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列
和諧世界理念與新自由主義合作觀之比較研究
文 列
和諧世界理念是中國政府對國際政治秩序的一種創(chuàng)新,是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地自然延伸,它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的對外戰(zhàn)略,特別是合作觀這一創(chuàng)新的理論,它與西方新自由主義合作觀在認識論、本體論、合作的主體、合作的動力、合作的利益觀上有不同。
和諧世界;新自由主義;合作觀;比較研究
和諧世界是中國政府闡發(fā)的關于中國對國際政治秩序的理念,是對我國新時期外交戰(zhàn)略的概括,它對于國際間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而西方新自由主義在解釋國際社會合作方面也很有說服力。本文試圖通過對二者的比較來闡述和諧世界理念對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超越。
2005年9月15日,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并發(fā)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出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歸結起來,和諧世界的主要內涵包括:
(一)政治與安全
一是堅持多邊主義,實現(xiàn)共同安全。和平與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的根本目標,無論對于哪個國家,戰(zhàn)爭和沖突都是災難[1];各國應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xié)作的新安全觀;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協(xié)商、談判解決國家間的爭端或沖突;反對恐怖主義,重在消除根源;在裁軍方面應該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現(xiàn)有效裁軍和軍備控制,維護全球穩(wěn)定;加強聯(lián)合國的作用。
二是在政治上各國應該恪守公認的國際法、國際關系準則。胡錦濤指出:“應該承認各國文化傳統(tǒng)、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fā)展道路的差異,不能以此為借口對別國內政說三道四”, “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于一尊?!保?]
(二)經濟發(fā)展
堅持互利合作,實現(xiàn)共同繁榮。發(fā)展事關各國人民的切身利益,是消除全球安全威脅的根源。沒有普遍發(fā)展和共同繁榮,世界難享太平[1]。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經濟的發(fā)展應該是各國普遍受益;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是世界共享太平的前提,如果世界經濟的發(fā)展產生“馬太效應”,這不僅不利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也不利于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
(三)文化
堅持包容精神,承認文明的多樣性,倡導文明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借鑒。縱觀世界歷史的發(fā)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是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的過程。每個民族、國家的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大家互相學習、文明之間互相融合,才成就了今天的人類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維護文明的這種多樣性;如果只強調同一性,不但會扼殺各國、各民族文明的特色,對于全球的發(fā)展來說,也會因此失去動力。
新自由主義是伴隨著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第三次大討論而產生的,其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斯蒂芬·克萊斯納、布魯斯·魯塞特等人。以下是新自由主義合作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觀點:
(一)相互依存理論
該理論代表人物是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相互依存論最初是由經濟學家理查德·庫珀在其著作《相互依存經濟學—大西洋社會的經濟政策》中提出來的,他注意到了經濟領域內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認為相互依存是工業(yè)化國家中間的一個強勁趨勢,其特征表現(xiàn)為國家間增長的對外經濟發(fā)展敏感性[2]。之后,羅伯特·基歐漢、約瑟夫·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復合相互依存論,該理論強調三個基本概念:第一,多渠道的社會聯(lián)系日益發(fā)展(政府間的非正式或正式的官方聯(lián)系、非政府人士之間的非正式聯(lián)系以及跨國組織的內部之間聯(lián)系)。第二,軍事安全問題不再始終居于國際關系議事日程的首位。一國的內政外交界限越來越模糊,二者之間很難劃清界限。第三,軍事力量的作用大為減弱[3]。該理論將不對稱相互依循視為權力的一種來源,并創(chuàng)造了敏感性相互依存和脆弱性相互依存兩個概念來解釋權力是如何產生于不對稱相互依存的(敏感性相互依存是指一國的變化導致另一國變化的敏感程度。例如歐佩克提升油價對美國和日本造成的不同影響;脆弱性相互依存是相互依存雙方為抵御變化而采取的替代性選擇所需付出的相對成本。油價上漲對于日本來說要付出的代價就比美國大)。
(二)國際機制論
國際機制的三個要素:共同的國際行為模式,協(xié)調國際間關系的原則、準則、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以及限制在某一特定的問題領域。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斯蒂芬·克拉斯納在1983年主編出版的《國際機制》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國際機制的主要內容、基本特點和不同流派的觀點。他強調,國際機制旨在改變國際利益的狹隘觀點,主張以合作互利的長遠利益代替爭奪權力的眼前利益;國際機制并不意味主權的轉移或放棄,而只強調各國的共同責任和采取一致行動;國際機制為國際關系角色同時提供機遇和限制。
(三)民主和評論
民主和平論的理論淵源是康德的 “永久和平”思想。1983年,霍布金斯大學政治學教授米切爾·多伊利在《康德、自由主義遺產和外交事務》一文中提出自由民主國家相互間從來沒有發(fā)生過戰(zhàn)爭的論點,該論點備受西方社會的青睞,被認為是最接近于國際關系的經驗法則。
民主和平論的中心論點就是民主國家很少或從不相互打仗。民主和平論把這種因果邏輯歸結為民主國家存在著政體上的兩個根本限制因素,一是歸因于機制上的限制,即公共輿論或國內政治機構的監(jiān)督與平衡對政府決策的制約作用;二是民主標準和文化因素,即民主國家之間有著相互尊重、合作與妥協(xié)的共同特點。相反,民主與非民主國家之間卻缺少這些標準和限制因素。
