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正王 敏
(1.湛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2.江陰市璜塘實驗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0)
跆拳道的發(fā)展傳播對我國武術運動普及和推廣的啟示
江 正1王 敏2
(1.湛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2.江陰市璜塘實驗學校,江蘇 江陰 214400)
文章運用文獻資料研究方法,從跆拳道的發(fā)展傳播、推廣策略以及所取得的成功之處進行分析,得出了跆拳道的推廣發(fā)展對武術推廣與傳播的啟示,提出中國武術必須要以武德優(yōu)先;統(tǒng)一和完善評價體系,縮短教學周期;發(fā)揮養(yǎng)、練、打、醫(yī)傳統(tǒng)形式;加強與現(xiàn)代傳媒的結合,建立系統(tǒng)高效的武術的推廣網(wǎng)絡;注重普及推廣,改變傳統(tǒng)武術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從而能讓中國武術回歸市場,走出低谷。
跆拳道 發(fā)展傳播 武術 普及 推廣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是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但是與武術走出國門,為世界所認同相比,武術在國內的推廣卻日漸式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尤其是跆拳道在中國各大城市的風靡和年輕一代的趨之若騖,更讓“國粹”武術的身影顯得尤為落寞。在城市中心地帶,各式規(guī)模的跆拳道館赫然可見,廣告宣傳輪番上陣,一些健身房也紛紛開設跆拳道培訓班。學習跆拳道成為一種時尚,許多家長領著孩子前來,大批年輕人蜂擁追捧。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國武館卻門庭冷清,往往“偏安”于郊區(qū)、鄉(xiāng)下。如今國內跆拳道道館的數(shù)目在急速擴張,其學員數(shù)目也在快速膨脹,因而一些武術教練轉行做了跆拳道教練。更為重要的是跆拳道早在2000年就已經(jīng)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而中國武術依然徘徊在國際奧委會的大門之外,這不能不使我們反思。本文從跆拳道發(fā)展的歷程、傳播推廣策略以及所取得的成功之處進行分析,為武術全面推廣普找出一條新的思路提供理論依據(jù)。
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人們本能的強健體魄和自衛(wèi)而產(chǎn)生的搏擊逐漸演化為有意識的技擊活動,從而產(chǎn)生了朝鮮民族特有的運動形式——跆拳道。這種形式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朝鮮的古代歷史。1909年日本出兵侵占朝鮮,李朝滅亡。日本人建立了殖民政府,為防止朝鮮人民反抗,消磨人民意志,殖民政府禁止所有朝鮮文化活動,其中包括跆拳道。當時許多朝鮮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遠涉中國或其他國家謀生,由此跆拳道這一武技傳至亞洲一些國家。在此間,跆拳道也吸收了許多國家的武藝精華,如中國的武術、日本空手道等,這也進一步豐富了跆拳道。
現(xiàn)代跆拳道最早是由韓國人推向世界的一項體育運動,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完成獨立的國際體育組織和正規(guī)的國際比賽。跆拳道在世界的推廣,歸根結底還是韓國文化的推廣。這一時期,以崔弘熙為首的國際跆拳道聯(lián)盟為跆拳道的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主要有兩大措施。1958年韓國組織國軍跆拳道在東南亞國巡回表演,有計劃地向東南亞地區(qū)派遣教員普及跆拳道。20世紀60年代又向越南派出表演團和教練團,使參加越戰(zhàn)的各國軍人對跆拳道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為以后跆拳道進一步推向世界做好了準備。從20世紀70年代末始,跆拳道推廣取得了重點突破。這一階段成立了跆拳道的專門研究機構——國技院,統(tǒng)一完善了跆拳道的技術理論體系,改進了競賽規(guī)則、裁判方法和經(jīng)營管理,并制定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即以競技為中心重新組織跆拳道,因而形成了跆拳道新的競技體系。自1973年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簡寫W.T.F)成立至今的近30年中,國際跆拳道運動以十分驚人的速度向前發(fā)展。1975年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加入國際體育單項聯(lián)合會。1980年世界跆拳道獲得國際奧委會的承認,開始向成為正式奧運會比賽項目努力。1986年起列入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87年列入泛美運動會、全非洲運動會以及東亞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988年、1992年、1996年3次列入奧運會表演項目。1994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103屆會議決議,跆拳道項目列入2000年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設男子4枚、女子4枚共8枚金牌。此外,跆拳道還是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南太平洋運動會、世界軍人運動會、東南亞運動會、南美運動會等一系列國際體育賽事的正式比賽項目。跆拳道是繼日本柔道之后以亞洲第二的身姿躍上奧林匹克山峰的亞洲體育項目,這和中國武術和奧運會的漸行漸遠形成強烈的對比,跆拳道推廣和發(fā)展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武術去學習借鑒。
