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軍
呼吸是人類天生就會的一件事情,吸進來,呼出去。很自然,用不著去想,這是本能。呼吸有時急促,有時緩慢,有時吸得深,有時吸得淺,有時還要憋一下氣,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不同的呼吸。但歌唱的呼吸與生活的呼吸不同,歌唱的呼吸比生活的呼吸變化要多,比說話的呼吸要深。歌唱的呼吸要隨著樂句的長短,根據(jù)情緒情感的喜怒哀樂而變換著運用呼吸。因此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理性呼吸,而屬于有意識、有目的、帶有技巧性的呼吸。
生活中人們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由于情緒的變化引起不同的呼吸變化,急速、緩慢、長短、強弱等。因此說話的聲音有不同的各種語氣,也會出現(xiàn)吶喊、驚叫、哭笑等不同的發(fā)聲方式,發(fā)出的聲音都是不同的。聲音的不同變化都與呼吸有關系。生活中隨著人的情感變化也有不同的呼吸,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這都沒有嚴格的要求,隨興而發(fā)。而歌唱的呼吸則不同,歌唱也是要有表達不同情感的需要,但這是藝術化的情感,通過歌唱中不同的要求表達出來。因此,歌唱的呼吸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歌唱的聲音(旋律)有固定的高低、有一定長短,也就是歌唱有音調(diào)的準確,節(jié)奏的正確,力度的變化,音色的優(yōu)美、動聽的要求,這些歌唱的要求掌握得好,就唱得好;唱得好,也必定要求會控制呼吸,會運用有支持力的呼吸來歌唱。因為,歌唱本身要有生命力,就要有呼吸的支持。歌唱的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是歌唱的支持力。
我們常說這個人唱得好,有支持,這個人會用支持,會用呼吸,區(qū)別在哪里?唱歌跟生活用呼吸不一樣在哪里?《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講到:人的呼吸有兩組肌肉帶動,一組是管吸氣的肌肉群,一組是管呼氣的肌肉群。吸氣肌肉群分布在前胸往下,主要是兩肋,腰部周圍甚至后背都包括在內(nèi),這一組肌肉被稱為吸氣肌肉群。歌唱的吸氣要用鼻子和嘴一起吸,則吸得深。有人以“聞花”或以“打哈欠”來比喻歌唱的吸氣,吸氣時口腔應當是放松的。在歌唱中,吸氣的這組肌肉群是需要加強訓練的。這組肌肉用對了,會形成很舒服的吸氣。另一組是管呼氣的肌肉群,生活中感嘆的“啊!”、“唉!”、咳嗽、打噴嚏都是呼氣肌肉群在工作。這組肌肉很強,但歌唱時不需要很強,一般呼氣肌肉的動作都夠用的。歌唱時吸進氣來不要一唱氣就全跑光了,而是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合作,將吸進來的氣保持住,即吸氣肌肉繼續(xù)工作,使呼與吸相互配合形成對抗,在腰部周圍產(chǎn)生壓力?!陡璩乃囆g》中重點講到:橫隔膜呼吸,胸腔是不動的,吸氣利用橫隔膜收縮,呼氣利用腹壓。從此說來,生活中的呼吸是順其自然的,而歌唱中的呼吸是有一定要求,比較規(guī)范性的。吸氣和呼氣都以腹部為中心,在腹部產(chǎn)生腹壓,繼而帶動其他的呼吸器官,形成一個整體的呼吸系統(tǒng)。
歌唱呼吸的支持力來源于什么?《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講到:呼吸對歌唱的支持,就像拉琴的弓子和弦的關系,二者要對上勁,弓子好比呼吸,琴弦好比聲帶,二者配合得合適,就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吹管樂也要呼吸的支持力,有支持力吹出來的聲音圓潤、飽滿,沒有支持力連一個整句都吹不完。管樂是人用深呼吸來吹管樂器,歌唱是人用深呼吸來吹自己。
《歌唱的藝術》中講到:為了直觀,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把人的軀干與唧筒或注射器做比較。注射器的用途是通過同一個孔洞把液體或空氣吸進和排出。人有軀干和注射器并列的斷面。注射器活塞下移就進空氣,回升就排出空氣。人的胸腔連腹腔,同注射器一樣是一個筒子,橫隔膜把它分成為兩部分??諝馕M肺部不只靠肋骨活動引起的胸腔擴大,還靠橫隔膜下放引起胸腔的加深。橫膈膜本身收縮而下降,把它下邊的內(nèi)臟向下擠,使胸腔容易向深度方向擴大,這樣一定容積的空氣被吸進胸部(肺部)。橫膈膜(收縮)下降的時刻與唧筒活塞下放時刻完全吻合。橫膈膜在吸氣時收縮后不馬上放松,被腹壓推上的腹內(nèi)迫使橫膈膜逐漸地放松(擴大)。