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卨,路 潛,蘇春燕,汪 濤
連續(xù)不臥床腹膜透析病人體力活動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1)
張 卨,路 潛,蘇春燕,汪 濤
1)為院臨床重點項目,編號:ylza06-5 27。
體力活動是指由骨骼肌收縮產生的身體活動,亦指在基礎代謝的水平上,身體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動。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體力活動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增加體力活動能夠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1-3]。透析治療是目前終末期腎病病人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血液透析病人的活動能力明顯下降,病人體力活動能力僅相當于同年齡水平的60%~70%[4]。也有研究表明,血液透析病人的規(guī)律體力活動可以提高生存率[5],且與病人營養(yǎng)狀況等有密切聯(lián)系[6]。目前國內尚無關于腹膜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方面的研究報道,國外的研究多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故本研究選擇連續(xù)不臥床腹膜透析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相關檢查,了解其體力活動情況,并分析其相關因素,以便為臨床護理干預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方法選擇2008年3月—5月在腹膜透析中心門診隨訪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條件:①腹膜透析時間≥3個月;②能進行語言溝通;③無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tǒng)疾病;④無軀體殘疾;⑤無起搏器植入等;⑥愿意接受調查。共117例病人納入本研究,男53例,女64例;年齡26歲~86歲(61.9歲±13.7歲);透析時間 3個月~96個月(22.55個月±18.93個月),中位透析時間為16.30個月;原發(fā)病有高血壓腎病14例,糖尿病腎病36例,慢性腎小球腎炎26例,其他原因引起的31例,原因不明者10例;并發(fā)癥:糖尿病 46例,高血壓94例,心血管疾病35例,腦血管疾病14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實驗室檢查法以及體測量方法進行資料收集。
1.2.1.1 一般資料 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yè)狀況、原發(fā)疾病、透析時間、合并癥情況、身高、體重,并根據身高和體重計算體質指數(shù)(BMI)。
1.2.1.2 體力活動情況 采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短卷(IPAQ)進行評估,該問卷由國際體力活動測量工作組于2001年制定,2004年屈寧寧等[7]將問卷翻譯成中文,并在大學生中進行了信度和效度驗證,得出重測信度為0.63~0.88,效標效度為0.718;Duncan等[8,9]對該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結果顯示,信度很好,效度雖不太滿意,但仍可以在人群中應用。該問卷包括7個問題,涉及重體力活動、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步行、靜坐 4個方面。該問卷由研究者提問,研究對象根據過去7 d體力活動回答每日平均活動情況和睡眠情況。其中,重體力活動的代謝當量值 8.0 MET,中體力活動 4.0 MET,步行3.3 M ET,靜坐1.1 M ET。根據體力活動形式、頻率和時間等不同,把人群分為高體力活動者、中體力活動者、低體力活動者3類。高體力活動者指每周至少3 d有重體力活動,總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大于1 500 MET-min/周[M ET -min/周=MET值×體力活動的時間(min)×每周活動的次數(shù)],或每天均有步行、重體力活動或中體力活動的一種或多種,總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大于3 000 MET-min/周。中體力活動者為每周3 d或3 d以上有重體力活動,每天至少 20 min;5 d或5 d以上有中體力活動和/或步行,每天至少30 min;5 d或5 d以上有中體力活動、步行、重體力活動的一種或多種,總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大于600 MET -min/周。不符合上述任何條件的人定義為低體力活動者。
1.2.1.3 體成分情況 采用日本TANITA公司生產的MC-190體成分測量儀進行體成分分析。測定方法:讓病人脫鞋、襪,赤足站在儀器上,雙足分開分別站在左右兩個電極片上,雙臂自然下垂雙手握住兩個手柄放在體側,輸入病人年齡、性別、身高等資料,由儀器直接輸出病人體重、總體脂肪率、脂肪量、內臟脂肪水平。體成分測定均由同一名檢查者操作。
1.2.1.4 營養(yǎng)狀況 根據病歷收集病人的血清蛋白、血紅蛋白,采用主觀全面評定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評估病人的營養(yǎng)狀況,SGA是Detsky在1987年首次提出的營養(yǎng)評價方法,通過詢問病人病史和簡單的體檢綜合評價病人的營養(yǎng)狀況。根據病人的體重變化、膳食變化、胃腸道癥狀、應激反應、活動能力、肌肉消耗、肱三頭肌皮褶厚度、踝水腫等指標評估營養(yǎng)程度,判斷營養(yǎng)狀況(營養(yǎng)正常、輕中度營養(yǎng)不良、重度營養(yǎng)不良[10])。
1.2.2 統(tǒng)計學方法 原始資料采用Excel錄入,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秩和檢驗、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分析方法。
2.1 體成分測量結果 總體脂肪率27.34%±9.80%;脂肪量16.99kg±7.05kg;內臟脂肪水平10.01kg±4.67kg;BMI 23.86 kg/m2±3.76 kg/m2。
2.2 營養(yǎng)狀況 本組病人的血清蛋白為39.25 g/L±3.92 g/L,血紅蛋白為118.42 g/L±16.60 g/L。按照SGA營養(yǎng)評分,營養(yǎng)正常者91例,占77.8%;輕度到中度營養(yǎng)不良者25例,占21.4%;重度營養(yǎng)不良者1例,占0.9%,大部分病人營養(yǎng)良好。
2.3 體力活動情況 本組117例病人中,3例有重體力活動,32例有中等體力活動,107例有步行活動,8例病人除了睡眠時間外僅有靜坐時間。117例病人每日靜坐時間為0.50 h~14.33 h(4.68 h±2.61 h);每日睡眠時間為 1.50 h~9.50 h(6.08 h±1.75 h)。本組病人每日體力活動能消耗為(272.21±255.51)MET-min/d,中位數(shù)198 MET-min/d。按照 IPAQ短卷的分類方法,本組病人有37例(31.6%)屬于低體力活動者,57例(48.7%)為中體力活動者,23例(19.7%)為高體力活動者。
2.4 體力活動相關因素 采用秩和檢驗、相關分析等方法分析性別、年齡、透析時間、合并癥狀況、總體脂肪率、脂肪量、內臟脂肪水平、BMI、血紅蛋白、清蛋白、血鉀、SGA等與病人體力活動消耗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病人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與其年齡、內臟脂肪水平、BMI等呈負相關,與血鉀水平呈正相關,與其他因素不相關,詳見表1。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病人體力活動少,不同性別、不同營養(yǎng)狀況的病人體力活動沒有差異,見表2。