跆拳道推崇“以禮始,以禮終”的尚武精神,它貫穿了“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運動極其重視禮儀,它是以敬禮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它要求練習者在學習與訓練中一定要嚴格遵守禮儀,要學會敬禮。跆拳道中的敬禮,是表示尊重、禮貌、友好、謙虛和感謝,是一種內心思想的外在表達方式。跆拳道的禮儀不僅僅是從敬禮一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它還包含著人的內在的一種修養(yǎng)。練習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人優(yōu)秀的意志品質,還可以強身健體,練就人健全的體魄?!耙环指牛环质斋@”,竭盡全力的去學習和訓練,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益處和收獲。在練習跆拳道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道德規(guī)范,增強法制觀念,要有忠于祖國的思想,要有愛國家、愛民族的熱情,要在尊敬長輩、尊重他人、遵守規(guī)則的前提下磨煉意志。當我們面對艱難、困苦和遭受自我極限的挑戰(zhàn)時,我們可能產(chǎn)生放棄訓練、退縮和逃避的念頭。這時我們一定要用堅定的意志去克服雜念,我們必須要學會堅定、忍耐和不屈不饒的精神,戰(zhàn)勝自身的懶惰。跆拳道遵行“內外兼修”的宗旨,它既是一種技擊術,也將處事態(tài)度、人生價值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為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發(fā)展跆拳道禮儀教育,在促進國民健身的同時,更應注意技術學習和禮儀規(guī)范的并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跆拳道的禮儀教育對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把禮儀的修養(yǎng)賦予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之中,使禮儀教育更具有鮮明時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發(fā)揮應有作用。
跆拳道是一種國際性的競技體育運動,世界各地和我國都在蓬勃發(fā)展。修煉者如果達到一定水準,又符合比賽條件,參加地區(qū)省級全國性的邀請賽、精英賽、爭霸賽、錦標賽、冠軍賽以及各種運動會乃至世界性比賽的機會較多。通過比賽,可提高自己的實力,體現(xiàn)自我價值。同時,也能為家鄉(xiāng)父老爭光,為祖國爭光。跆拳道屬技巧型智慧型項目。跆拳道競技比賽,雙方運動員拳來腳往,斗勇更斗智,險象環(huán)生。跆拳道品勢表演,動作整齊劃一,氣勢威猛。跆拳道威力表演,勢如破竹,一擊必殺。跆拳道特技表演,技藝高超,精彩刺激。無論跆拳道比賽或表演,觀賞性都極強。既能豐富人民群眾的文體生活,更能令觀眾領略跆拳道力與美結合的藝術魅力,鼓舞人心,激發(fā)斗志,振奮精神。
跆拳道運動之所以能夠成功地推進奧運舞臺,很關鍵的一條就在于它的競賽規(guī)則可操作性強,易推廣,評判準確。針對奧運項目進行積極地改革,在傳統(tǒng)的跆拳道基礎上突出競技跆拳道的腿法特點,對傳統(tǒng)跆拳道的技術進行限制。跆拳道在等級上實行段位制,升級考試嚴格,保證了各個階段的教學質量,使得跆拳道不僅具有競技性、藝術性和技巧性,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學術性。為了適應西方競技體育的標準與模式,跆拳道進行了一系列的技術改革和裁判整合工作,去除了練習過程中的一些不利于評判打分的動作,易操作、易評判、易推廣,尤其符合西方人簡潔直觀的體育思想。因此,跆拳道在借奧運的東風把自己推銷出去后,能獲得廣泛的認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跆拳道在韓國被稱為“國技”。這使跆拳道具有了激發(fā)國人愛國思想和民族責任感的能力,并無形中賦予了其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功能,使跆拳道在國外的傳播中處于有利地位。“國技”提升了跆拳道的社會地位,賦予其巨大的傳播動力。同時,還成立了專門的跆拳道技術研究與推廣部門——“國技院”。它研究建立的競技跆拳道體系在世界上廣為傳播。因此,國家體育主管部門應該發(fā)揮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的功能,成立專門的推廣部門,使其在研究、傳播方面發(fā)揮作用。同時跆拳道有10級9段,不同級別的跆拳道選手在道服的腰帶顏色上就有區(qū)別。跆拳道的禮儀規(guī)定,凡是低級別的選手必須向高級別的選手鞠躬敬禮,選手們根據(jù)腰帶顏色就可以判斷對方的級別,是對方先向自己鞠躬,還是自己得先向對方鞠躬。而這些都讓練習者有了目標,級別越高越受人尊敬。同時相對傳統(tǒng)武術來說,跆拳道簡單易學,而且安全。普通人只要通過1個月的學習,一般就能達到1級。不停地升級要求,讓練習者有不斷追求的目標。
跆拳道的宗旨是:開發(fā)人的智力、體力與精神的潛能,增強人的信心、勇氣和正義感,陶冶人的情操,磨煉人的意志,振奮人的精神。使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使人自然平衡協(xié)調。跆拳道注重實用,技擊性強,難度較大,包括許多旋轉、騰空、起伏、跳躍等動作。要完成這些動作,練習者身體各部技能不但要協(xié)調和諧、自然、平衡,還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嚴密的分析力和精確的判斷力,通過這些練習就能開發(fā)人的智力、體力和精神的潛能,使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對青少年而言,跆拳道能幫助他們建立充分的自信和榮譽感。通過技術的不斷成熟,青少年可以逐漸完成以前他們會覺得不可能達到的動作,這樣,就為他們在人生之初建立起一種“只要堅持努力,就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信念,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有莫大的好處。
