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紅?李崢
21世紀是生命科學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護理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發(fā)展關鍵靠科學研究來完善,從而加速了護理專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在我國,護理研究起步較晚,從目前對護理研究的回顧總結中可以看到,護理研究以非實驗性研究及回顧總結為多,前瞻性研究較少[1]。21世紀是循證醫(yī)學的世紀,循證護理實踐迫切要求隨機對照的實驗性研究可為其提供高等級的研究證據(jù),而隨機對照實驗研究的基礎是為其提供病因假設的非實驗性研究,因此適時對非實驗性研究進行回顧,可以更好地為實驗性研究尋找方向??茖W研究的成果常以論文的形式通過專業(yè)期刊進行報告,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學者陸續(xù)對我國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進行分析[2],以探討我國實驗性護理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與局限性,但專門對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進行分析的較少。本研究將采用內容分析法來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2種主要核心期刊中的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旨在對中國大陸的非實驗性護理研究進行總結和分析,為更好地開展實驗性研究提供參考。
1.1.1 非實驗性護理研究
非實驗性護理研究是指對研究對象不施加任何護理干預和處理的研究方法,常在完全自然狀態(tài)下進行資料的收集,適用于對所研究的問題了解不多或該研究問題情況較復雜時選用[3]。本研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包括簡單描述性研究和比較描述性研究)、相關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評價性研究、工具研究、匯總分析、二手資料分析、專家函詢及需求評估。
1.1.2 護理科研論文
護理科研論文指按照護理科研設計方案,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某項護理研究課題而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數(shù)據(jù)),并通過資料整理、資料分析后撰寫的學術論文[4],本研究中護理科研論文特指有系統(tǒng)的資料收集及資料分析過程的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
本研究綜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對護理類核心期刊的評定結果來選定期刊。2000-2006年取《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各年排名位于前2位者,即《中華護理雜志》和《實用護理雜志》(于2003年11月更名為《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90-1999年根據(jù)《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列出的核心期刊,確定為《實用護理雜志》、《中華護理雜志》及《護士進修雜志》,為了便于觀察非實驗性護理研究數(shù)量變化情況,將其與前面確定的2種核心期刊取合集,最終確定為《中華護理雜志》和《中國實用護理雜志》,從1990-2006年共468期。
1.3.1 抽樣方法
主觀抽樣。按照上述依據(jù)抽取2種核心期刊,然后按照非實驗性護理研究定義,由研究者從上述核心期刊中人工挑選符合標準的樣本。
1.3.2 研究方法
采用內容分析法,根據(jù)研究目的制定類目系統(tǒng),并對類目系統(tǒng)進行界定,以每篇入選的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中與本研究中的各類目系統(tǒng)含義相對應的內容(段落、句子或詞組)作為分析單元,逐篇進行分析。
1.3.3 信度分析
在收集資料前,由研究者和另外一名護理專家對類目系統(tǒng)進行評判者間信度分析,各類目系統(tǒng)的評判者間信度系數(shù)均在0.9以上,信度較好。
1.3.4 資料收集
采用研究者自編的資料收集表格依次對各分析單元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分別記錄在各類目系統(tǒng)中。
將收集的資料輸入計算機,采用Excel2003和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用頻數(shù)、百分數(shù)和平均值描述各變量在類目系統(tǒng)中的分布情況及其分布隨時間變化情況(按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6年4個階段統(tǒng)計各變量的時間階段性分布情況)。
手工查閱2種期刊,共34卷,468期。其中,《中華護理雜志》1990-2006年共17卷,204期;《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90-2006年共17卷,264期,漏查2期,故實際查閱期刊共466期。以非實驗性護理研究的標準,從全部466期期刊中檢出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2547篇,共占所分析期刊總載文量的14.1%。其占期刊總載文量的比例在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6年4個階段的分布分別為:10.5% 、13.0%、15.7%、16.9%。
2.2.1 第一作者身份特點
2.2.1.1 年齡:注明第一作者出生日期的論文共752篇(29.5%)。根據(jù)論文發(fā)表的時間以及第一作者的出生日期計算得出第一作者的年齡,最小的21歲,最大的66歲,平均(38.9±7.0)歲,其中≤ 30歲 73人(9.7%),31~ 40歲 418人(55.6%),41~49歲211人(28.1%),≥50歲50人(6.6%)。
2.2.1.2 學歷:注明第一作者學歷的論文共873篇(34.3%),主要集中于2000-2004年及2005-2006年2個階段(占99.5%)。其中,第一作者學歷為中專的有35篇(4.0%),大專336篇(38.5%),本科339篇(38.8%),碩士157篇(18.0%),博士 6篇(0.7%)。在2005-2006年,第一作者學歷為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及博士的論文比例分別為0.6%、14.9%、48.9%、33.3%及2.3%。
2.2.2 合作者人數(shù)
在全部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中,無合作者的為539篇(21.2%),有合作者的為2008篇(78.8%),各階段合作者分布情況見表1。
在全部論文中,有2516篇交代了樣本量,其中只有4篇交代了樣本量是根據(jù)相關公式算出,其他絕大多數(shù)均未說明樣本量的計算方法。
