)自內心的貫徹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的自覺性。最后,要加強學生黨建的精神文化建設。通過堅持不懈的工作,形成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崇高的理想追求、科學的價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上的精神風貌,引導黨員的行為心理,使黨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的心理壓力和動力,產生行為的自我控制,不斷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形成強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驅動力。
(三)正面激勵機制
人本管理理論中的激勵原理,旨在研究個人需求和制度對個人需求滿足感的影響以及產生這種激勵的機制。激勵是一種精神力量或狀態(tài),起到加強、激發(fā)和推動作用,并且指導和引導行為指向目標。正面激勵的意義在于對有益的、積極的行為進行強化,并使這種行為持續(xù)存在或反復出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預期目標。
在學生黨建工作中運用激勵機制,就是要根據(jù)學生黨員的心理需求,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設置明確而有意義的激勵目標,有針對性采取多種激勵方式。如理想激勵、目標激勵、任務激勵、組織激勵、贊美激勵、參與激勵、情感激勵、物質激勵、榜樣激勵、制度激勵等。既要以精神激勵和正面激勵為主,又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引導學生黨員完善認知結構和心智模式,修正自己的行為方式,達到調動、提高和鞏固學生黨員積極性的目的。
(四)協(xié)調溝通機制
在任何組織中,人際的溝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溝通增進理解,理解產生默契,默契創(chuàng)造和諧。人本管理重視研究人的需要,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前提是要了解人的需要,同時也要使人們知曉組織的需要,顯然只有通過溝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此在現(xiàn)代管理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保證組織有效的溝通。
建立協(xié)調溝通機制也是學生黨建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如上情下達、下情上達需要工作信息的溝通。實現(xiàn)人本管理,還要注意加強思想溝通和感情溝通,因為如果把溝通單純傾注于效率而忽視思想與情感,最終將使組織溝通渠道被阻塞,使組織陷于僵化,失去活力。學生黨組織應是一個開放的組織,應在平等、信任、充滿愛心的基礎上,不僅對外進行積極的能量、信息的交流,而且在組織內部也進行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盡可能通過協(xié)商、協(xié)調、協(xié)作、協(xié)助來開展工作。要通過深入班級、深入寢室,廣泛聯(lián)系學生,開展民意調查、民意反饋,疏通溝通渠道,了解學生需求,傾聽學生意見,反映學生要求,協(xié)調各方利益,加強信息的收集、反饋和解決工作力度,促進黨內和諧。
[1]蘭邦華.人本管理:以人為本的管理藝術[M].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00.
[2]朱佩嫻,葉帆.讓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N].人民日報,2010-08-19(7).
[3]芮明杰,杜錦根.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李志祥.科學發(fā)展觀中“以人為本”思想的價值論解讀 [J].理論探討,2008,(3):31.
[5]史世鵬.21世紀的經(jīng)濟管理:宏觀管理、微觀管理、人本管理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6]楊志.人本管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9.
[7]文顯新.人本管理——中國企業(yè)發(fā)展大趨勢[M].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1999.
2010-09-26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重點課題 (XJK09DJA001)
劉穩(wěn)豐 (1966-),男,湖南桃江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