奧運會的要求是“更快,更高、更強”,然而韓國最初的傳統(tǒng)跆拳道并不符合奧運會章程。為了符合奧林匹克章程,韓國跆拳道組織牽頭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聯(lián)盟,并對跆拳道的技術體系進行了改革,制定了一套相應的競賽規(guī)章制度,大膽拋棄了傳統(tǒng)跆拳道中一些不適應經(jīng)濟的內容,將其最符合現(xiàn)代競技體育要求的、競技性最強的對抗性內容提煉成科學獨立的教學、訓練和競賽體系,由此產(chǎn)生了新的跆拳道。現(xiàn)在競技跆拳道首先考慮的是運動員的安全,且注重突出跆拳道善用腳技、變化多端、瀟灑實用的特色,融競技性、欣賞性、實用性于一體,既可以保證運動員的安全,又符合奧運會的要求,使之逐漸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融競技、范圍于一體的運動項目。
崇尚武德是中華武術幾千年光榮的傳統(tǒng)。武林界向來就提倡謙遜的精神,把武德放在第一位。綜觀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各個項目,均能呈現(xiàn)出東方文明的氣質——爭斗而有禮讓,有勁而不粗野,藝純熟而不玄浮,情飽滿而含蓄內向,富于觀賞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氣質。傳統(tǒng)武術所顯示出的美,也具有東方文明的特點,即以優(yōu)美為主(好套路表演),與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壯烈、驚險、富于強烈刺激性的審美觀,構成鮮明的對照??梢姡瑐鹘y(tǒng)武術中“德”與“藝”的統(tǒng)一,使武術在其本質特征(感性活動)之上又滲入了濃厚的理性因素。
跆拳道雖然沒有武術的技術豐富,但是現(xiàn)代人練習搏擊運動已經(jīng)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強身健體,為了自己身體靈活,柔韌性好。武術似乎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定位。傳統(tǒng)武術需要非常扎實的基本功,出成績比較慢。一個馬步就要蹲上幾個月。3年小成,10年大成。如此長的周期,誰敢來練。讓傳統(tǒng)武術脫去其神秘的面紗,融入現(xiàn)代的、時尚的元素,簡化動作,縮短學習周期。同時對武術段位進一步細化,如分為業(yè)余九段和職業(yè)九段,并且將業(yè)余九段的考核權下放給達到一定資歷的教練,讓業(yè)余練習者只需掌握一定的武術技術而無須參加比賽,只需要通過教練的考核并上報相關機構審批,即可獲得相應的業(yè)余段位,然后隨著段位提升,不斷提高考核的內容和要求。要達到職業(yè)段位,再要求練習者必須參加不同級別的武術比賽并獲得一定的名次才可以申報。高級別的職業(yè)段位申請還應要求對武術的發(fā)展與推廣作出過突出的貢獻等。
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中國武術更多的是屬于文化的范疇,武術的發(fā)展不能僅僅看作是一項體育運動的發(fā)展,而應看作是文化層次的傳播,現(xiàn)代競技武術就犯了把武術僅看作是一項體育運動的錯誤。越來越體操化的武術量化的痕跡,武術承載的“武”越來越少。逐漸脫離了武術的本質,但仍在套用“中國武術”這一大名稱。練套路的上不了擂臺,練對抗的“舞”不了幾下。中國傳統(tǒng)武術家是要既能“舞”又能上擂臺的,是不分家的?,F(xiàn)如今情況的出現(xiàn),它不是武術界所希望的,這是武術比賽規(guī)則造成的武術畸形發(fā)展的結果。中國武術的本體是習練者在習武的過程中體悟出“武之道”,這“道”是存在的“大道”在武術中的具體體現(xiàn),對武術之追求,實質上是對武術之“道”的終極追求。因此,習武的目的和意義應該是“使習武者的人性更加完美”而非其他外顯部分。對于“形之下”而言,中國傳統(tǒng)武術是養(yǎng)、練、打、醫(yī)于一體的高級運動形式,在養(yǎng)中求技擊,從技擊中得養(yǎng)生。這種發(fā)自于內在的調節(jié)更符合人對“自然”的要求,它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人體的潛能。中國傳統(tǒng)武術才是至善至美、無可挑剔的。
大眾新聞傳媒是傳播體育賽事的重要手段,借助這張隱形的網(wǎng),可以把武術的點點滴滴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針對武術的傳播現(xiàn)狀,應以增進電視類和網(wǎng)絡類的電子傳播為主導。相比報紙類的平面?zhèn)鞑ッ襟w,其更鮮活、更生動,以連續(xù)代替了片段的視覺感受。因此武術傳播的關鍵在于能否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同時官方民間通過組織中國武術巡回表演團,在世界各州、國家及地區(qū)建立中國武術推廣發(fā)展基地,定期向這些基地派遣外援教練,有重點、有步驟、有目標地將中國武術推廣出去。
