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Connor
“一天早晨,我醒來時感到毛骨悚然,因為自己想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喝杯茶,而是查看我的Facebook?!闭诿摪a康復中的網絡社交癡迷者薩姆·德維托-弗倫奇這樣回憶道。
與吸食海洛因類似,注冊成為Facebook會員的頭幾天真是令人興奮不已,每天都沉醉于收件箱里滿滿的“好友”請求和曖昧消息(“捅你一下”)中。然而,與很多癮一樣,最后的結果就是你窩在床墊上,身邊只有筆記本電腦和幾個霉跡斑斑的咖啡杯,你還會感到筋疲力盡、恐懼和自我厭惡。“當我意識到要過一種有成就感的生活并不需要依靠一個社交網絡時,我戒癮了——我更愿意在酒吧里結識新朋友?!?7歲的薩姆說道。
“拒入”Facebook的人日漸增多,薩姆只是其中的一員——他們不再癡迷于這個誘人的人氣網站。Facebook網站由幾個臉上還長著青春痘(現在都已是億萬富翁)的大學生于2004年創(chuàng)建,目前已經擁有了世界各地的2400萬網蟲。該網站異?;鸨灾劣谠谶^去6個月里其會員人數以MySpace的19倍遞增,飆升523%。
薩姆和大多數Facebook用戶一樣,起初對這個網站并不看好,當初注冊就是為了促進自己的自由攝影事業(yè)。但很快這個使人神志迷亂的網站就讓他暴露了性格中最不為人知的一個側面?!半m然這樣說我很慚愧,但Facebook確實把我變成了一個網上偷窺者。幾個月前,我和女朋友分手了。在一種病態(tài)的好奇心的誘惑下,我總是期待找到她和別人一起的合照。那是一段可怕的經歷?!?/p>
薩姆還陷入Facebook虛擬的人氣攀比中無法自拔?!拔乙恍闹幌胫鄯e好友數目。我接受別人的‘友情,因為這樣做會增加我的好友數目——而并不是因為我想讓他們成為我的朋友?!?/p>
然而,《重新審視友情》的合著者雷·帕爾教授指出,Facebook上的“友情”無法取代真正的友情,到頭來只會令我們心灰意冷。他認為,Facebook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霸摼W站并不是真實場景下的社交網絡,”他說,“這有點像那種小學生們尋找玩伴時的不安全感——他們不斷累積好朋友的數量,從而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當人們成年并安定下來之后會意識到,真正的友誼并不是打開電腦就能找到的——真正的友誼是需要切實付出、禍福與共的?!?/p>
心理學家德里克·德雷珀說,Facebook巧妙地激活了當下人們追尋“不間斷表面刺激”的欲望,這就像是強迫性地將巧克力松餅一個又一個塞進嘴里,同時有一搭無一搭地翻看最新一期的《熱度》?!拔覀兊奈幕镉幸环N東西促使我們沉醉于一些膚淺的活動,而不是致力于某些更為深刻的活動。”
薩姆對此也表示認同:“你打著要跟別人保持聯系的幌子,加入Facebook,但這其實只是一個填補空虛的玩意兒。我發(fā)現自己總是出于無聊而一遍又一遍地刷新頁面。最后,查閱好友清單,我才意識到實際上我真正愿意與之交談的人寥寥無幾。這一切真讓我生氣。”
興奮難當、沉溺成癮、惱火不快——無論我們與網絡社交的關系怎樣,它對大多數15歲到35歲的人發(fā)揮著重要的社交功能。然而根本的問題在于,這種現象最終會在繁榮的泡沫中自行消失,還是被證明是虛擬冰山的一角?新近一份來自YouGov的調查表明,僅有50%的受訪者稱他們會在未來的五年里繼續(xù)使用Facebook,而相比之下,有94%的人表示仍要繼續(xù)使用谷歌。這意味著Facebook更有可能被風云變幻的時尚所左右。
成功擺脫了虛擬友情網絡的薩姆表示,現在他喜歡“聽別人說話”或是“不經意間撞上昔日好友”。“那樣生活不是更有趣嗎?我不再是一個虛擬的頭像——成為我的朋友是要付出些努力的。在別人的頁面上留言,瀏覽別人的相冊,是無法鑄就友誼的?!?/p>
(范小軍摘自《英語世界》2010年第10期,劉 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