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文 劉立新 趙艷紅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常見的內(nèi)科急癥,在STEMI早期(12h內(nèi))給予尿激素酶(UK)溶栓治療,能有效縮小梗死面積,降低病死率,我院近幾年對36例 STEMI患者采用中等劑量的 U K進行溶栓治療,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 2005至 2007年 3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 26例,男 16例,女 10例;年齡 45~72歲,平均年齡 59歲。梗死部位:前間壁 4例,前壁4例,廣泛前壁 6例,高側(cè)壁 2例,下壁 6例,正后壁 4例;溶栓均在發(fā)病后 12 h以內(nèi)。對照組 29例,均為不接受 U K溶栓患者,男 20例,女 9例;年齡 43~70歲,平均年齡 59.8歲。梗死部位:前壁 11例,前側(cè)壁 5例,前間壁 6例,下壁 5例,高側(cè)壁 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 STEMI診斷標準[1]:(1)持續(xù)典型胸痛≤30min;(2)心電圖至少 2個相鄰導聯(lián) S T段高 >0.2mV;(3)發(fā)病均 <6 h;(4)年齡≤75歲;(5)無溶栓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選用北京賽生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U K溶栓。開始溶栓12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7500U。對照組 0.9%氯化鈉溶液250ml加入丹紅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皮下注射肝素7500U。
1.3 療效評估 具備以下 4項中 2項以上者為再通:(1)溶栓開始后 90minST段降低≥50%;(2)胸痛在2 h后緩解;(3)心肌損傷標致物 CK-MB峰值提前;(4)發(fā)現(xiàn)再灌注損傷證據(jù)。
2.1 觀察組 胸痛在2 h內(nèi)消失或減輕 20例。ST段抬高 2 h內(nèi)下降≥50%18例,發(fā)現(xiàn)再灌注心律失常 14例,CK-MB峰值提前 12例,斷定溶栓后再通 17例。再通率 65.4%,死亡 1例。未通 4例(15.4%)。僅 1~2項指標改善者 21例。對照組再通 3例(10.3%)。
2.2 再通時間比較 見表 1。
2.3 出現(xiàn)再灌注心律失常 14例,其中出現(xiàn)室速 1例,經(jīng)標準心律失常治療控制。竇性心動過緩 3例,其他均為良性心率失常。
2.4 出現(xiàn)溶栓過程中血壓測不到,診斷心源性死亡 1例。
表1 2組再通時間比較
表1 2組再通時間比較
組別 胸痛消失時間(h)S T段回降等電位低時間(d)峰值時間(h)心律失常數(shù)[例(%)]觀察組(n=26) 6.8±0.5 4.0±0.3 23±1 14(53.8)對照組(n=29) 16.0±0.7 8.8±0.4 42±1 5(17.2)P值 <0.05 <0.01 <0.01 <0.05
UK為人尿液中提取的一種蛋白水解酶,也可由人的腎細胞培養(yǎng)液提取,目前也有基因工程技術提取UK有良好的承受性,與重組組織型纖維溶酶原激活劑rt-PA相比在出血并發(fā)癥和 90min冠狀動脈造影梗死相關動脈開通率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xiàn)代研究證實:STEMI和非STEMI均由冠狀動脈內(nèi)易損性(不穩(wěn)定性)斑塊的破裂[2],繼發(fā)了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管腔急性閉塞或狹窄。也可因心肌嚴重缺血發(fā)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或心臟停搏而致患者死亡。近 1年來 PCI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溶栓治療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療中的應用有所減少,但是溶栓治療具有快捷、簡便、經(jīng)濟,易操作的特點,仍然是再灌治療的重要方法。STEMI患者再灌注治療等略的選擇,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臨床問題,采取何種再灌注策略,完全取決于哪種方法能最快解決心肌缺血,即縮短從癥狀出現(xiàn)到開始再灌注的時間,與溶栓比較,直接 PCI能較有效開通梗死的相關血管,嚴重出血并發(fā)癥少的特點。但直接PCI的療效受時間延長的影響,如果 PCI時間延遲超過 60~110min,那么 PCI的優(yōu)勢就消失,所以對于醫(yī)療資源不發(fā)達地區(qū)不具備直接 PCI條件地區(qū),溶栓治療更是再灌注治療的首要手段。有研究指出 STEMI患者接受溶栓治療者占52.5%,而僅有 11.5%的患者接受PCI治療[3]。本地區(qū)經(jīng)濟水平rt-PA不可能承受。本組溶栓觀察組再通率 65.4%,明顯高于對照組10.3%,且單項指標改善程度也較對照組有明顯優(yōu)勢,療效顯著。治療過程中血壓、心率穩(wěn)定,無其他不良反應,此方案在比較偏遠貧困地區(qū)應用相對比較安全。
1 楊新春,李延輝,王樂豐主編.急性冠脈綜合征.第 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00-205.
2 胡大一主編.心臟病學實踐 2009.第 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5-177.
3 呂樹錚,汪國忠.冠心病分子機制研究進展.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09,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