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瓊,陳悅彰
(湖北省五峰縣人民醫(yī)院漁關院區(qū),湖北五峰 443413)
循證護理在預防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粘連性腸梗阻中的應用
李華瓊,陳悅彰
(湖北省五峰縣人民醫(yī)院漁關院區(qū),湖北五峰 443413)
目的:探討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的方法。方法:運用循證護理方法,對121例腹部手術患者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及時、正確治療腹腔炎癥,提倡術后早期活動,術后進行腹部紅外線理療、按摩,持續(xù)有效的胃腸減壓,促進腸功能恢復。結果:121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有2例并發(fā)粘連性腸梗阻。結論:應用循證護理能夠提高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有效預防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
粘連性腸梗阻;腹部手術;循證護理;預防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外科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資料顯示,腹部外科手術后約9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腹內粘連,40%左右腹內粘連引起腸梗阻[1]。因此,預防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發(fā)生,關鍵是防止腸粘連的形成。本科自2006年6月起將循證護理運用于腹部手術患者的術后護理中,對預防粘連性腸梗阻的發(fā)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06年6月~2009年12月本科共收治腹部手術患者121例,男80例,女41例,年齡23~75歲。其中,行膽道手術56例,胃大部切除術4例,闌尾切除術46例,肝脾破裂手術15例,均采取循證護理的方法進行術后護理。
1.2.1 確定問題 由于腹腔臟器較多,腹部手術率高,腸粘連的發(fā)生率增加,致使有的患者經(jīng)常腹部隱痛不適,生活質量下降。因此,筆者采取了循證護理的方法,系統(tǒng)收集文獻資料,確定需要解決的護理問題是:①術后腸粘連發(fā)生的原因;②采取什么護理措施才能更有效地防止腸粘連的發(fā)生;③如何促使腸蠕動功能盡快恢復。
1.2.2 查找資料 根據(jù)所提出的問題,應用計算機網(wǎng)絡檢索有關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腸粘連形成的相關因素有:①腹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漿膜損傷,加之炎癥和其他刺激,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腹腔內產(chǎn)生液性滲出,并凝固導致纖維粘連[2]。②腹膜損傷,腹膜表層起潤滑作用的磷酸脂不同程度地丟失,增加了腹膜之間、腸管之間的摩擦力[3]。③腸管缺血缺氧。④腸蠕動明顯減弱。⑤腸的生理因素,由于小腸有足夠的長度迂曲于腹腔中,易粘連造成梗阻。
1.2.3 評價實證 對上述所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評審,評價資料的可靠性及實用性,將所獲得的證據(jù)與護理技能、臨床經(jīng)驗、患者的個體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并實施護理方案。
1.3.1 準確用藥 遵醫(yī)囑及時準確、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炎藥,減少腹腔內液性滲出。
1.3.2 腹部紅外線理療 于術后24 h開始用紅外線理療儀行腹部照射,3次/d,照射 20~30 min/次,療程 10 d。因為紅外線有穿透性和致熱性,可使腸管發(fā)熱,加速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腸管缺氧,使血管生成因子分泌減少,從而減少腸粘連。
1.3.3 早期活動 術后12 h后開始分階段進行鍛煉,包括呼吸運動、上肢運動、下肢運動、下床活動,療程12 d。①呼吸運動。于術后患者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做深呼吸運動,呼吸頻率以 6~8 次/min 為宜,3 次/d,3~5 min/次。②上肢運動。指導患者做上肢伸展、屈、上舉、下垂、握拳等動作,15~20遍/次。3~4次/d。③下肢運動。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內收、外展、伸、屈、蹬等動作,3~4次/d,6遍/次。經(jīng)常協(xié)助患者翻身、變換體位,做各種適應性動作。④下床活動。循序漸進,先床上坐起,然后床邊站立,再扶床行走,3~4 次/d,20~30 min/次,以增加腸相對運動。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使早期形成的腸管之間的輕度粘連在腸蠕動恢復時自行分離,使小腸在一個較大范圍活動,不會長時間停留在一個位置上,早期活動可促進腸蠕動恢復,從而減少腸粘連發(fā)生[4]。
1.3.4 腹部按摩 于術后3 d進行,患者一手保護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對側腹部,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交替進行,早晚各1次,15~20 min/次,療程7 d。按摩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按摩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切忌粗暴。通過按摩來增加患者腸管局部血液循環(huán),預防腸管粘連發(fā)生。
1.3.5 口服或胃管注入石蠟油 于術后2 d進行口服石蠟油,待其胃腸功能恢復后,口服石蠟油2次/d,早晚各1次,150~200 ml/次,療程5 d。胃腸減壓者,從胃管內注入。因為石蠟油可刺激患者的小腸,使其早期恢復腸蠕動功能,同時潤滑腸壁可減少被動腸運動性的摩擦力。
1.3.6 術后進行持續(xù)有效的胃腸減壓 患者禁食,取半坐臥位,保持胃管的通暢和持續(xù)有效的減壓[4]。經(jīng)常通過胃管抽吸胃腸道內積液、積氣,以減輕腹脹,促進腸蠕動的恢復[5]。
通過實施循證護理3年,對患者術后觀察跟蹤隨訪,本組121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有2例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占1.65%,與有關文獻[6]報道的1.36%基本相符。
筆者在工作中體會到,循證護理是遵循科學的證據(jù)為患者服務,與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和直覺式護理有根本區(qū)別[7],減少或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應用循證護理,有計劃、有目的地為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使患者得到最有效和最經(jīng)濟的醫(yī)療服務,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是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
[1]吳在德.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56.
[2]沈孝利.剖腹術后粘連性腸梗阻107例治療體會[J].濱洲醫(yī)學院學報,2005,28(1):31.
[3]錢禮.粘連性腸梗阻的預防[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74):51.
[4]阮洪森.外傷性小腸破裂診治探討[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6,3(17):30.
[5]張嚴嶺.益氣承氣湯加減治療手術后腸粘連235例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0):92-93.
[6]孫啟云,沈印榮.腹部手術后腸護理模式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25.
[7]喻嬌花,任小英,王桂蘭,等.臨床循證護理現(xiàn)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3,18(4):255.
R473.6
C
1674-4721(2010)09(a)-098-02
201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