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燕
近幾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在發(fā)展等級中對作文“深刻”列出了三條內容,第一條就是“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這就需要考生具備比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斷能力。我們對待任何事物只有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并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它。那么,怎樣才能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呢?
第一,要通過觀察和實踐,了解大量生動具體的現(xiàn)象,盡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材料是認識本質的前提條件,沒有這些感性材料,就無從進入認識本質的大門。
例如,一位考生以“水的聯(lián)想”為話題寫了一篇文章,文中寫道:
水是什么?表面看起來平靜如鏡,內心卻洶涌無比。就像那薛寶釵,給人的感覺似乎世上除了她就沒有好人了。其實,她的心卻很野,控制住現(xiàn)在的情緒,為以后興風作浪作準備。
水是什么?水就是那看似氣勢洪大,似乎能吞掉整個世界。等到它累了,卻原來也那么平靜。就像王熙鳳,表面看起來風光得很,其實就像只不倒翁,少了地球引力,它終究是要倒的,而且倒時也無聲無息。
水是什么?水就是那一江東流的春水,不管怎么變化,永遠不知變通,就像林黛玉。說起來,我為林黛玉感到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想從一個整天只會 “吃紅”的少年身上得到關懷,簡直就像夸父追日,可望而不可即。想她林姑娘寄人籬下,卻不知改變自己的性格,最終也只能成為一江東流的春水。
水是什么?水就是那聞一多筆下的死水。任由你擺布,也不能給它些生氣。就像迎春,一個堂堂的賈府二小姐,卻在新婚半年后,被夫君活活地折磨死。難道她就不會反抗?難道她就沒有自尊?還是封建禮教給了她太多的束縛?
水是什么?是寒于心底的探春,是熱情如火的湘云,還是……
這位考生的聯(lián)想力確實非常豐富,跳出一般窠臼,想人所未想,寫人所未寫,透過種種現(xiàn)象,確實剖析出人物的本質。但是,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不斷的積累、深入的思考,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嗎?顯然,只有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進行理性的思維。
第二,要對材料進行認真思索,對大量的現(xiàn)象及其聯(lián)系進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研究,從而歸納抽象出其中本質性的東西。要注意的是,事物的現(xiàn)象有真象,有假象。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反映本質的現(xiàn)象,假象則是從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質,這就增添了認識本質的困難。因此,我們要善于作去偽存真的思考和辨別。
例如,一位考生以“思考”為話題寫了一篇文章,文中寫道:
現(xiàn)代人很會思考。從小到大到老到死時時思考;從天到地到湖到海處處思考;從無到有到發(fā)展到壯大點點思考。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需要思考;文化、娛樂、時尚、潮流,高尚的精神同樣需要思考。
可是我們究竟思考出什么呢?
足球輸了,我們思考。老米的“快樂足球”不行,結果老米帶著他的“態(tài)度決定一切”去決定他今后的生活了。我們卻很少思考過足球圈中“黑哨”灑下的陰影,很少思考過足球隊員的敬業(yè)精神,很少思考過“炒作”給足球這項運動種下的罌粟。輸了,活該!
外面打起來了。戰(zhàn)爭中的平民在思考他們的生命,戰(zhàn)爭雙方在思考如何用最少的開支盡快結束這場戰(zhàn)爭。我們同樣思考,但不去思考貧鈾彈造成的惡果,不去思考和平是多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像一只只被捏著脖子的鴨子,看著,想著,就像在看好萊塢炮制出的戰(zhàn)爭大片。打了,不值!
張國榮死了,我們依然思考。我們卻不思考他為什么會自殺,卻不思考他為什么有難以承受的壓力,卻不思考他為什么歷經(jīng)繁華,凡塵看透只求解脫。我們思考的是他的三億遺產會留給誰,思考的是他和他男友之間的種種隱私,思考的是這顆星的殞落會給媒體帶來多少商機。死了,可悲!
這位考生是可愛的,語言流暢,富有文采,但更主要的是思維敏銳開闊,能揭開事物表面的假象,一下子揭示出問題的本質,可謂一針見血!
