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卓琳
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教學中將課堂交給學生的思想體現(xiàn)得越發(fā)充分,很多教師能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誘思探究,挖掘出文本的內涵,把握思想情感。但是聽課多了,筆者卻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們因為思考不慎,往往將問題引入尷尬境地。
一位老師根據《教學參考書》中單元設計活動安排建議,在講《長恨歌》時安排男女學生自由結合分角色朗讀,并且一再強調要深入到人物內心去體驗人物此刻的細微感情。盡管學生在用心準備,我心理卻很是別扭。我又想起了前段聽課的幾幕:一位老師講《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拋出一個要求學生換位思考的問題:“假若你是李甲,你會怎么做?希望大家能從深層思考,揣摩其細微的心理?!睂W生頓時思考并熱烈討論起來。有位老師講《智取生辰綱》也很自然拋出一個問題:“假若你是楊志,你會怎么做?”
此類問題設計開始一聽,覺得挺舒服;再仔細一想,就覺得這些問題其實十分尷尬。試想,“學生”不是“風流的皇帝”,怎么能體會到他的心態(tài)或他與妃子之間的愛情糾葛?更何況是“深層”的還是“細微”的?學生并無“嫖客”的生活經驗,又如何能深入到李甲這一角色的內心呢?同樣,學生沒有強盜經歷,自然無法“換位”楊志的心理。老師無視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設計了無法也不該實施的思考問題,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換位思考通常被人們運用在人際交往中,教育人們應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把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教學中,即是讓學生設想自己是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某一人物,以此“角色”來想象、推斷事物發(fā)展的可能軌跡的一種學習方法。如換位思考、換位行動與分角色朗讀等。
從現(xiàn)代教育觀看,換位思考是一種能打破傳統(tǒng)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做法。它遵循了現(xiàn)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學生發(fā)展以最大的空間,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它有利于老師根據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給教學帶來了活力和生機。從語文學習角度說,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能適當換位或分角色,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是追求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把文本中人物的語言變成有聲言語,通過有聲語言再現(xiàn)對話情境,進而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思想等,則將學生領進一個遠比文章本身內涵更豐富、更廣闊的新天地。當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中得到延伸時,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也就得到了拓展,其創(chuàng)新的潛質也可以發(fā)揮了。
但是,任何問題都有個度。在閱讀教學中,換位思考同樣有個“度”,這個“度”就是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及認知規(guī)律等。
具體說,要做好“換位”這個環(huán)節(jié),至少要關注兩個問題:第一,學生的年齡結構、認知能力與文本所呈現(xiàn)的年代或內涵深度的差異。這幾年各地教材選編大多注意了這一點,最典型的當是魯迅的很多雜文或散文淡出中學課本。這一點,多數(shù)有經驗的老師會關注到,因此在備課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與認知,將問題的設計層次放低一些,導引語言平和一些,并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背景資料,為學生創(chuàng)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為其換位,即由現(xiàn)實角色進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條件準備。第二,文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個性體驗的差異。這卻是很多老師甚至是“教參”設計者容易忽略的問題??蓳Q位的多是故事情節(jié)強的文學作品。這之中,或人物多是正義的化身,內容是用來張揚正面的思想,如《左忠毅公逸事》、《荷花淀》等,這是學生崇拜的或者需要汲取的精神;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心理感覺,如《社戲》、《皇帝的新裝》、《斑羚飛渡》等,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而我們的教學正需要學生貼近偉大,走近人物,甚至觸摸到人物的靈魂,領悟人物語言的蘊涵著的心理、情感等。這樣的文本自然就適合換位,適合分角色朗讀。而另一類內容或人物,是作者諷刺或鞭撻的,往往不適合將學生心理與人物心理拉近進而做情感體驗的,正如 “唐明皇”、“李甲”、“楊志”之類或風流或強盜,用“假若你是某某某”難免滑稽和不妥。
再回到開篇的問題上來,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內容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是作者精心雕塑的藝術品,處處體現(xiàn)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算是真正讀懂了文章。那么對《長恨歌》,何不由讓“學生與作品人物的換位”改為“學生與作者換位”?何不將“如果你是某某”的問題換成“根據你把握的背景材料,你推斷一下某某會如何做?你推斷的依據是什么?”這樣似更科學。
教學就是一種對話交流。是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內容及其人物心靈的對話;也是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認知結構和審美角度的碰撞與交融。這是一種精神的相遇,是一種經驗的共享。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感知、理解,學會鑒賞,學會運用,學會發(fā)展,學會完善,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最終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積極的價值取向。交于交級能,自重讀說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