本研究中將研究場所分為醫(yī)院、學校、社區(qū)、家庭、實驗室、其他及不詳?shù)龋渚唧w分布見表6。
根據(jù)本研究中對非實驗性護理研究的定義,主要對表中所示的幾種研究設計類型進行了分析,其具體分布情況見表7。
非實驗性護理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主要以問卷法、生物醫(yī)學測量法以及醫(yī)療護理記錄為主,具體分布情況見表8。
本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數(shù)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數(shù)量占期刊載文量的比例也逐漸增加,說明在經歷了一個初步發(fā)展的階段后,我國非實驗性護理研究正在穩(wěn)步、快速地發(fā)展。但是,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數(shù)量占期刊總載文量的比例仍然較低(平均為14.1%,2005-2006年段最高,亦僅為16.9%)。而將李菀等[2]對我國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的分析結果調整后發(fā)現(xiàn),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數(shù)量占期刊載文量的比例更低(1990-2003年平均為6.55%),說明我國護理期刊論文中研究性論文的數(shù)量并不多,與長期以來人們所持有的我國護理期刊文章以非實驗性研究論文為主的想法不相符;同時也提示,我國實驗性護理研究發(fā)展緩慢,可能與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起步較晚有關。
3.2.1 研究領域不斷拓寬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護理服務領域不斷擴大,護理觀念不斷更新,護理研究的領域也不斷拓展。本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非實驗性護理研究的研究主題以臨床護理為主(55.9%),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社區(qū)護理研究主題有日益增多的趨勢。研究場所在以醫(yī)院為主的同時,也逐漸向學校、社區(qū)和家庭擴展。
3.2.2 科研設計日益科學化、多樣化
隨著護士學歷水平的提高,繼續(xù)教育不斷深入,具有較高學歷和較多科研知識的護理科研人員越來越多,護理研究呈現(xiàn)出設計方法多樣化,抽樣方法科學化,收集資料方法綜合化的趨勢。本研究結果表明,非實驗性護理研究的設計方法在以描述性研究為主的情況下,相關性研究、工具研究及專家函詢等設計方法逐漸增多;抽樣方法則呈現(xiàn)出便利抽樣逐漸減少,目的抽樣和概率抽樣逐漸增多的趨勢;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綜合使用2種及其以上方法的情況逐漸增多,在對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時,同時使用統(tǒng)計推斷和統(tǒng)計描述的研究也逐漸增多。這些都表明,我國非實驗性護理研究在科研設計方面將日趨科學化。
3.2.3 科研協(xié)作日益加強
為了使護理研究的結果更具有普遍性與說服力,合作研究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護理工作者科研意識及科研知識水平的逐漸增強,由多人合作完成的研究越來越多,且合作的規(guī)模也逐漸擴大,護理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呈現(xiàn)出日益增強的趨勢。
3.2.4 護理本科生和碩士生日益體現(xiàn)出在護理科研領域的優(yōu)勢與帶頭作用
隨著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恢復與發(fā)展,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學歷的護理工作者逐漸參與到臨床護理工作中,他們中的多數(shù)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科研基礎知識,已成為非實驗性護理研究的主力軍,本研究結果表明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的作者學歷以本科(38.8%)和大專(38.5%)為主,2000年后,開始出現(xiàn)了由護理碩士生和博士生作為第一作者的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且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2005-2006年,第一作者為碩士學歷的論文比例已經超過大專學歷的論文比例。隨著我國護理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護理碩士研究生逐漸參與到臨床工作中,將在我國護理科研領域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3.2.5 科研的基/資金資助比例逐漸增加
資金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保障,基金資助的研究課題代表了各學科領域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或一定時期內的工作重點,基金論文數(shù)量是評價研究群體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項重要標準[5]。本研究結果表明,共166篇論文注明有基/資金資助,只占所有非實驗性研究論文的6.5%,低于澳大利亞1995-2000年護理專業(yè)研究性論文14.9%的基/資金資助比例[6],但隨時間推進,有基金資助的非實驗性護理研究論文比例逐漸增加,尤其是在2000年后,其比例(6.9%)超出平均水平(6.5%),呈現(xiàn)出可喜的趨勢。提示護理工作者有必要加強其科研及申請基/資金資助的能力,尋找多種可能的基/資金資助渠道,加強與申請科研基金機會較多的專業(yè)間的合作,在大規(guī)模的綜合研究中開辟護理領域的科研課題,以適應醫(yī)學發(fā)展的需要。
[1] 白懌寧.從中外護理文獻的比較中探討我國護理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l(3A):58-59.
[2] 李菀,李崢.中國內地實驗性護理研究發(fā)展的研究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24-328.
[3] 肖順貞.護理研究.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1.
[4] 李曉惠.第二講護理科研論文寫作要求與常見問題.現(xiàn)代護理,2005,11(21):1789-1790.
[5] 于進偉,王惠翔.《自然科學進展》刊載的基金論文及作者定量分析.圖書館,2006(1):66-68.
[6] Sally B,Cathy H.Measuring the outputs of Australian nursing research published 1995~2000.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8(5):48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