橫膈膜在逐漸擴大過程中,對腹壓向上的壓力給以一定的反抗,這樣它就調(diào)節(jié)聲門的空氣,從而保證了聲帶下方空氣壓力所必需的緩和性和均勻性,并保護聲帶不受氣壓突增所引起震動的影響。從上面兩個比喻中可以看到,歌唱呼吸的支持力來源于吸進氣以后,吸氣肌肉群還需繼續(xù)工作,不能放松,繼續(xù)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使呼與吸形成對抗,這個對抗就是我們常說的“呼吸的支持”。呼與吸的對抗在身體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壓力,吸進氣時使肺的下部擴張,這種擴張使身體腰部周圍的肌肉向外擴張,這是橫隔膜下降所造成的。歌唱時保持在吸氣的基礎上發(fā)聲,呼與吸形成的對抗伴隨著一個樂句的演唱始終保持著,只有一個樂句唱完時才放松,接著吸氣。一個樂句、一個樂句地這樣繼續(xù)下去,直到一支歌曲唱完。簡單地說,吸進氣來保持住,用呼氣振動聲帶而發(fā)聲,但是發(fā)聲時吸氣的力量不能放松,不要垮,使吸氣的肌肉和呼氣的肌肉的對抗變成一種壓力,就產(chǎn)生氣息的密度,這個密度就是歌唱的支持。
歌唱中的對抗,前面也基本提得差不多了。因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相輔相成、統(tǒng)一的整體。平時說話對呼與吸的要求不高,演唱的要求則考究得多。演唱者的自我感覺應當是在演唱時,始終保持吸氣的狀態(tài)。有的時候我們在上聲樂課時,忘記了這個要求,老師也經(jīng)常會提醒“吸著點唱”或“往下嘆氣的感覺唱”,這都是一個道理。如果在歌唱呼吸的對抗中吸氣的肌肉放松了,聲音就會變得很干很飄。聲音沒有了支持,也談不上共鳴。但這種對抗也不能過了頭。例如:有的人唱歌時呼吸也很深,大口大口地吸氣,吸得很多,然后保持在腹部,全身都吸僵硬了,到唱的時候反而用不上勁了,唱出來的聲音都是僵的,這樣也不行。因此,什么事情都要適而可止,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深呼吸,這就是所需要的正確呼吸。《金鐵霖聲樂教學》中也說到:腹式呼吸效果跟我們睡覺時一樣的,當你睡著時的呼吸是腹式呼吸,如果是胸式呼吸你肯定失眠。也可以以這種方式去感受到腹式呼吸。
呼吸的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呼吸自然才顯得歌唱自然,同時這也是檢驗呼吸正確與否的標準。用鼻子和嘴一起吸,把口放松、張開,一吸氣就吸進去;而呼出來就要慢慢地吸著呼,要保持住,腹部的氣壓和全身氣壓貫通,一致。《金鐵霖聲樂教學》中說到:有一個嘆氣提法,先放松,后嘆氣,嘆到哪從哪吸,吸到哪,從哪唱,所有字都一樣,保持嘆氣狀態(tài)來歌唱。《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中講到:如果聽見吸氣的聲音,說明吸氣的通道沒有打開,路上有阻力。即吸得很快時,可以聽見吸氣的聲音,這樣的呼吸是淺的??傊?,吸氣的動作是個巧勁兒,也是功夫。吸氣應在吸氣的一剎那,有整個身體松一下的感覺。這意味著吸氣時把吸氣的通道都放松地打開,而且要吸得深,通道緊了是吸不進來的,或雖吸而不深,不舒服。由此說來,吸氣開始,氣息肌肉群在工作,若此時感到呼吸器官暢通、舒服,胸前、兩肩都沒有緊張感,那么這口氣是吸得正確的。氣息的吸入量要適度,吸多了僵,吸少了不夠用,絕不是越多越好。
歌唱的藝術就是呼吸的藝術,因為歌唱中所有的變化都是來自呼吸的支持。而呼吸的支持、呼吸的對抗、呼吸的自然是血脈相連的統(tǒng)一的整體,誰都離不開誰。缺少了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對歌唱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這個影響甚至可能是致命的,會造成演唱者嗓子出現(xiàn)毛病,使之與歌唱從此無緣。好的唱法的動力都來源于深呼吸。包括任何好的唱法,自然的、科學的、藝術的唱法,有訓練的唱法等等,都要有呼吸的支持,都要在動力上有上下貫通的工夫,歌唱訓練都是這個規(guī)律。自然的深呼吸,在腹部形成對抗,有呼吸的支持,在支持上唱,用這樣的章法唱出來的聲音有一個“型”圓潤、飽和、明亮、通暢。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聲音,也是歌唱的呼吸重要性所在。
[1]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華樂出版社.
[2]薛良.歌唱的藝術.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3]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廣州新時代影音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