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文
(淮北日報社,安徽 淮北 235000)
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是我黨新聞事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價值觀念的轉變,新聞報道模式的改變,特別是新興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fā)展,使得“群眾辦報”中的通聯工作呈現出逐漸弱化的態(tài)勢,通訊員隊伍流失現象嚴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黨報通聯工作如何突破傳統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值得我們探討。
群眾辦報、開門辦報是我黨的一貫方針,然而在新時期,隨著社會變革,新聞體制的改進,通訊員隊伍流失現象嚴重,特別是在地市級黨報,一些高素質通訊員的比例在下降,其主要原因:社會流動性加大,通訊員隊伍一茬接一茬的變更,通聯工作的跟不上和不受重視,使得通訊員聯絡工作不及時,通訊員培訓力度不夠,稿費偏低,加上新型媒體的出現,吸引了一部分通訊員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進入市場,新聞報道模式發(fā)生改變,新聞策劃加強,報道內容注重可讀性,“一廠一村”的工作報道不再受歡迎,通訊員普遍感到上稿難,這些都影響了通訊員寫稿的積極性,加大了通訊員隊伍的流失,這是黨報群眾工作不能忽視的現象。
通訊員隊伍被稱為報紙的“半壁江山”,他們活躍在各條戰(zhàn)線的最前沿,掌握著第一手新聞報道材料,并用自己的筆頭反映基層單位的火熱生活和人民群眾的心聲,是時代的守望者,新聞戰(zhàn)線的“哨兵”。他們是黨報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實踐者,從一定意義上講,丟掉了通訊員隊伍便丟掉了黨報扎根群眾的基礎。在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本土新聞是地方黨報爭奪讀者市場的有力武器,有著其他新聞媒體沒有的競爭優(yōu)勢,這都需要一支分布廣泛的通訊員隊伍提供源源不斷的稿源和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面對這種情況,黨報通聯工作已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上,必須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謀求新方法,打造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通訊員隊伍,為黨報新聞事業(yè)輸送源源不斷的信息資源。
淮北日報社在探索黨報通聯工作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他們以新聞業(yè)務期刊《皖北傳媒》為契機,通過與社會聯合辦刊,邁出了通聯工作新步子。
《皖北傳媒》是淮北日報社主辦的一份新聞業(yè)務期刊,創(chuàng)辦時間已有三年,這份期刊集“新聞論談”、“新聞寫作”、“佳作評析”、“通訊員園地”等欄目為一身,是一份服務基層宣傳部門,為通訊員授業(yè)解惑、提高寫作水平、擴大新聞視野的刊物,它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的充分肯定,市委書記曾專門對《皖北傳媒》作了重要批示,“這個刊物辦得不錯,要把它真正辦成一個凝聚全市新聞工作者、業(yè)余愛好者的大平臺,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的大學校,這個刊物辦好了,《淮北日報》再上新臺階就有了底氣。”為了探求發(fā)展新路子,提升刊物的質量和影響力,《皖北傳媒》突破傳統觀念,決定和本市多家窗口單位合作,共同打造這份展示新聞工作者和通訊員風貌的刊物。
經過報社多方努力,《皖北傳媒》座談會于2009年8月成功舉辦,全市10多家理事單位代表首次匯聚淮北日報社,共話《皖北傳媒》發(fā)展新路子。代表們暢所欲言,獻計獻策,他們就如何辦好這份刊物,提高通訊員隊伍素質等話題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皖北傳媒》創(chuàng)辦三年,一直是以無償的方式贈送給通訊員,為培養(yǎng)通訊員隊伍發(fā)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據市場調查和了解,《皖北傳媒》此次采取理事單位參與、共同謀發(fā)展的形式,這樣既擴大了刊物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閱讀面,同時又不增加通訊員的額外負擔,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理事單位“理事”,在淮北日報社發(fā)展史上創(chuàng)造了第一次,也是黨報通聯工作的一次突破和創(chuàng)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一份為通訊員提供學習和交流平臺的刊物——《皖北傳媒》不僅沒有削弱,而且路子越走越寬。通過理事單位“理事”,提高了基層單位對刊物的認知程度,擴大了刊物的影響力。在辦刊內容上,該刊物吸取各理事單位的意見和建議,適時調整欄目設置,增設“好稿評析”、“新聞攝影”等欄目,把通訊員刊發(fā)在《淮北日報》上的稿件、照片進行點評,增強針對性,提高刊物的實用性和指導性,有效發(fā)揮《皖北傳媒》良師益友的作用。
理事單位參與《皖北傳媒》“理事”工作,這僅僅是黨報通聯工作邁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更為合理的“理事”工作制度,促使理事單位“理事”工作制度化、常規(guī)化?!袄硎隆惫ぷ鞑粌H是停留在對《皖北傳媒》的建設上,而是以《皖北傳媒》為紐帶,加大對全市通訊員隊伍的建設力度,提高通訊員隊伍的素質,從而增強報社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通過理事單位座談會“理事”,摸清了基層通訊員的現狀和要求,為報社通聯工作提供了依據。根據理事單位“理事”提出的,當前社會,人口流動性大,通訊員隊伍更替快,報社職能部門及時跟上社會發(fā)展步伐,適時調整通聯工作計劃,對通訊員變更新情況做到及時更新和重新登記造冊,以便把黨的宣傳方針及時地傳達給基層通訊員,提高基層通訊員上稿的準確度。
培訓通訊員隊伍是通聯工作的一項傳統重要內容,也是理事單位代表提出最多的問題。當前,通訊員隊伍寫作水平的參差不齊,各基層單位情況不盡相同。通訊員上稿大多是豆腐塊式的小稿件,大稿、長稿、有分量、有深度的稿件比較少,這為通訊員隊伍培訓提出了新課題。通過理事單位“理事”,報社明確了通訊員隊伍培訓的方向和目標,在培訓內容上,加大力度,分批、分量有針對性的培訓;在形式上講究多樣化,采取跨行業(yè)、跨地區(qū)采風,擴大通訊員的學習和交流的空間。此外,在新聞報道上,以理事單位為核心,加強與基層單位的聯系,建立對熱點、難點、突發(fā)事件等新聞報道的常態(tài)化機制,促使黨報對重大新聞有更適度的把握,最終把地方黨報新聞做的更出彩。
淮北日報社在通訊員隊伍建設方面,以《皖北傳媒》為契機,通過理事單位“理事”,擴大了新聞業(yè)務期刊《皖北傳媒》的影響力,加強了報社和基層單位的聯系,它是黨報通聯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的一次探索,提高了報社通聯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是群眾辦報的一次突破和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