表1 日體力活動能量與有關指標的相關分析
表2 不同性別、工作狀態(tài)、SGA評分病人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比較(n=117)
3.1 腹膜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狀況 研究發(fā)現(xiàn),本組腹膜透析病人每日體力活動以靜坐為主。除睡眠外,1d靜坐時間達0.50 h~14.33 h(4.68 h±2.61 h);僅有 3例病人有重體力活動,不到1/3的病人有中等體力活動;8例病人每日除睡眠外,只有靜坐時間;107例病人有步行活動。本組31.6%病人屬于低體力活動者,48.7%為中體力活動者,19.7%為高體力活動者。體力活動能量消耗中位數(shù)僅為198 M ET-min/d。盡管目前沒有關于腹膜透析病人體力活動的相關研究結果進行比較,但韓國鋒等[10]報道中,Macfarlane等用IPAQ短問卷對49例15歲~55歲中國香港人群的調查發(fā)現(xiàn),該人群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可達561.6 MET -min/d,本組病人的測評結果遠低于Macfarlane等的研究結果。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體力活動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體力活動不足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結腸癌和其他一些重要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2]。有報道,體力活動能促進機體的能量代謝,減少脂肪,降低體重;體力活動還能調整機體脂質代謝和糖代謝,有效降低血脂、血糖水平,還可以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達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1]。因此,如何有效指導病人合理的活動,以阻止或減慢腹膜透析病人出現(xiàn)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2 體力活動相關因素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與病人的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呈負相關,工作狀態(tài)中在職與非在職病人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越大,體力活動越少。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的臟器功能逐漸衰竭,心肺功能下降,活動能力下降。且腹膜透析病人中以老年人居多,他們處于未工作狀態(tài),由于原發(fā)疾病的長期折磨,機體功能下降,家人對他們的生活支持很多,因此老年人的家務勞動等中體力活動比較少,而中青年中部分病人參加工作,隨著腹膜透析疾病好轉,因而參加的活動會增加。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體質指數(shù)和內臟脂肪水平與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呈負相關。超重或肥胖的病人由于體形偏胖,行動不便,體力活動偏少,而活動如果減少,在能量攝入一定的基礎上,多余的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從而使體重增加,如此循環(huán)往復,形成惡性循環(huán)。研究者通過長期、大量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與體重增長存在明顯的負相關,認為缺少體力活動既是長體重的原因,又是長體重的結果[12]。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代謝綜合征的重要原因,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而心血管疾病是腹膜透析病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3]。2004年國際肥胖研究學會會議指出,每天45 min~60 min的中等強度活動,能有效預防超重和肥胖[14]。因此,應該鼓勵病人很好的活動,特別是中等強度以上的活動。
本研究對腹膜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狀況和他們的血鉀水平做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之間呈正相關。由于腹膜透析液中不含鉀,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會持續(xù)地排鉀;還有一些病人因為胃腸道不適致食欲下降,進食減少,從而引起攝入鉀的減少;此外,很多糖尿病腎病病人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也會引起血鉀進入細胞內,引起血鉀降低。有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人低血鉀的發(fā)生率在20%左右[15]。而血鉀降低后病人最突出的癥狀是肌無力,表現(xiàn)為四肢肌肉軟弱無力,從而導致活動能力的下降。因此,腹膜透析病人的定期隨訪非常重要,有必要運用各種方法使腹膜透析病人的血鉀維持在一個適當?shù)乃?以利于增加他們的活動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病人的體力活動少,與理論相符。Okana等[16]對日本370例血液透析病人體力活動狀態(tài)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視力受損是糖尿病病人體力活動受限最常見的原因。糖尿病腎病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病人經長期疾病折磨,可患多種糖尿病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外周神經病變、糖尿病血管病變、冠心病、腦卒中等并發(fā)癥,直接導致活動水平差[17]。
研究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血清蛋白、SGA營養(yǎng)評分與日體力活動能量消耗無關,這與相關研究不符。Sylwia等[6]對血液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研究得出,血液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水平與清蛋白和血紅蛋白有關;Clyne等[18]也指出貧血和體力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推斷部分營養(yǎng)狀況和身體狀況相對較好的病人沒有參與相應的體力活動,說明腹膜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在機體狀態(tài)允許的范圍內還有增加的空間。因此,在護理中應該讓病人進一步認識到體力活動對健康的好處,督促其活動,促進康復[19]。
[1] Blair SN,Kampert JB,Kohl HW,et al.Influences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other precurs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J].JAM A,1996,276:205-210.