(一)認識論
和諧世界理念的合作觀,其認識論是從全球各個國家的發(fā)展高度來看待世界秩序及其發(fā)展方向的,所以其對于世界的認識不是特定的針對某個國家或者某一類國家,而是代表全球的整體利益。和諧世界理念由中國政府提出,但是并未烙上中國的烙印。
新自由主義與西方傳統(tǒng)國際政治理論一樣,都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王逸舟認為縱觀西方國際政治研究20世紀以來的歷史進程,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有個始終存在并且發(fā)揮巨大影響的“美國重心”)[4],而理論總是為一定的利益集團服務的,從認識論意義上講,盡管新自由主義屬于科學實在論的方法 (秦亞青認為國際關系研究有兩種認識論,一種是科學派堅持的科學實在論,認為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堅持以說明來獲取知識;另一種是人文學派的解釋學,認為社會事實很多情況下都是人的主觀建構,他們堅持以理解和解釋來獲取知識)[5],但是也沒有擺脫以美國為中心的嫌疑。該理論的所崇尚的制度、民主和平、相互依賴都只是代表西方大國的利益,所以其認識本身存在局限性。
(二)本體論
和諧世界理念首先強調各個國家的平等,各國在國際政治事務中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強調戰(zhàn)爭對所有國家的危害,認為各國要互利合作,實現(xiàn)共同繁榮;在解決沖突時,要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理念認為,在有了外部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下,各國也要針對本國的情況,加快發(fā)展。發(fā)展是解決很多問題的出路,只有各國都發(fā)展,世界才能達到和諧。
新自由主義的本體論屬于物質主義本體論。新自由主義強調制度、民主等,都是以物質權力為中心,這種物質權力為中心的本體論實質就是強權政治,它忽略了國際政治中的道德、人道主義等因素。所以,其本質所依賴的制度等都是對物質力量的依賴。而在現(xiàn)有的國際政治中,從物質力量的對比來看,發(fā)達國家的物質力量肯定要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如果按照物質力量來決定國際事務,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就像聯(lián)合國改革,聯(lián)合國不是“董事會”,不是股權最大者的權力最大。所以,新自由主義的本體論也有局限性。
(三)合作的主體
其一,和諧世界理念合作觀的合作主體是針對世界各種行為體,不管是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對于行為主體沒有限制,且行為主體之間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更是應該參與廣泛的國際合作,通過合作來提升本國的經濟水平、提高本國的政治地位。
其二,新自由主義合作觀中參與主體的限定。相互依存理論中雖沒有直接對參與主體進行限定,但是從該理論的后果來看,各個國家對某一事物的敏感性、脆弱性的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且約瑟夫·奈認為相互依存所帶來的后果不一定只是好的方面,那么對于處于弱勢地位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也是一種限定。
新自由主義的民主和平論的前提就是民主國家之間的合作,這限定了合作的主體,其所限定的民主國家就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西方大國,這是對社會制度的一種限定。
國際機制論認為應該用國際機制去規(guī)范各國的行為,調節(jié)各國間的矛盾。但是,當今的國際機制都是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為首而建立的,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發(fā)展中國家想要在當前的國際機制中發(fā)揮作用,似乎也不太可能。
(四)合作的動力
一是和諧世界理念所倡導的世界和諧,是世界各方面的和諧。在經濟發(fā)展、政治安全、文化融合上秉承一種合作、包容的精神。和諧世界理念所倡導的合作是出于各國積極、主動的意愿,而不是被動的、外加的力量來促使合作。在和諧的環(huán)境里,某個國際行為者的政策自然地推動和幫助其他行為者目標的實現(xiàn)。
二是新自由主義的合作,特別是相互依存理論的合作,合作的動力是一種外在的強加,該理論認為,因為各國在交往過程中存在的這種客觀的依存,所以,各個國家不得不在某些國際問題上合作。這種合作不是自愿的、主動的,只是充當了合作的“不自覺地工具”。在經濟上,按照大衛(wèi)·李嘉圖的“兩權相優(yōu)取其重,兩權相劣取其輕”的相對優(yōu)勢論[6],所以各國必須合作。在政治領域內,因為各國的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例如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反對恐怖主義等,這種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全球的合作;在安全上,新自由主義倡導的民主和評論、國際機制論等理論都認為要想維護全世界的安全,就應該讓這種威脅消失。
(五)合作的利益觀
和諧世界理念認為,合作的最終目的是使世界達到和諧。當然和諧并不意味著沒有差異。該理論所認為的和諧就是在各國存在差異的前提下的和諧;如果沒有差異,那就不叫和諧了,應該叫“同化”。該理論所表達的利益觀就是承認差異,通過各國積極努力的合作與作為,使每個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都能從合作中受益,國際社會應該給予發(fā)展中國家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如果全世界國家都能從合作中受益,那就從根源上解決了全球安全與穩(wěn)定的威脅。
和諧世界理念是對西方國際政治理論的突破,是對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深刻反思,也為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通過對和諧世界理念和新自由主義合作觀的比較,可以說,不管是在認識論、本體論、合作主體、合作動力等方面,和諧世界理念都是對西方以美國為中心的國家政治理論的突破。
[1]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N].人民日報,2005-09-16(A1).
[2]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35.
[3]Keohane,Robert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J].Little,Brown,1997.
[4]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理論與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秦亞青.國際關系研究的科學與人文的契合[J].中國社會科學,2004(1).
[6]項義軍.國際貿易[M].北京:經濟出版社,2004:25-29.
D815
A
1673-1999(2010)02-0020-03
文列(1983-),女,中共西安市委黨校(陜西西安710054)教師,碩士研究生。
2009-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