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00 錦州市興城理療醫(yī)院 杜鵬 丁曼莉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fā)病僅次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該型的患者常表現(xiàn)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如頭暈、耳鳴、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等。對該型頸椎病的治療,目前多采用口服對癥藥物等措施,我院從2000~2009年采用臥式頸椎牽引,配合頸椎按摩及電腦中頻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與分組 選擇臨床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62歲;病程最短者3年,最長者15年,平均9.1年。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綜合組(觀察組)50例 、臥牽組(對照組)50例。兩組年齡、性別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依據(jù)臨床癥狀體征及頸椎CT和X線確診。
1.2 方法
1.2.1 綜合組 治療方法包括臥式頸椎牽引、頸椎按摩、頸部應用電腦中頻電療儀。①臥式頸椎牽引:采用沈陽蠟療機械廠制造的TQC-1型頸椎牽引床,用頜枕布帶行頸椎牽引,為仰臥位,牽引角度可調,病變在頸椎上段用小角度牽引,在頸椎下段用較大角度,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牽引重量在6.5~8.5 kg范圍內,依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加量,20 min/次,2次/d。②頸椎按摩:選擇頸椎前屈30°體位,以此為中點,做前屈后伸及左右側屈運動,同時采用頸椎壓痛點穴位按摩并做頸后肌群放松療法,40 min/次,1次/d。③電腦中頻法:采用北京翔云電子設備廠K8832-T電腦中頻電療儀,選用正弦調制中頻電療機1號處方(治療腰痛,頸椎病),采用4 cm×6 cm鉛板電極一對,固定法,一極置于患椎部位,另一極置于患側肩背部,電極下襯一層濕絨布墊,治療劑量為耐受量,20 min/次,1次/d。④綜合組經(jīng)上述治療14 d為一療程,每療程之間休息3 d,共兩個療程。
1.2.2 臥牽組 其治療方法采用臥式牽引,時間、刺激程度均與綜合組臥式牽引法相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療效用百分比,組間有效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近期療效標準 顯效:癥狀體征消失、影像學改善或恢復正常、頸部活動自如;有效:癥狀明顯改善、體征消失、影像學改善、頸部仍有不適;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和影像學均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綜合組經(jīng)兩個療程治療,顯效3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顯效率76%,總有效率96%;臥牽組經(jīng)兩個療程治療,顯效25例,有效22例,無效3例,顯效率50%,總有效率94%(表1)。 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顯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2,P<0.025),總有效率兩組差異不大。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退行性變化,頸椎長度縮短,則椎動脈相對增長,而動脈硬化又使椎動脈收縮力減弱,則椎動脈相對變長。相對增長的椎動脈在頸后仰等體位下,容易受曲或受鄰近骨贅壓迫,引起癥狀如眩暈、視力減退、暈厥、耳鳴,甚至摔倒,尤其在頭轉向健側時容易發(fā)作,日久可形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檢查除依靠病史及查體外,頸椎CT片及X線正側位及雙斜位片可看到鉤椎關節(jié)增生,必要時行椎動脈照影,可看到受壓迫的椎動脈狹窄或扭曲現(xiàn)象。頸椎臥式牽引可使力點精確到患椎,借助椎間韌帶和關節(jié)囊的彈力及牽引時的拉力,使椎間隙輕微增寬,從而緩解椎動脈受壓及屈曲狀態(tài),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有利于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按摩頸部采用前屈30°體位,主要由于該體位下頸椎后關節(jié)對合較松,椎間孔直徑較大,對穿出椎間孔的神經(jīng)壓迫較輕,所以能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2]。頸椎按摩能有效改善頸肩部肌痙攣,降低外周感覺神經(jīng)的興奮性,提高痛閾而止痛,促進患椎周圍軟組織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組織水腫及代謝產物的吸收[3]。正弦調制中頻電流可改善頸肩部患肌的血液循環(huán),使組織間隙、神經(jīng)纖維間水腫減輕,組織內張力下降,使因缺血的肌肉痙攣緩解[4],從而改善椎動脈的屈曲狀態(tài)。因此,采用臥式頸椎牽引、按摩、電腦中頻的綜合治療方法的療效優(yōu)于單獨頸椎牽引法。
[1]邵宣,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2:267.
[2]張炳然.電員針運動療法[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0:55.
[4]郭新如,趙彼得.實用理療技術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0:83.