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琪 黃盛華 謝譯
口腔潰瘍,又稱為“口瘡”,是發(fā)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口腔潰瘍凹、周圍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發(fā)疼痛,屬自限性疾病,一般一至兩個星期可以自愈。2009年 4~7月,我們對 9例口腔潰瘍患者應用白砂糖進行潰瘍面涂抹,可縮短病程?,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 選擇我院2009年 4~7月間的門診病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 9例,男 5例,女 4例,年齡 12~70歲,平均 39.5歲;對照組 8例,男 4例,女 4例,年齡 13~68歲,平均 39.2歲。
1.2 材料 優(yōu)質透明潔白的白砂糖少量,平鋪于無菌方盤內,在紫外線燈照射下消毒 30min。
1.3 治療方法 患者自起口腔潰瘍起第 1天用生理鹽水漱口。治療組漱口后,將適量白砂糖均勻涂抹在口腔潰瘍表面上,為了保持潰瘍面白砂糖作用持久,每 3~4 h涂抹一次。對照組漱口后,用西瓜霜噴霧劑噴在口腔潰瘍表面上,每 3~4h噴涂一次。其他注意事項均與治療組相同。
記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治療組與對照組全部治愈,治療組潰瘍面愈合時間比對照組快 4~7 d。
由于口腔潰瘍面不易保持清潔干燥,易導致創(chuàng)面感染,愈合所需時間較長??谇火つそM織損傷后,口腔黏膜組織內部環(huán)境產生嚴重破壞,包括出血、血管收縮、凝血及損傷后壞死組織刺激等,從而使組織中釋放出組胺、激肽、血清素及前列腺素等炎性因子引起小血管擴張、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產生炎性反應,巨噬細胞及粒細胞進入組織傷口區(qū),分泌蛋白溶酶,溶解壞死組織蛋白,并吞噬壞死細胞及異物,起到清理創(chuàng)面的作用,實質是機體抵抗創(chuàng)傷的一種防御反應,約需 3~5 d。隨后口腔潰瘍面結締組織所產生的成纖維細胞及由新生毛細血管而來的內皮細胞形成幼稚結締組織,以肉芽形式在創(chuàng)面中自下而上、自創(chuàng)緣向中心生長,逐漸填補缺損部,約需5~6 d。潰瘍創(chuàng)緣的表皮先向下伸延達到真皮的結締組織層,然后出現(xiàn)大量的核分裂和細胞增生。于是,上皮增厚并向新生長的結締組織內伸入,最后完全覆蓋創(chuàng)面,使創(chuàng)面愈合。約需 3~5d[1]。如果處理不恰當,口腔潰瘍面易致感染,生長緩慢,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延長。根據臨床經驗,局部黏膜吸收的血藥濃度遠高于口服吸收濃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時間長,吸收有規(guī)律[2]。白砂糖又稱食糖,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是由一個葡萄糖分子和一個果糖分子構成的雙糖,具有高滲性,細菌不但不能繁殖生長,而且在較長時間的高滲環(huán)境中脫水死亡,達到了抑制和毀滅細菌的作用。糖同時參與機體物質代謝,可增強局部營養(yǎng),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潰瘍面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成纖維細胞迅速合成,加快口腔潰瘍面愈合,并刺激局部產生無菌性炎癥,促進粘連進而消滅無效腔,傷口修復加快,病程明顯縮短,有效率極高。因此,說明白砂具有消炎止痛、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用于口腔潰瘍治療是一種非常簡單、低廉、有效的方法。
[1] 武忠弼.病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37-46.
[2] 劉茂才.現(xiàn)代疑難病中醫(yī)治療精粹.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