第三,由于考生人生閱歷、思辨能力的有限,再加上作文寫作時間的限制,讓考生全方位深入細致地分析問題,無疑是勉為其難。因此,根據(jù)事物多個本質的特點,讓考生選準一個角度,寬題窄做,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辨,往往能迸發(fā)出許多智慧的火花,成為作文寫作的亮點。如以上述“思考”類話題為例,如果泛泛“思考”,將會大而無當,但如果展開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將會提煉出許多觀點。例如,“思考需要恒心”、“思考需要耐挫”、“思考需要創(chuàng)新”、“思考也要講究方法”、“思考不等于鉆牛角尖”等。考生思維一旦打開,其創(chuàng)造性能力將十分驚人。又如,寫作以“對手”為話題的作文,相當一部分考生只局限在表述對手的重要性,如“感謝對手”、“與對手共舞”、“對手使你更優(yōu)秀”、“生存不能沒有對手”等,但有一位考生卻換了一個角度,以“戰(zhàn)勝對手扶起對手”為題,寫出了新意:
聰明的人總會在快要成功時扶起對手。
對手不是敵手,敵手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而對手是通向日觀峰的石階。
對手對于拼搏中的人來說是一種壓力,壓在人肩頭,逼著人努力地將肩膀挺直。與對手的競爭其實是與自己的競爭,對手只是告訴你他的存在,讓你感受到那種無形的壓力,對手并未阻擋我們前進,他只是和我們在同一條跑道向前沖,沒有和我們說太多的話,但我們在心中告訴自己走在前面的是我們必須超過的,于是我們進行了一次次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的不是對手而是極限,讓對手高于極限,讓自己沖破極限,讓一次次的挑戰(zhàn)帶來一點點的提升。
有時我們戰(zhàn)勝了對手,但我們得拉一拉對手,成功的路上不能只是獨行。
美國的兩大報紙在這一方面最難能可貴。有一次,白宮面對一件重大事件,只允許其中的一家進行報道,因為另一家曾報道過白宮的丑聞,白宮想借此對其報復。但這家可進行報道的報紙作出決定,不去報道這一事件,除非另一家報紙也可介入其中。該報紙負責人說,盡管對方是自己最大的對手,但自己不能失去他,因為沒有這樣一個實力強勁的對手,也就沒有自己現(xiàn)在這樣大的規(guī)模。
這是一位聰明的負責人,他的智慧扶起了對手和自己的輝煌,這兩家報紙就是現(xiàn)在著名的 《華盛頓郵報》和《華盛頓明星新聞報》。
有一步登天者,將對手當成敵手,戰(zhàn)勝后便踩在腳下,于是對手的高度便成了他的高度,他失去了向上的動力,他的目標便從天庭變成了五指山,只是為了壓住山下的孫悟空。
聰明人會記得戰(zhàn)勝對手后再幫對手站起,與對手攜手才會走得更高更遠。
戰(zhàn)勝對手再扶起對手的結果是“雙贏”,深入到問題的本質,這一見解可謂新矣!
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需要占有可靠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但值得注意的是,事物的本質并不能在感性材料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時自動凸現(xiàn)出來,像化學上說的溶質因飽和而結晶那樣,而只能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對所占有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才能把握其本質。寫作,就是從材料中找到中心思想。
對某些事情的理論認識須具備與這一領域相關的知識。就以高考題《樹木·森林·氣候》來說,其中包含著量變與質變的原理,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一株兩株樹對氣候起不到影響作用,但幾萬、幾百萬株樹,形成大片森林,對氣候就能起調節(jié)作用了,這是量變引起了質變;而氣候對森林的影響,以及森林又反過來影響氣候,這就涉及到辯證法聯(lián)系的觀點。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議論,不懂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的一些原理,也就無法把握問題的本質,更不可能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議論了。
由于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要想能把握其中的深層意蘊,有時光作多角度分析還不夠,還要善于作多層次的分析,像剝筍一樣,一層又一層地去思索。例如,20世紀60年代初,雷鋒同志倡導過“釘子精神”——“鉆”勁和“擠”勁。深究一層,釘子能鉆進木板、擠入木層,是因為它本身腰桿硬,并且能站穩(wěn)立場,否則,錘子一砸下來釘子彎了或改變了立足點,那就無法鉆進木板。這還不是問題的本質。我們將思維的鉆頭再挺進一步,就會發(fā)現(xiàn):釘子本身沒有力量擠進木板、鉆進木板,它的成功在于,能把來自外部的種種打擊(如錘子、斧子等)化成自己一個又一個前進動力。這才是本質意義。
當然,把握事物的本質,還可以通過由此及彼、轉換角度,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等方法去思考,考生可以依據(jù)具體情況而定,這里不再贅述。要記住的是,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依據(jù)材料立意作文,不要簡單化,要多思考。正如元代學者戴帥初所說:“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之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意也,方可用之?!眲⒂礤a有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贝搜源_是道出了高考作文“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