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秋 劉東偉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鄭州 450052 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鄭州 450014
對我院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發(fā)病6 h內(nèi))完成急診磁共振血管造影(M RA)檢查患者的一般資料和隨訪資料進行總結,探討早期M RA檢查在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中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7-06~2009-06在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確診并于發(fā)病6 h內(nèi)完成MRA檢查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1)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2)首次發(fā)病或既往腦卒中未遺留明顯后遺癥,mRS≤1;(3)MRA檢查能夠在腦卒中發(fā)作后6 h內(nèi)進行。共納入研究對象 97例,男 59例,女 38例,平均(63.42±13.50)歲。MRI檢查距腦卒中發(fā)病時間52~344min,平均(201.63±67.17)min。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均在發(fā)病6 h內(nèi),接受治療前完成常規(guī)實驗室化驗、頭顱M RA及相關檢查。MRA檢查采用西門子3.0 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進行,MRA血流成像采用時間飛躍法。根據(jù)MRA結果將患者分為大血管閉塞組和無大血管閉塞組。大血管閉塞包括頸內(nèi)動脈(ICA)顱內(nèi)段、大腦前動脈(ACA)A1段、大腦中動脈(MCA)M1段、大腦后動脈(PCA)P1段或基底動脈(BA)閉塞。臨床隨訪的預后分析以mRS評分為標準,mRS評分0~2分定義為良好,3~6分定義為不良。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及相關數(shù)據(jù)均使用EpiData 3.0軟件輸入計算機,經(jīng)整理后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預后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 a=0.05。
2.1 2組患者一般資料 97例患者依據(jù)頭顱M RA檢查結果分為2組,大血管閉塞組患者52例,無大血管閉塞組患者45例,在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中,高血壓是首要危險因素。2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和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表2 2組患者預后比較
2.2 2組患者預后比較 入選病例中有93人完成6個月的隨訪,在對2組患者3個月和6個月的隨訪結局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無大血管閉塞組患者mRS 0~2分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大血管閉塞組患者,分別為 84.44%(38/45),26.92%(14/52)和84.09%(37/44),24.49%(12/49),2組預后結局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隨訪結束時,4例死亡,其中大血管閉塞組3例,2例死于嚴重感染,1例死于心力衰竭;無大血管閉塞組1例,死于嚴重感染。2組患者半年病死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jīng)病學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占全部腦卒中的70%,表現(xiàn)為突然起病,在短時間內(nèi)達到高峰,致殘率高。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肥胖、缺乏體力活動、膳食結構不平衡及社會心理壓力加重等因素,其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1-2]。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預后同血管的病變情況存在密切的關系,早期獲取血管病變信息是搶救的關鍵。因此早期影像學檢查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納入本次研究的97例患者中,高血壓依然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的首要危險因素。這與既往的研究報道一致。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高血壓是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在高血壓的機械應力影響下,顱內(nèi)腦動脈內(nèi)膜損傷引起脂質(zhì)沉積,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與載脂蛋白結合形成脂蛋白,后者進入動脈壁中膜后引起平滑肌細胞增生、轉型、分泌,脂蛋白降解產(chǎn)物可刺激纖維組織增生,導致內(nèi)膜損傷,使血小板易黏附和聚集,從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產(chǎn)生。長期高血壓可導致動脈內(nèi)膜增厚,管壁變硬,當管腔狹窄或閉塞時,可使血流中斷,引起腦缺血、缺氧,而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同時,這也提示預防和干預缺血性腦卒中的重點所在。
在隨訪分析時發(fā)現(xiàn)M RA示無大血管閉塞組的預后要顯著優(yōu)于大血管閉塞組,前者3個月隨訪時,mRS 0~2分的比例高達84.44%,至6個月時仍高達84.09%,均顯著高于后者,提示M RA所示有無大血管閉塞可有效的判斷患者的預后。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實了一些特殊的影像技術可在腦卒中早期有效判斷患者預后。Arenillas等[4]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超早期DWI示病灶體積>89cm3可預測早期神經(jīng)癥狀惡化。Arnold等[5]對發(fā)病6 h內(nèi)接受腦血管造影檢查,且造影未發(fā)現(xiàn)血管閉塞的28例患者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大部分預后較好,75%的患者3個月隨訪時mRS為0~2分;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但隨訪結束時2組患者的病死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隨訪時間過短導致,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將逐步校正由此引起的誤差。
總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第一時間獲取患者腦血管病變的信息,可對評估患者臨床預后提供幫助。根據(jù)檢查結果有針對性的分組處理,可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預后,降低疾病致殘率和病死率,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社會重返率和生活質(zhì)量。
[1]Nedeltchev K,Renz N,Karameshev A,et al.Predicto rs of early mortality after acute ischaemic stroke[J].Swiss Med Wkly,2010,140(17):254-259.
[2]Chung B,Wong V.Pediatric stroke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subjects[J].Pediatrics,2004,114(2):206-212.
[3]G onzález Hernández A,Fabre Pi O,López Fernández JC,et al.Risk factors,etiology and prog nosis in patients older than 80 years old with ischemic stroke[J].Rev Esp Geriatr Gerontol,2008,43(6):366-369.
[4]A renillas JF,Rovira A,Molina CA,et al.Prediction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using diffusion-and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hyper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9):2197-2203.
[5]Arnold M,Nedeltchev K,Brekenfeld,et al.Outcome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out visible occlusion on early artteriography[J].Stroke,2004,35:1135-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