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小紅 華艷紅 徐喜榮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qū)人民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400
病態(tài)竇房結是臨床常見而難治的病癥。病態(tài)竇房結是由于竇房結功能低下或衰竭所致,臨床以心動過緩為主要特征,也可表現心動過速的交替出現。根據其脈癥表現,乃屬于祖國醫(yī)學中“遲脈證”“眩暈”“昏厥”等范疇。目前以安裝起搏器來維持起搏功能,推廣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來,筆者根據中醫(yī)辨證,運用調和陰陽,平衡升降法治病,收到較好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齡45—88歲,平均49.0±5.1歲;基礎心臟?。汗谛牟?0例,心肌炎5例,心肌病4例;合并高血壓10例、糖尿病4例。
診斷依據:依據1997年北京地區(qū)關于“病態(tài)竇房結”座談會上制定的參考標準,并參考動態(tài)心電圖確診。治療前心率均在58次/分以下,臨床表現:所有患者經阿托品試驗均呈陽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缺血癥狀,并見心悸、動則氣短,頭暈目眩、舌淡、脈沉細而遲。
予以調和陰陽、平衡升降法,重以養(yǎng)心陰、助心陽、益氣瀉虛熱。處方:制附子(先煎)15g、淫羊藿15g、北沙參10g、枸杞子10g、麥冬10g、菟絲子10g、熟地20g、桂枝15g、仙茅10g、仙靈脾10g、黨參10g、金櫻子6g、炙甘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3個月,加減:如見陰分不足、虛熱上擾,濕熱積滯為主時去桂枝、制附子、菟絲子、枸杞子,加天冬、柴胡、黃芩、生地、芡實、桑寄生等,若見心陽不足為主,則益心陽,重用桂枝、干姜、細辛、麻黃。個別患者服藥期間心率仍較慢,可給予阿托品肌注或口服。
3.1 療效標準 顯效:癥狀消失,平均竇性心率>60次/分,心電圖恢復或大致正常。有效:癥狀減輕,平均竇性心率用藥后較用藥前增加20%以上,心電圖改善。無效:癥狀不減輕,心率無明顯改善,心電圖無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果
顯效6例、好轉11例、無效2例。
杜某,男,72歲,退休干部,患冠心病、病竇綜合征1年,曾多次住院治療,心率最慢38次/分,近2月來自覺胸痛、乏力、心慌、氣促、頭暈目眩,甚則視物不清,不能站立。診見:心慌、胸痛、心悸怔忡、失眠、頭暈目眩、舌質淡,苔薄白,脈結代。中醫(yī)診斷:怔忡,辨證以陽虛為主,治宜溫陽益氣、活血養(yǎng)心。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四逆湯加減。藥用:麻黃15g、制附子(先煎)15g、細辛(先煎)5g黨參10g、桂枝20g、干姜10g、金櫻子6g、仙靈脾10g、炙甘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3月后,患者逐漸視物清晰,行走自如,胸痛發(fā)作次數越來越少。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按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安裝起搏器來準持起搏功能,費用昂貴痛苦大。采用中醫(yī)辨證,運用調和陰陽,平衡升降法,重以養(yǎng)心陰、助心陽,益氣瀉熱,中藥治療,療效確切,費用低,痛苦小,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