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衛(wèi)生學校 呂桂鳳 (廊坊 065001)
疳證是古代小兒四大證之一,起病緩慢、病程遷延,不同程度地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發(fā)病率已明顯下降,但由于科學的喂養(yǎng)知識和醫(yī)療知識不夠普及,致使本病重癥患兒減少而輕癥病例仍十分常見。針刺四縫穴治療小兒疳證,操作簡便、療效肯定,已成為臨床被普遍認可的療法。[1]而中藥制劑對證組方,調(diào)理胃腸,靈活有效。近年又有報道,缺鋅可導致小兒疳證,且由于疳證患兒脾胃損傷、運化失調(diào),影響鋅的吸收,所以疳證的發(fā)生與缺鋅互為因果。[2]因此,合理補鋅對疳證的防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三聯(lián)療法,即將針刺四縫穴、藥物調(diào)理脾胃、合理補鋅三者有機結(jié)合,在疳證治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06年 3月至 2009年 8月疳證輕癥患兒 79例, <1歲 1例,1+~2歲 8例,2+~3歲 17例,3+~4歲 25例,4+~5歲 23例,5歲以上 5例。在征求患兒家長意見后,隨機分為兩組,采用三聯(lián)療法患兒為治療組 (43例):針刺四縫穴療法患兒為對照組 (36例)。兩組患兒均為疳證輕癥,表現(xiàn)為形體消瘦、面色無華、毛發(fā)稀疏或有結(jié)穗、大便干稀不調(diào)或溏軟、厭食腹脹、手足心熱、精神不振或易發(fā)脾氣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用三聯(lián)療法治療:先針刺四縫穴,每周2次,每次單手 4穴,針刺后擠出黃白黏液,左右手交替。針刺后根據(jù)證型不同給予中藥治療:①乳食積滯型 (常見形瘦面黃,厭食,腹脹,手足心熱,時有煩躁,大便時干時稀,舌偏紅苔厚膩)處以保和丸加減 (以 3~4歲患兒為例),白術(shù) 6 g,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 5 g,茯苓 10 g,陳皮、炒萊菔子各 5 g,胡黃連 3 g(或用連翹 3 g);②脾虛夾積型 (常見形瘦,面色無華,毛發(fā)稀疏,腹脹便溏,大便中常夾有不消化食物,舌淡)處以異功散加減 (以 3~4歲患兒為例),黨參 6 g,茯苓 9g,白術(shù) 6g,陳皮、雞內(nèi)金各 5 g,炙甘草 2 g,山藥 6g。在穴位針刺并藥物治療同時,囑患兒家長小劑量補鋅,劑量為葡萄糖酸鋅 3.5~7 mg/kg,療程 2~3個月;同時食用含鋅量較高的食物,如肝臟、瘦肉、魚類、貝類、花生、核桃等。[3]在治療同時,囑患兒家長小兒飲食要富含營養(yǎng)、易于消化,加量不可過急過快,應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并糾正小兒偏食零食、貪涼飲冷、過食肥甘、饑飽無度等不良飲食習慣。
1.2.2 對照組:采用單純四縫穴針刺療法 (方法如前),小兒善后調(diào)護醫(yī)囑如前。
兩組療法均以10天為 1療程,針刺四縫穴擠不出黃白黏液為停針時間。
1.3 觀察項目 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 30天和 60天癥狀改善及體重變化情況。
1.4 療效評價 顯效:癥狀消失,30天體重增加 500 g以上,或 60天體重增加 1 000 g以上。有效:癥狀減輕,30天體重增加 500 g以下,或 60天體重增加 1 000 g以下。無效:癥狀無改善,體重改變微小。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AS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兩組分別治療30天和 60天進行療效比較,見表 1。治療 30天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P<0.05)。治療組無效 3例,其中 1例失訪;對照組無效 6例,其中 2例失訪。治療 60天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P<0.05)。治療組無效 1例,為失訪;對照組無效3例,其中 2例失訪。
表 1 兩組治療 30天、60天療效比較 例 (%)
小兒疳證病由已久,歷年積累的治療方法很多,且療效不一。由于近年來人們對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關(guān)系的研究日益深入,認為元素鋅可改善疳證癥狀,促進腸道營養(yǎng)吸收,提高肌體免疫力,所以合理補鋅成為治療疳證的理念之一。[2]而補鋅不但要補充鋅元素的量,而且要改善胃腸功能,以促進鋅的吸收。對于疳證, 《小兒藥證直訣》載“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脾胃功能的損傷,恰恰影響了鋅的吸收。采用三聯(lián)療法,針刺四縫穴可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促進營養(yǎng)吸收,但患兒拒針易哭鬧,因此針刺程度難以把握,而且針刺后患兒易饑可能暴食反傷脾胃,所以繼用中藥調(diào)理脾胃,促其健運,并囑家長合理補鋅注意調(diào)護,有助于鋅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以促進疳證癥狀的改善。可見穴位針刺、中藥調(diào)理、合理補鋅,三者相輔相成,與穴位針刺法相比,有以下優(yōu)勢:從兩組 30天顯效率比較,治療組大于對照組,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使疳證癥狀和患兒體重盡早得到改善;30天和60天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 (P<0.05),說明本療法可大大提高治療效果;補鋅方法的使用及家長的適度調(diào)護,還可預防疳證的復發(fā)。因此,三聯(lián)療法防治小兒疳證具有優(yōu)勢。
由于多方因素,沒能將患兒治療前后血清鋅水平進行對比,筆者以后要創(chuàng)建有利條件,使資料更充分。
[1]夏曉紅,李潔,趙征宇 .針刺四縫穴為主治療小兒疳證及其相關(guān)疾病的研究進展 [J].江蘇中醫(yī)藥,2005,26(6):54-56
[2]夏曉紅,房繄恭.從鋅論治小兒疳證探析 [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23(2):3-4
[3]汪翼.兒科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