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春
(佛山市順德區(qū)鴻業(yè)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廣東 順德 52800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房屋建筑由過去的低層、多層建筑,發(fā)展到今天以多層、高層建筑為主導潮流。建筑結構以混凝土結構占絕大多數(shù)來作為建筑物的結構承重體系。其中,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由鋼筋與混凝土兩種材料組成,它們之間的粘結力是其共同工作的基礎?;炷聊Y后,能與鋼筋牢固地粘結,由于鋼筋是塑性材料,能發(fā)揮抗拉強度高的優(yōu)勢;混凝土是脆性材料,能發(fā)揮抗壓強度較高與相對比較經濟的優(yōu)勢,且兩者具有相近的溫度線膨脹系數(shù)(鋼筋為 1.2×10-5,混凝土為 1.0×10-5~1.5×10-5),通過粘結力可以互相傳遞應力,共同變形,確?;炷翗嫾某休d力得到充分的保證和發(fā)揮。可見粘結力在混凝土結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在設計方面予以高度重視外,其現(xiàn)場施工措施也不容忽視,它同樣決定了混凝土結構體系的安全性、適用性與耐久性。
混凝土構件受力工作時,若鋼筋和混凝土有相對變形(滑移),就會在鋼筋和混凝土交界面上產生沿鋼筋軸線方向的相互作用力,這種力稱為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力。正因為粘結力的存在,使鋼筋與混凝土能夠共同工作。
混凝土構件受力工作時,其實是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共同工作的基礎就是黏結力。黏結力由4部分組成:
1.2.1 化學膠結力
混凝土中的水泥凝膠體在鋼筋表面產生的化學粘著力或吸附力,來源于澆注時水泥漿體向鋼筋表面氧化層的滲透和養(yǎng)護過程中水泥晶體的生長和硬化,取決于水泥的性質和鋼筋表面的粗糙程度。當鋼筋受力后變形,發(fā)生局部滑移后,粘著力就喪失了。
1.2.2 摩擦力
混凝土收縮后,將鋼筋緊緊地握裹住而產生的力,當鋼筋和混凝土產生相對滑移時,在鋼筋和混凝土界面上將產生摩擦力。它取決于混凝土發(fā)生收縮、荷載和反力等對鋼筋的徑向壓應力、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粗糙程度等。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擠壓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則摩擦力越大。
1.2.3 機械咬合力
鋼筋表面凹凸不平與混凝土產生的機械咬合作用而產生的力,即混凝土對鋼筋表面斜向壓力的縱向分力,取決于混凝土的抗剪強度。變形鋼筋的橫肋會產生這種咬合力,它的咬合作用往往很大,是變形鋼筋粘結力的主要來源,是錨固作用的主要成份。
1.2.4 鋼筋端部的錨固力
一般是用在鋼筋端部彎鉤、彎折,在錨固區(qū)焊接鋼筋、短角鋼等機械作用來維持錨固力。
光面鋼筋的粘結性能和強度在鋼筋滑動前取決于化學膠著力,滑動后則主要取決于摩擦力。光面鋼筋被從混凝土中拔出的過程,當加荷初期鋼筋與混凝土界面上開始受剪時,化學膠著力起主要作用,此時界面上無滑移,隨著拉力的增大從加載端開始膠著力逐漸喪失,摩擦力開始起主要作用,滑移逐漸增大,黏結應力達到峰值后滑移急劇增大,此時嵌入鋼筋表面凹陷處的混凝土被陸續(xù)剪碎抹平,摩擦力不斷減小,破壞時拔出的鋼筋表面與其周圍混凝土表面沾滿了砂漿和鐵銹粉末,并有明顯的縱向摩擦痕跡。光面鋼筋的黏結破壞屬于剪切型破壞,光面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強度較低、滑移較大,粘結性能較差。
變形鋼筋的黏結效果比光面鋼筋好得多,化學膠合力和摩擦力仍然存在,機械咬合力是變形鋼筋粘結力的主要來源。鋼筋肋對混凝土的斜向擠壓力形成滑動阻力,滑動的產生使肋的根部混凝土出現(xiàn)局部擠壓變形,黏結剛度較大,粘結強度提高。
鋼筋的粘結強度均隨混凝土強度的提高而提高。混凝土保護層和鋼筋之間凈距離越大,劈裂抗力越大,因而黏結強度越高?;炷翗嫾袡M向鋼筋限制了縱向裂縫的發(fā)展,可使黏結強度提高,因而在鋼筋錨固區(qū)和搭接長度范圍內,加強橫向鋼筋(如箍筋加密等)可提高混凝土的黏結強度,如圈梁、構造柱、框架梁與柱的鋼筋在搭接區(qū)段范圍內應加密箍筋。一般情況下圈梁、構造柱綁扎接頭長度按受拉鋼筋考慮,當采用Ⅱ級鋼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C25時,則搭接長度為45 d,在此長度范圍內的箍筋應當加密(間距為100 m)。鋼筋端部的彎鉤、彎折及附加錨固措施(如焊接鋼筋和鋼板等)同樣可以提高錨固粘結能力,錨固區(qū)內側向壓力的約束對粘結強度也有提高作用。
梁、柱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分布有單排、雙排等以上形式,以鋼筋外邊緣算起,其上下垂直、左右水平的相互間的凈距符合設計要求,且不小于25 mm。施工中可利用廢料鋼筋來制作固定間距支架,或用直徑25 mm的短鋼筋來間隔2根鋼筋之間的距離,綁扎要牢固,防止混凝土澆筑時受力鋼筋偏位,保證鋼筋間的有效距離,使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強度得到保障。
混凝土受力構件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能太小,厚度(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要達到設計要求,其中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40 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 mm。施工中常采取預制帶有鐵絲砂漿墊塊,墊塊規(guī)格為20×20 mm,用1∶2的水泥砂漿制作,墊塊厚度應與設計要求一致。墊塊綁扎在受力鋼筋外邊緣上,綁扎要牢固。
設計時應考慮在同等鋼筋面積的條件下,宜優(yōu)先采用小直徑的變形鋼筋。由于光面鋼筋黏結力較差,施工時鋼筋末端設彎鉤措施,增大其錨固黏結能力。如對有抗震要求的,箍筋末端彎折角為135 °,彎后平直段長度為10 d(d為箍筋直徑),且不小于75 mm。
為保證鋼筋伸入支座的黏結力,應使鋼筋伸入支座有足夠的錨固長度。如支座長度不夠時,施工中采取鋼筋彎折措施,彎折長度計入錨固長度內;也可以在鋼筋端部焊接短鋼筋、短角鋼等方法加強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能力。
綜上所述,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構件施工中,特別要注意鋼筋原材料、加工下料、安裝綁扎位置和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施工質量控制,保證鋼筋與混凝土的黏結力,從而達到鋼筋混凝土結構使用安全的目標。
1 李 斌、沈鳳生.銹蝕對鋼筋混凝土粘結力的影響[J].工業(yè)建筑,2001.5
2 李 琛.銹蝕鋼筋與混凝土粘結力的研究現(xiàn)狀[J].山西建筑,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