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 紅
(作者是新華社體育部終審發(fā)稿人)
廣州亞運會將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廣州(以及佛山、東莞、汕尾)舉行,其后將舉行首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12月12日—12月19日)。廣州亞運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承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洲際綜合性體育盛會。
如果說,兩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個強力崛起的“實力中國”的話,那么廣州亞運會應該是向世界展示一個友善、和諧、和平的“魅力中國”。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外交形勢和國際輿論態(tài)勢下,在西強我弱的國際媒體競爭格局下,搞好本屆亞運會的宣傳報道工作,意義尤為重大。
亞運會是一項綜合性體育賽事,可是在亞運這個大舞臺上可展現(xiàn)的卻遠遠超出體育賽事的范疇,它涉及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民生等諸多方面更廣泛、深刻的內涵和意義,報道也應在“大亞運”的概念上做足、做好文章。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好跨度20年。20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發(fā)生的跨越式變化,亞運會的辦賽模式和人們的思維理念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由亞運之變、體育之變,看廣州之變,中國之變,世界格局之變——廣州亞運,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梳理、思考、總結和反思這20年變遷的契機。
對此,新華社在亞運會前期報道中已有一些不錯的嘗試,如《20載亞運跨越——寫在廣州亞運會開幕倒計時30天之際》《激情之約 和諧盛會——寫在廣州亞運會倒計時一百天之際》等稿件。這條主線應始終貫穿亞運會賽前、賽時和賽后報道。
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亞洲鄰居對中國崛起所抱心態(tài)是復雜的。他們既享受和樂見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和實惠,又擔心強大起來的中國會對他們造成壓力、威脅。
而舉辦好廣州亞運會,不僅將體現(xiàn)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繼續(xù)為亞洲和國際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良好國際形象,同時也是展示和體現(xiàn)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的契機。
亞運會報道也應站在這樣一個政治和外交高度上,充分利用亞運這個大舞臺,傳達和平、和諧、友好、團結、共贏的中國理念。從而進一步增進中國人民與亞洲人民、國際社會的交流,加深理解,增進友誼,為中國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周邊環(huán)境與國際氛圍。
亞運會報道要加強對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體育弱國選手獲得金牌和獎牌的報道;加強亞洲各國運動員切磋技藝、團結友愛的兄弟般情意的報道,突出友好、友誼的主題。不僅要在運動場上展示我們的實力,更要在賽場內外展示我們的魅力,我們的好客、親和、友善、包容。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競技體育取得的一個又一個輝煌,曾給困難時期的國人以極大的民族自豪感,振奮了民族精神。體育報道也逐步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式,奪金牌往往和升國旗奏國歌、國家榮譽、民族自豪感等緊密相連,媒體報道也多圍繞運動員為國爭光、奮力拼搏這條主線展開。
時光荏苒,隨著中國競技體育連續(xù)4屆以壓倒性優(yōu)勢雄踞“亞洲體壇盟主”,又在北京奧運會上以51金、21銀、28銅,共100枚獎牌的優(yōu)異成績榮登榜首;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持續(xù)增強,我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贏得了世界尊重,國人看待金牌的眼光、對待冠軍的態(tài)度已悄然變化。體育逐漸剝離開原來附加的一些其他意義和重負,逐步還原為體育本來的真實面目。
在新形勢下,體育賽事報道也應突破傳統(tǒng)模式,少一些嚴肅和沉重,多一些輕松和快樂,把報道重點更多放在賽場內激烈精彩的競爭上,放在體育給運動員、觀眾、組織者和所有參與者帶來的快樂上,放在“加強體育鍛煉,增強人民體質”這一幾十年前毛主席就為我們深刻揭示的體育運動本質上。
淡化對中國選手奪得金牌意義的報道,沒必要人為拔高,而應把運動員還原為這個項目的一個明星,關注明星效應給該運動普及帶來的示范效應。在報道中國選手和其他國家選手在賽場上的競爭時,也要力求客觀公正,不要顯得咄咄逼人。對失敗者要有贊揚和尊重,倡導“重在參與”這一體育運動宗旨。
□ 10月22日,亞運會火炬?zhèn)鬟f潮州站第一棒火炬手張宛瓊從起點——廣濟門城樓出發(fā)。當日,冒著臺風“鲇魚”帶來的風雨,第16屆亞洲運動會火炬?zhèn)鬟f活動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行,這是廣州亞運火炬自傳遞以來的首次雨中傳遞。(梁旭/攝)
適度淡化對中國代表團奪得首金的報道和奪得金牌總數的報道,而應把亞運會和全民健身、大眾參與結合起來,著重于運動本身給運動員和觀眾帶來的快樂和享受;著重于亞運會不僅僅是亞洲各國和各地區(qū)運動員的“嘉年華”,也是觀眾和所有參與者的“狂歡節(jié)”。
由于中國競技體育這塊“金字招牌”在世界體壇廣泛、深刻的正面影響力,隨著近年來亞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亞洲越來越成為西方關注的焦點,四年一度的亞運盛會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球關注度。
而相比奧運會,美聯(lián)、路透、法新等西方主流媒體對亞運會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要少很多,根據以往經驗,三大通訊社轉發(fā)或摘抄新華社稿件也會在亞運會時達到一個高點。這給新華社提高其體育報道在世界范圍內的覆蓋率、落地率、接受率創(chuàng)造了良好機會。
新華社精心策劃了本屆亞運會的對外報道,不僅要在發(fā)稿數量上超越歷屆亞運會,還要遵循“內容為王”的媒體競爭規(guī)則,在稿件質量上再上一層樓,更要在稿件時效上拔得頭籌,力爭在亞運會重大新聞的自采率和首發(fā)率上全面超越三大通訊社。
雖然西方媒體對亞運會賽事本身可能沒太大興趣,但對在中國舉辦的亞運會賽場內外可能發(fā)生的一些負面新聞卻是相當敏感。可以預計,如果亞運會一旦發(fā)生一些負面突發(fā)事件,外媒一定高度關注。
因此要做好預案,涉及亞運會的突發(fā)事件,要快速、準確、全面發(fā)稿,全媒體覆蓋,搶奪第一話語權,占領輿論制高點,不給造謠惑眾者預留任何發(fā)揮的空間。同時,還要第一時間對外媒的不實報道予以正面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