武術要摘取神秘莫測、高深難懂的面紗,讓它也像跆拳道、瑜伽一樣,成為一種養(yǎng)生健體的方式,符合當前人們追求健康的時代潮流。只有讓武術真正走近百姓生活,才能更好地傳承、推廣它。在推廣上,我們一直以競技為重,而不重視普及和推廣。想一想,畢竟參與競技的是少數(shù)人。其實,隨著時代的變遷,武術的功能也在變。從最早注重格斗功能已經(jīng)轉變成了注重它的健身和養(yǎng)身功能。武術的推廣和發(fā)展也應該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做到與時俱進?,F(xiàn)在應該強調武術的健身功能,同時強調武術所包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針對不同的群體,強調武術的不同功能。在武術教授方法上,突破過去“死記硬背”式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如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授武術的拳法套路,將武術套路編成兒歌,以游戲方式進行武術訓練;設置靈活的時間段進行培訓,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等
社會的進步,事物的發(fā)展,均離不開各專業(yè)人才的勞動。武術的推廣過程同樣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識的后備人才。武術雖然已列為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內容,也被列為體育體育院校及師范院校體育系的專業(yè)課程,但這些教學、訓練多著眼于競技武術,背離了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真正內涵,也限制了武術的廣泛推廣和普及。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針對人們的心理,盡快建立一支普及推廣武術的師資隊伍,將現(xiàn)有的競技武術體系不斷地完善,有計劃地加大武術在大、中、小學的推廣普及工作。同時可增加大、中、小學體育中武術教學內容比重,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及,使他們在武術上能夠有更高更深的認識,對我國武術的推廣普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21世紀是健康、和諧的世紀,這與中華武術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學習武術符合人們追求健康的時代潮流。只有讓武術親近百姓,才能更好地推廣它。跆拳道的發(fā)展傳播策略無疑是成功的,中國武術應從中吸取一些有利于其成長、成熟的東西,再結合自身的技術特點、民族特性、技擊理念等加以改進和完善。這樣才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特色,進而適應大眾的需要,促使中國武術的進一步推廣普及。
[1]高 誼.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2]徐 才.徐才武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3]孟慶波,趙 峰.從跆拳道的發(fā)展看中國武術的國際化推廣[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2):138.
[4]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傳播對武術傳播的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131.
[5]楊海琴,雷 明.論跆拳道運動的推廣策略對我國武術發(fā)展的啟示[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1).
Inspi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Taekwondo on Chinese Wushu Popularity and Promotion
Jiang Zheng1Wang Min2
(1.Physical Sciences Schoo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2.Huangtong Experimental school of Jiangyin,Jiangyin Jiangsu 21440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promotion strategy,and success of Taekwondo,gets the reve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Taekwondo on Wushu sport popularity and promotion,puts forward the ideas that Chinese Wushu must take priority of moral,unify and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shorten the cycle of teaching,exert the traditional form of health,practice,play,and medicine,enhance the combining of Wushu and modern media,sets up systematic and efficient Wushu network,pays attention to popularizing,changes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cultivating Wushu backup talents,and wishes that Chinese Wushu come back to market,and walk out of low ebb.
Taekwondo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Wushu popularity promotion
G85
A
1004—5643(2010)12—0014—03
湛江師范學院08校級課題,項目編號:QL0808。
1.江 正(1976~),男,講師。研究方向:體育運動訓練學。
2.王 敏(1976~),男,中教一級。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