[2] Paffenbarger RS,Hyde RT,Wing Al,et al.The 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other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with mortality among men[J].N Engl J Med,1993,328:538 545.
[3] Sesso HD,Paffenbarger RS,Lee IM.Phy sical activ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en[J].T he Harvard Alumni Health Study,2000,102:975 -980.
[4] Johansen KL.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on dialysis[J].Adv Renal Replace Ther,1999,6(2):141 148.
[5] Austin G,Stack DA,Molony TR,et al.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mortality in the US dialysis popul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2005,45(4):690 -701.
[6] Sylwia Z,M agdalena S,Maciej N,et al.Correlates of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chronic haemodialysis patient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6,21:1323 1327.
[7] 屈寧寧,李可基.國際體力活動問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3):265-268.
[8] Duncan J,Macfarlane C,Lee EY,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IPAQ(short,last 7 days)[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 edicine in Sport,2007,10:45 -51.
[9] Deng HB,Macfarlane DJ,Thomas GN,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PAQ Chinese :The Guangzhou biobank cohort study[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2008,40(2):203-207.
[10] 韓國鋒,俞雨生,黎磊石,等.主觀全面營養(yǎng)評價法在腹膜透析病人中的應用[J].營養(yǎng)學報,1998,20(2):197-201.
[11] 陳吉棣.體力活動、膳食營養(yǎng)與慢性病[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1999,18(1):46-50.
[12] Williamson DF,Madans J,Anda RF,et al.Recreational phy sical activity and ten year weight change in a US national cohort[ J].Int J Obes,1993,17:279--286.
[13] Bergstrom J,Lindholm B.Malnutrition,cardiac disease,and mortality[J].Perit Dial Int,1999,19(Suppl 2):309 313.
[14] Saris WH,Blair SN,Van Baak M A,et al.Outcome of the IASO 1st stock conference and consensus statement[J].Obes Rev,2003,4:101 114.
[15] Szeto CC,Chow KM,Kwan CH,et al.Hypokalemia in Chinese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Prevalence and prog nostic implication[J].Am J Kidney Dis,2005,46:128 135.
[16] Okana T,Nakao T.Physical functional status 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disability in Japanese chronic dialysis patients[J].Nephrology,1998,4:195 203.
[17] 陶巍巍,路潛,王蘭,等.新模式指導下對腹膜透析患者康復狀況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9):820 -822.
[18] Clyne N,Jogestrand T,Lins LE,et al.Progressive decline in renal function induces a gradual decrease in total haemoglobin and exercise capacity[J].Nephron,1994,67:322 326.
[19] 陳婉媚,陳少青,葛琪.持續(xù)性非臥床腹膜透析病人并發(fā)癥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6B):1514-1515.
(本文編輯 張建華)
Study on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of patients accepting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Zhang Xie,Lu Qian,Su Chunyan,et al
(Thir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 China)
[目的]了解連續(xù)不臥床腹膜透析病人體力活動狀況及相關因素。[方法]選擇腹膜透析3個月以上的病人117例,采用國際體力活動問卷(IPAQ)測評病人的體力活動狀況,分析與之相關的因素。[結果]連續(xù)不臥床腹膜透析病人的總體力活動消耗中位數(shù)為198 MET -min/d;糖尿病病人的日總體力活動消耗比非糖尿病病人少(Z=-2.207,P=0.027);日總體力活動消耗與年齡、體質指數(shù)以及內臟脂肪水平均呈負相關,與血鉀水平呈正相關。[結論]腹膜透析病人的體力活動不足,應鼓勵病人增加體力活動,以促進病人的康復。
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體力活動;相關因素
R473.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23.018
1009-6493(2010)8B-2104-03
張卨(1985—),本科,從事腎內科護理工作,工作單位:100191,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路潛工作單位:100191,北京大學護理學院;蘇春燕、汪濤工作單位:100191,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
2009-11-17;
2010-0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