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良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武器,正確使用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使用不當會給身體帶來危害。執(zhí)業(yè)藥師在履行藥學服務時,必須做好臨床與患者的溝通,在對癥下藥的同時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提高療效,減輕不良反應。一般來說,藥物治療疾病的效果主要受到藥物方面和機體方面兩個因素的影響[1]。將兩者有益結合起來,選擇適當給藥途徑,增加正性作用減少不良反應,是藥師的義務和責任。
主要在藥物的配伍上,選擇療效最佳的藥物合理配伍,不僅可提高療效而且可減輕不良反應。不合理用藥有多種情況,在臨床實踐中執(zhí)業(yè)醫(yī)師處方里藥物拮抗的現(xiàn)象其實并不多見,主要是劑量大小、用藥順序、給藥途徑等有關因素會影響治療結果,有時甚至導致嚴重后果。如苯巴比妥是肝藥酶誘導劑,能增加肝臟對與其配伍藥物的代謝使其半衰期縮短,排泄增加,作用減弱,故在使用時應增加配伍藥物的劑量。相反異煙肼為肝藥酶抑制劑,與別的藥物配伍使用時,可使別的藥物代謝減慢,半衰期延長,作用增強,毒副作用增大,甚至在治療量也能引起嚴重不良反應,應減少配伍藥物的劑量。藥物方面除了藥物配伍,治療效果還與藥物的劑型、給藥途徑、給藥的時間和次數(shù)有關[2]。
藥物的治療效果除與年齡和性別有關外,還受到個體差異和遺傳因素的影響,機體的機能狀況也能影響治療效果。嬰幼兒處于生長發(fā)育期,對藥物的反應與成人不同。老年人除了在藥效學方面與成年人的反應不同外,還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各種疾病也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孕婦用藥應更加慎重,防止畸胎或早產(chǎn)流產(chǎn)的形成。即使是成年人也要考慮到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情緒也會影響藥物效果[3]。由于人體的各種生理指標均存在晝夜節(jié)律,必然會造成機體對各種藥物應激、過敏、疼痛及感染的抵抗力和損傷的晝夜變動。我們在指導服用藥物時,應該考慮到因給藥時間不同可能會出現(xiàn)藥物效果的很大差異。如腎上腺皮質激素血漿濃度上午八時最高,隨后逐漸下降,午夜最低,以后又逐漸升高。我們應該不選擇通常的每天三到四次的平均給藥方式。研究證明此類藥物上午八時一次給予全天量,不良反應最輕。同理入睡后人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由于血壓晝夜節(jié)律,血壓最多可下降20%,睡后2 h血壓下降最為明顯。所以我們要明確告訴高血壓患者,不要將一天的最后一次服藥放在臨睡前,這是不科學的。尤其是對于老年人睡前服用降壓藥物,易使血壓明顯下降,出現(xiàn)腦血流量減少,易使血液凝結成腦血栓,這是非常危險的。正確的給藥方式應該是在臨睡前3~4 h服用降壓藥物。
茶堿是治療哮喘的常用藥物[4],口服吸收在時間上有差異,哮喘一般夜間發(fā)作易感性增高,常于凌晨發(fā)病,夜間給予高劑量茶堿對預防和治療效果更好。地高辛是治療心衰的常用藥物,因其治療范圍窄、個體差異大、用藥不當就會發(fā)生中毒。研究證明地高辛上午十時口服給藥療效最佳。服用黃連素、維生素、鐵劑、利福平、潘生丁等藥時不能飲茶。服用激素類藥物時,不要吃動物肝臟和雞蛋。哮喘、氣管炎、肝炎、過敏性皮炎患者服用藥物時不要吃有異性蛋白的食物。服用水楊酸類藥物、鎮(zhèn)靜催眠藥、抗心絞痛藥要嚴格禁酒。滋補類藥物宜在晨前空腹或夜晚睡前服用。助消化藥宜在飯前10 min服用。維生素類宜在兩餐間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宜在飯后2 h服用。催眠、緩瀉、驅蟲、避孕藥宜在晚上睡前服用。排泄較快的抗生素宜每隔6 h服用一次。在服用藥物時一般選擇站立姿勢服藥,食道呈自然垂直狀態(tài),有利于片丸行胃。一般藥物應溫開水送服。糖丸、糖衣片、糖漿宜涼開水送服。
隨著衛(wèi)生體制和保險制度的改革,大病進醫(yī)院小病到藥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藥品說明書和廣告宣傳或憑自己的理解自行購買認為適合自己的藥品,但患者并不是很了解藥物的藥理和用藥禁忌。窗口服務的執(zhí)業(yè)藥師們不能只滿足于一日幾次、一次幾片給藥的簡單交待,應該詳細指導患者何時給藥、什么途徑給藥。用藥經(jīng)過多長時間起效、效果保持多長時間、食物對藥效有何影響,科學合理的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減少使用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危害。這樣不僅能提高療效減低毒副作用,還能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藥師應該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掌握這方面知識,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提高醫(yī)療質量和醫(yī)療水平。
[1]李端.藥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02:53.
[2]李端.藥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02:60.
[3]李端.藥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02:65.
[4]陳新謙.新篇藥物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